寄生虫机会致病.docx
3页机会致病寄生虫机会致病寄生虫 ( 0pportunistic parasite)----是指那些在免疫力正常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而当免疫力下降时,可出现异 常增殖且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 弓形虫 ..隐抱子虫(CryptosporidiumTyzzer ),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粪类圆线虫 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免疫力下降常见原因有:患有恶性肿瘤、长期接受放疗、施行器官移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后天性免疫缺陷病(一)刚地弓形虫一 、形 态1•滋养体(trophozoite):速殖子(tachyzoite)和缓殖子(bradyzoite)总称假包囊(内含速殖子)2•包囊(cystj内含缓殖子)3•卵囊(oocyst):抱子囊(内含4个子抱子)二、 生活史在终宿主体内发育(猫)卵囊/包囊/假包囊(被猫吞食,在小肠逸出)------子抱子/缓殖子/速殖子(侵入小肠上皮C) 裂殖体(破裂,释出) 裂殖子(侵入小肠上皮 C) 配子体 配子——合子— —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卵囊/包囊/假包囊(被中间宿主吞食,肠内逸出) 子抱子/缓殖子/速殖子(侵入肠壁经 血或淋巴,扩散全身有核c) ——假包囊(破裂)——裂殖子(进入有核C,免疫力正常 时,包囊-——缓殖子;免疫力低下,假包囊——速殖子)弓形虫生活史概要:1. 终宿主:猫与猫科动物2. 中间宿主:人、哺乳动物(猪、猫、牛、羊、马犬、兔)、鸟类和鱼类都可以作为中间 宿主。
3. 感染期:囊合子、包囊、假包囊、滋养体4. 寄生部位:有核细胞常感染淋巴结、脑、肝、心、肺、肌肉等处5 .感染途径:先天感染:经胎盘转移,发生在母体原虫血症时后天感染:a. 食入被卵囊污染的食物和水b. 食入未熟的含包囊或假包囊的肉类制品、蛋品、奶类三、 致病(一)致病机制1. 弓形虫毒素损害作用.2. 速殖子(主要致病阶段)增殖,对有核细胞直接破坏.3. 包囊体积增大,挤压器官, 致功能障碍.4. 死亡缓殖子可激起迟发型超敏反应.(二)临床表现1. 先天性弓形虫病:母亲在怀孕期间感染弓形虫者,有 50%的可能性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致胎儿先天性畸形 (如脑积水、小脑症、视网膜脉络膜炎、弱智等)或流产、早产、死产等2. 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1) 受染者免疫力正常时,多为隐性感染弓形虫在有核细胞内寄生,以包囊的形式出 现,局部可有慢性炎症感染者一般无症状2) 受染者免疫力低下时,可出现急性弓形虫病,可引起脑膜脑炎、淋巴结炎、肝炎、 肌炎、心肌炎、肺炎等四 、诊 断1. 病原学诊断:(1)涂片染色法:取急性期患者的体液、脑脊液、骨髓、羊水、胸水等离心后,沉淀物 作涂片,姬氏染色镜检,查滋养体。
2)动物接种分离法或细胞培养法:查找滋养体将样本接种于小白鼠腹腔内,1 周后 取腹腔液镜检样本也可接种于离体培养的单层有核细胞2. 免疫学诊断是目前临床主要诊断手段,常用方法有:(1)染色试验(DT)( 2)间接血凝试验( IHA)(3)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3. PCR及DNA探针技术诊断五流行1. 流行概况:弓形虫病属于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分布广,人群感染非常普遍原因有: (1)生活史中有多个感染期,(2)对中间宿主选择性不严格,与人关系密切 的各种 家畜均有易感性3)终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中间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均可互相传播4) 包囊在宿主体内存活时间长5)卵囊排放量大6)滋养体、包囊和卵囊均具有较强的抵 抗力2. 流行环节( 1)传染源: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而猫则为重要传染源.( 2 )传播途径:有先天和后天获得性两种 3)易感人群:人类对弓形虫普遍易感,尤其是胎儿、婴幼儿、肿瘤与艾滋病患者等 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免疫缺陷者可使隐性感染复燃而出现症状六 、防 治防止弓形虫病流行重在预防(1)要提高对弓形虫病的认识(2)加强肉类检疫,不食未熟的或生的肉、蛋、奶类;( 3)不养猫,不玩猫---尤其是孕妇;( 4)定期弓形虫检测( 5 )对急性期患者应及时治疗: 药物为磺胺类乙胺嘧啶,孕妇可用螺旋霉素。
6 )弓形虫病苗问题(三) 隐孢子虫一、形态二、生活史三 、致病1. 病原学诊断 粪便查卵囊 直接涂片染色法(金胺-酚染色法,改良抗酸染色法,金胺酚 -改 良抗酸染色法)2 .免疫学诊断 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3. 分子生物学检测PCR 技术,基因芯片技术五、流行1. 流行情况 本虫呈世界性分布,国外在腹泻患者中,隐孢子虫的检出率为 0.6%--4.3%;我国人群感染率为1.65%〜10.45%儿童的感染率比成人高农村居民的感染率高于城市2. 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3. 传播途径:传染源粪便中的卵囊污染水源、食物,人经口食入而获感染4. 易感人群:人对隐孢子虫普遍易感其中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感六、防治原则1. 处理传染源的粪便,防止污染水源2. 注意个人饮食卫生3. 保护免疫力低下的人4.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国外用巴龙霉素,国内用大蒜素胶囊治疗,有一定效果四)人 芽 囊 原 虫 寄生于人或动物肠道内,分布广泛,人群感染率高(5.99%-15.90%)广西 10.8%, 有多种 虫株,可引起腹泻一形态二 生 活 史 空泡型(空泡型——复分裂型;空泡型——颗粒型)——阿米巴型——空泡型 三致病 致病机理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其致病力较弱,属于机会致病寄生虫 临床表现: 腹泻、腹痛、腹胀、厌食、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有时出现发热、寒战 四诊断 病原学检查:粪便查虫体 方法:直接涂片法、浓集法、碘染色法、培养法等基因分型: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或同工酶谱电泳五 流 行 分布:呈世界性,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人群的感染率都较高广西的感染率高 于我全国平均水平流行因素:1. 传染源:病人、带虫者或保虫宿主2. 粪便管理不善,病原体污染水和食物3. 个人的不良饮食卫生习惯4. 蝇和蟑螂参与了传播 六防治1. 治疗病人 灭滴灵、甲氟喹或碘化奎宁有效2. 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3. 注意个人饮食卫生4. 消灭苍蝇、蟑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