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word论文】针刺治疗面瘫50例临床体会【临床医学专业论文】.doc
2页1针刺治疗面瘫 50 例临床体会【关键词】针刺面瘫治疗讨论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为口眼歪斜,亦称口癖,俗称吊线风是现代医学颅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疾病,临床可分为中枢性与周围性两大类其病因:祖国医学认为多由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的手、足阳明、太阳、少阳的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气血不和,肌肉纵缓不收而致其临床典型症状为:病侧面部眼、口唇、人中沟皆向健侧歪斜、表情丧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增大、闭眼露睛、鼻唇沟变浅、鼓腮时患侧漏气,不能吹口哨,说笑时上述症状加重 1.临床资料 50 例患者中,男 27 例,女 23 例,最大年龄 68 岁,最小的 1.5 岁左侧18 例、右侧 32 例,病程最长 2 年,最短 1 天 2.治疗方法 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分布在头面部的局穴:颊车、地仓、下关、四白、阳白、太阳、翳风、禾髎、骸髎、面部渚穴酌情斜刺或透剌、病期不同,则针剌手法各异:(1)初期:患病 2 周内,为进展期用泻法、浅刺少针、多用一寸毫针刺 2 分~5 分深,亦可加用梅花针轻度叩击2)中期:2 周~1 月内,为恢复期用平补平泻法,针具多用寸半毫针,此期亦可加艾炙3)后期:1 月以上,为后遗症期,多采用透穴法:如颊车透地仓、骸髎透承浆,太阳透颧髎,阳白透鱼腰、四白透巨髎。
并间日针风府、风门、风池等穴,采用速刺、以得气勾度,不留针的方法 3.结果及典型病例 3.1 结果:50 例患者中,治愈率为 98%,好转率勾 100%,治疗最长时间 3个月,最短 7 天 3.2 典型病例:李某,女,26 岁,教师,自述 3 天前外感风寒,全身疲乏不适,继感右侧面部紧涩,发木、闭眼困难,流泪,进餐时食物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查体:右侧眼裂增宽,额纹消失,口角向左侧歪斜,鼓腮时右侧口角漏气右侧不能作抬眉皱额等动作,人中沟变浅,脉浮舌质淡,苔薄白拟诊为:右侧面瘫治则:祛风散寒通络,先用泻法,3 次后改用平补平泻法取穴颊车、地仓、阳白、四白、太阳、迎香、合谷、足三里等,每日 1 次,留针 30 分钟,每5 分钟~10 分钟捻针一次,针刺 3 次后症状明显好转,7 次后诸症消失,又巩固治疗 3 次,即告痊愈 4.讨论 本病祖国医学以风中经络而论,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络脉空虚,风寒外袭、侵入阳明、少阳之脉,气血痹阻,造成经气运行失常,经筋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其一,治疗以取阳明经穴为主,因该经循行环绕颜面, 《灵枢经脉篇》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子……出挟口、环唇……出大迎、循颊车……至额颅” 。
取本经穴治本经病以及利用局穴的主治特性是恰到好处的其二,阳明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精微化生之源是人体赖以生存的极本即“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亡”是也刺激本经愈穴,激发胃经精气,乃是扶正固本,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之所在其三,阳明经又是多气多血之经,故能起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作用其四,加上间日又刺辅佐穴风门、风府、风池、大椎,此乃诸阳之会穴,皆能直接或间接通络大脑,起到醒脑开窍、祛风止痛、疏2散风寒、平熄内外风邪之动,做针刺上述诸穴治疗面瘫能收到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唐丽君.头颈部神经痛与头痛,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3. [3]朱永志,于学平,孙远征,等.康为智能电针仪治疗面神经炎 40 例临床观察报告,中国针灸,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