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桃花扇》里的《哀江南》与徐旭旦的《旧院有感》.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2662901
  • 上传时间:2022-06-1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6.31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桃花扇》里的《哀江南》与徐旭旦的《旧院有感》    北京 李玫《哀江南》在《桃花扇》中的重要作用孔尚任(1648-1718)的名剧《桃花扇》有一个脱出俗套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明清传奇的结局几乎干篇一律,无论剧中人物的经历如何曲折,无论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经历了怎样的乱世离别,最后大都得以团圆而《桃花扇》的结尾大不相同:在国破家亡之际,情投意合的男女主人公没有沉溺于绵绵情意,乱离之后没有团圆,而是分别进山人道《桃花扇》也因而有了一个冷寂凄清、余味深长的结局而这个结局是以一套名为“哀江南”的北曲套曲结束的《桃花扇》的最后一出戏为《余韵》,《余韵》在剧中标作“续四十出”《桃花扇》标示的出目与明清传奇的普遍情况有所不同,比如第一出戏的前面有“试一出《先声》”,剧中还有“闰二十出《闲话》”和“加二十一出《孤吟》”等,剧尾的《余韵》是第四十出戏之后的一出戏,所以叫“续四十出”这样标示出目的原因,应是剧作者考虑到全剧剧情进行的节奏,用“试”、“加”、“闰”、“续”等字眼表明这几出戏一方面在情节进行上与前后的戏联系紧密,另一方面又在人物情节的重要程度,以及篇幅上与前后的戏有轻重强弱之分例如《先声》是九十七岁的老礼赞的独角戏,实际上就是传奇中通常所见的“副末开场”。

      这样,《桃花扇》全剧实际上总共有四十四出戏《余韵》一出戏共有《问苍天》《秣陵秋》和《哀江南》三套曲子,以《哀江南》结束全剧《桃花扇》写明王朝从陷入危局走向覆灭,以及南明弘光王朝从仓促建立到归于灭亡这场历史巨变作为一部历史剧,作者对其中的许多人物事件都追求历史的真实性,极力让戏台上的粉墨排场向信史靠拢剧作从明末崇祯十四年(1641)写起,描写了明朝末年至南明弘光王朝期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文人的纷争、武将的争斗,这一切都与大明王朝的存亡紧密相连剧作很巧妙地用江南名士侯朝宗和金陵名伎李香君的离合悲欢作为全剧情节发展的贯串线索,串联起处于政治漩涡中间以及社会边缘的各色人物同时,以岌岌可危的国势为背景,让侯、李二人的情爱故事染上了很浓的悲剧色彩,他们最终的分离成为必然《桃花扇》这部结构宏大、长达四十四出戏的剧作,以《哀江南》套曲压轴,可见剧作者对这套曲词的重视程度而且,这套曲词也的确具有这样的力度,它能让一部演绎一场轰轰烈烈的历史巨变的剧作,最终落脚在了深沉悠长的感伤情调上,既让人感到了人生的落寞,也让人体会到历史的苍凉,这足以证明这个套曲所具有的分量《哀江南》的作者《哀江南》不仅在《桃花扇》里起着重要作用,即使把它看做一首单独的曲作,也无疑是高水平的作品。

      《哀江南》用洗练传神并且富有韵味的文字,描摹出一个个鲜明的意象,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幅南京城历经鼎革后衰败的画面,传达出深沉的末世悲哀,动人心魄《桃花扇》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问世以后,马上流传开来《哀江南》在《桃花扇》的剧尾强化了剧作的悲剧基调,与剧情融为一体这样一套优美的曲词,加上对全剧的重要作用,自然博得了人们的注意和喜爱由于一般读者最初大都是从《桃花扇》里看到《哀江南》套曲的,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哀江南》出自孔尚任之手,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事实上,《哀江南》的著作权并不完全属于孔尚任当人们在贾应宠的《木皮散客鼓词》的某些传本中看到《哀江南》套曲时,有人认为(《哀江南》出自贾应宠之手,但仔细查看不同传本的《木皮散客鼓词》后,会发现《哀江南》也不足贾应宠的作品清初人徐旭旦(1656-1720)的《世经堂诗词曲钞》卷三十有个题为“旧院有感”的散套(散套指散曲里的套曲,与戏曲剧本里的套曲相区别),这《旧院有感》有七首曲词,曲牌分别是【北新水令】【驻马听】【沉醉东风】【折桂令】【沽美酒】【太平令】【离亭宴带歇拍煞】,这些曲牌的名目及排列顺序和《桃花扇》中的《哀江南》完全相同,且文字很接近,这应该是《哀江南》的原始版本。

      看来,《哀江南》的原创者是徐旭旦,孔尚任将《旧院有感》作了修改,借用在《桃花扇》的结尾,名其为“哀江南”徐旭旦,字浴咸,号西泠,浙江钱塘(今属杭州)人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儒试,三十二年(1693)充副贡生徐旭旦很有文才,诗词曲赋都擅长,也曾创作戏曲剧本,作有《灵秋会》杂剧和《芙蓉楼》传奇著作有《世经堂诗钞》《世经堂词钞》《世经堂乐府钞》《世经堂初集》等传世徐旭旦比孔尚任年少八岁,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二十八年(1689),孔尚任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到淮扬疏浚海口,在海陵(今泰州)河署与徐旭旦共事三年二人在泰州河署相识,志趣相投,成为挚友《旧院有感》的立意旧院原是明朝初年设立的官营妓院,本名富乐院后来,由于旧院所在的地方——十里秦淮河南岸的长板桥一带妓院丛聚,所以,旧院渐渐成为南京城里的一个有特殊含义的地名,大体为妓院的代名词明末,旧院是文人雅士们迷恋沉醉的温柔销金窟、繁华风流地清初人余怀(1616-1696)《板桥杂记·雅游》中记载:“旧院,人称曲中,前门对武定桥,后门在钞库街,妓家鳞次,比屋而居屋宇精洁,花木萧疏,迥非尘境余怀本是福建莆田人,因长期寓居南京,便把自己称为江宁余怀和白下余怀,也即把南京看做家乡了。

      《板桥杂记》是余怀晚年的著作,描写了明朝末年南京城的风土人情,详细而生动,尤其是对长板桥一带的旧院以及在那里生活的青楼女子的描述,可感可泣从上引余怀的那段描述可知,明末的旧院一带,房屋精致齐整,花木疏密有致;纸醉金迷其内,清静雅致其外;坐落红尘却似非凡境,是文人士大夫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孔尚任的《桃花扇》中多次写到旧院,因为剧中女主人公李香君所在的媚香楼就在旧院最后一出戏《余韵》中,通过渔翁和樵夫的对话说到旧院的变迁:“渔翁:那长桥旧院,是咱们熟游之地,你也该去瞧瞧樵夫:怎的没瞧,长桥已无片板,旧院剩了一堆瓦砾总之,旧院在南京城里是一处特殊的、引人注意的地方徐旭旦《世经堂诗词曲钞》卷三十的《旧院有感》套曲,集中描写鼎革后旧院衰败萧条的景象全文引录如下:【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翠楼来到荒烟留废垒,剩水积空壕亭苑萧条,还对着夕阳道驻马听】野火频烧,绕屋长松多半消牛羊群跑,买花小使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洒扫,牧儿拾得菱花照沉醉东风】横白玉阑干柱倒,堕红泥燕落空巢碎鸳鸯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西风黄叶飘摇,直入阳台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沽美酒l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太平令】行到那旧院门,何用轻敲,也不怕小犬啐哞无非是枯井颓巢,不过些砖苔砌草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是谁家厨灶离亭宴带歇拍煞l俺曾见红楼翠馆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青苔碧瓦堆,曾睡风流觉,百十年兴亡看饱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风流换稿把俺那汉宫春一幅幅记到老大家对《桃花扇》中的《哀江南》比较熟悉,读了这《旧院有感》,也许第一感觉会是:这七首优美哀伤的曲词,用来描绘因朝代更迭而破败的秦淮旧院,竟然也是那么的恰切!不过,仔细品读,会发现其中几首曲词中有些关键的字词与《哀江南》里不相同这些不同之处,实际上带给我们的是另一种审美感受,我们将在下面的部分逐一进行分析《旧院有感》描绘的是改朝换代之后旧院冷清寂寥的景象,感叹旧院从歌舞繁华地变成“青苔碧瓦堆”的凄凉套曲里的每首曲词都颇有韵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描述旧院的残破,由残败寂寥映衬当年的热闹繁华。

      又因为曾经的风光,眼下的失落感伤犹显深重曲中的景展现了凄清的美,曲中的情是失落的哀痛,最后一首曲词抒发了兴亡之感,凡此种种,都极具动人的力量从《旧院有感》到《哀江南》首先,《旧院有感》和《哀江南》的标题就显示出二者视野的扩狭和立足点高低的差异,“旧院”变为象征江山社稷的“江南”,这决定了全曲咏叹对象的改变——描述重点从旧院变成了一个王朝的都城(南京是明朝的陪都,是南明弘光朝的都城),从而全曲的主旨也改变了,从感叹繁华易逝变为故国之思《哀江南》对《旧院有感》中的四首曲词作了改动,从改动的字词,可以清楚地看到《哀江南》的描述对象及其立意与《旧院有感》的差异下面分别比较讨论《哀江南》与《旧院有感》的七首曲词,从二者的差异探究它们不同的审美内涵:第一首是【北新水令】,《哀江南》中的【北新水令】文词如下:“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其中与《旧院有感》不同的字词如下:第二句“猛抬头翠楼来到”改为“猛抬头秣陵重到”,“翠楼”改成“秣陵”,歌咏的对象顿时变了,同是描写鼎革烽火造成的残败景象,秦淮河边的旧院,变成了明朝陪都金陵(秣陵指今南京秦始皇时将金陵邑改名秣陵,故址在今南京市);动词“来到”改为“重到”,增加了回忆、怀旧及感伤的意味;第三句“荒烟留废垒”改为“残军留废垒”,“荒烟”改成“残军”;第四句“剩水积空壕”改为“瘦马卧空壕”,“剩水积”改为“瘦马卧”,“残军”、“瘦马”都在点明和强调金陵城曾经历的改朝换代的战火;第五句“亭苑”改为“村郭”,是呼应“翠楼”变“秣陵”,将咏叹的范围扩大;第六句“还对着夕阳道”改为“城对着夕阳道”,虚词“还”改为实词“城”,目的和效果与前一句相同。

      这首曲词共六句,除了第一句,后面五句都有改动,共改了十一处留心一下可以发现,所改均是主语以及与其相连的谓语,也即均是关键的字词这些改动使整首曲作境界和风格都发生变化,婉柔变得豪迈.境界更加阔大第二首【驻马听】曲词,《哀江南》中是:“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第二句“绕屋长松”改成“护墓长楸”,也是描述对象的改变——旧院改成了前朝皇陵于是,第三句的“买花小使”改为“守陵阿监”便很自然后面的改笔也很精彩,“谁洒扫,牧儿拾得菱花照”,写旧院原先整洁的房屋没有人打扫,花木荒芜,镜子这类歌姬舞女们不可或缺的日用品随处丢弃,被牧童捡到而《哀江南》中展现的是另一幅画面:皇陵毁坏了,战火烧毁了陵墓周围的古树,原先穆然矗立的墓碑破碎倒地,大殿上洒落着禽毛鸟粪,台阶上满是枯枝败叶,羊群在墓园里穿行奔跑显然,皇陵早巳没有人守护祭扫,谁也不知道那些守皇陵的人是何时跑掉的帝国毁灭了,没有人去领会这一切皇陵毁坏是个标志:一代王朝的统续已经完结第三首【沉醉东风】,《哀江南》中的曲文是:“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

      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这首曲词咏叹的是前朝故宫就在不久前,这里还是帝国的心脏可如今,庄严恢弘的宫殿倒塌了,白玉柱断,红墙残破,破碎的琉璃瓦片上和残破的窗棂门洞里,只见燕雀飞来跳去;宫门大敞,从宫门往里看去满是蒿草,居然住着几个乞丐第一句将“阑干柱倒”改为“八根柱倒”这个改动很关键,“阑干柱”改为“八根柱”,其实只改了两个字,就将民间建筑改成了宫殿建筑这个改动与我国古代建筑礼制有关古代社会,民间普通人(指所有没有贵族爵位的人)的住房,正房最多只能是三间、四根柱子皇宫及皇陵建筑中最大的殿是九间十根柱子北京故宫现在的[来自Www.lw5u.Com]太和殿有十二根柱子,是个例外因为先前十根柱子的太和殿曾两次发生火灾,为了压住邪气,太和殿盖成了现在的规模比皇宫低一等的王府,按规定正房可以有八根柱子像《红楼梦》里贾府那样的公爵府,正房可以有六根柱子这首曲词里写故宫“八根柱倒”,并不意味着孔尚任不明了古代建筑的等级规定,因为在皇宫宏大的建筑群中,一定有八根柱子的宫殿,而且还可以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