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doc
8页科学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明航在体制改革或制度安排上,政府的作用是最重要的,政府政策对 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没有一个国家不是在理智 政府的积极刺激下取得教育进步的一项制度设计越能充分激励个人 奋斗,使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重叠程度越大,便是一项成功的制度和 改革因此,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 优质的教育服务,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制度配置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模式教育体制改革的动力和源泉是社会在现实进步中不断积蓄形成 的,受多种因素影响教育体制改革的动力和源泉积蓄到什么程度教 育体制改革才发生呢?从新制度主义的观点分析,教育制度配置适应 教育体制改革可以有两种模式:诱制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当某种制度无法满足形势的要求,出现制度不均衡,可能会产生 许多备选制度,满足不同的利益者此时,一种能让多数人所接受的 制度被确定,一般被称为诱制性制度变迁诱制性制度变迁的制度环 境和制度调解需求先于新制度的确定而存在,是被动的适应当某种 制度还能满足当前形势的要求,当前形势的主导者为了引导某种形势 朝着自己获利最多的方向发展,或预计外界竞争形势的到来使自己的 损失尽量最少,主导制度的变化,一般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
强制性 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和制度调解需求后于新制度的确定而存在,是主 动的适应诱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是比较稳健,风险小,制度变迁的 交易成本小,但是等待的时间较长,变迁的效率低;强制性制度变迁 的特点是效率高,时间快,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但是制度变迁的交 易成本大,风险大从理论上讲,诱制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各有利弊,诱制性制度变迁一般适合于先发型国家、处于优势地位的 优势领域,用于基础战略等;强制性制度变迁一般适合于后发型国家、 处于劣势地位的弱势领域,用于竞争战略等教育制度配置适应教育体制改革也有诱制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 制度变迁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是很难截然分开的,也很难有一个绝 对标准和界限,对这两种模式的划分和分析,是想说明在制度改革和 制度配置中存在着不同意识和不同战略思想具体到某种情况下到底 是采取诱制性制度变迁还是采取强制性制度变迁形态,要依据竞争环 境和集团利益,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克服个人偏好和有限理性以及 官僚主义等不利影响,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我国教育制度配置适应教育体制改革时,诱制性制度变迁和强制 性制度变迁两种模式应该结合使用诱制性制度变迁一般应该针对国 家教育的秩序、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主要包括学校管理、教育投资体 制、西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等。
强制性制度变迁一般应该针对国家 未来的人才战略问题,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素质要求、人才选拔标准和 制度等教育制度配置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关系教育制度配置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与前提教育制度是教育资 源的主要配置方式,教育制度配置的改变也使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发生 变化教育体制改革从本质上看是通过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来 改变教育的功能(教育公平、教育效率、促进发展、选拔人才等) 因此,没有教育制度配置,教育体制改革就是空中楼阁,教育制度配 置可以说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与前提教育制度配置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式与路径教育体制改革…般 表现为一种思想和主张,或是一种前进的方向,是比较抽象的高层次 的思想和理论教育制度配置则表现得较为具体一些,是一种资源配 置方式,更通俗地说是一种教育行动秩序和游戏规则为了实施教育 体制改革,教育制度配置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实现形式与路径教育制度配置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支持与保障当教育制度配置能 体现和表达教育体制改革的思想和方向时,教育体制改革会顺利进行 并获得成功当教育制度配置不能准确体现和表达教育体制改革的思 想和方向时,教育体制改革会偏离改革者预设的轨道,难以达到预计 的效果,教育体制改革就不能获得成功。
因此,教育制度配置是教育 体制改革的支持与保障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制度配置的动力与源泉教育体制改革作为 一种思想和主张,一般代表着某个阶级、阶层或统治者的利益,也表 达着某种欲望、价值或理想可以说,教育体制改革具有智慧性、创 新性、政治性、革命性和发展性教育体制改革的结果既可能是鼓舞 人心的,也可能是民怨沸腾的教育制度配置虽然是教育体制改革的 路径和保障,但毕竟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形式,是一种中性的手段,耍 体现教育体制改革者的利益和理想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体制改革 是教育制度配置的动力与源泉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制度配置的方向与目标如上所说,教育制 度配置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形式,是一种中性的手段,不是毫无目标, 要体现教育体制改革者的利益和理想因此,教育体制改革也是教育 制度配置的方向与目标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关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动力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转变并不断完善的30年,也伴随着政治体制、行政体制、科技 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教育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适应并不断完善 的过程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有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体制和机制上 二者的管理模式不同,配置资源的方式不同,协调权力和分配利益的 方式也不同。
市场经济模式以完全竞争的理论模型为基础本质上, 它以市场方式来调节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追求通过就业市场和升学 市场上的竞争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学校、个人对教育资源的有 效利用计划经济模式认为,一个高效、人道的政府可以预测教育供 给未来发展的趋势,并据此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对教育予以科 学指导它能够认识并修正市场的缺陷,以民主的方式达到教育事业 发展的目标这种处理方式在本质上偏重于满足社会教育需求,对个 人教育需求的满足重视不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耍 求和挑战,也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经济体制改革解 放了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加速发展,增强了教育发展的动力, 也将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转轨,既对教育体制、教 育结构、教育内容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了教育系统自身改革 的压力、动力和活力,也将为教育体制改革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很 大的成绩,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体制逐渐完 善,经济和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以往教育体制中不适应经济、政治、 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弊端日趋显露。
在办学体制上,有限的教育规模越 来越不适应社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 求;在管理体制上,国家集举办权和管理权于一身,约束学校的发展, 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教育创新; 在投资体制上,教育投资渠道单一,经费投入短缺,有限的投资经费 使用效率又不高,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教育结构和体系上, 不适应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发展,教育体系内部的沟通和衔接不合理, 影响教育事业为社会经济服务和人才成长服务作用的发挥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岀人才,岀好人才第一,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贯穿于人类历史 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变 自身形态和方式历史上教育的每一次创新,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 生深远的影响教育的不断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生命源泉人类社会进 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一切止在引发世界 范围内的经济、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同样也在深 刻地影响着教育新世纪对创新人才的呼唤和对知识价值的更加重 视,促使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与工业化大生产相适 应的传统教育体制已经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经济增 长模式的要求。
为了争取在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地位,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 不断深化和扩大,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 建设的基础工程,将承担起比以往更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邓小平在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 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 决于知识分了的数量和质量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是基于 他对教育在新技术革命中的战略意义的分析,他是把教育同人才、科 技发展、经济振兴、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看待的1993年《中国教 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 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 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使经济建设真止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 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 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 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第二,多出人才和出好人才是衡量学校质量的根木标准多出人才和出好人才就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多、质量高,是 衡量任何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大方向。
对 人才质量的要求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江泽民同志在第 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 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是素质教育的灵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 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岀人才、出好人才衡量任何学校工作的根本 标准不是经济收益的多少,而是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紧紧掌握这 一条,改革就不会迷失方向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 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 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 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2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