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拍”与明代市民社会观念(共6页).doc
6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二拍”与明代市民社会观念摘 要: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壮大,市井文化的发达促使了小说的勃兴,导致由农耕文学向商业文学的转捩二拍”即是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与艺术趣味的产物,综合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的风貌商品经济的杠杆撬动了明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五光十色地反映在“二拍”的大千世界中关键词:二拍 明代市民社会 商品经济 观念跃迁明代商业性书坊繁盛一时,以刻印科举参考书、时文和通俗小说谋求利润社会逐利风气的狂煽和席卷,裹挟各个角落和阶层,文人不乏染指,出现文学作品渐趋商品化的倾向江浙一带,文化昌隆,诸多城市形成书籍写作、刻版、印刷和销售中心一些文人的通俗小说十分畅销,书商为了营利,情愿出钱请文人为市场写作,以便获得更大的利润,作者可从中获取稿酬作品流布既广,亦有利可图,故以此牟利者不乏其人初刻”的序言里,凌濛初坦言是由于看到冯梦龙所编辑的“三言”行世颇捷、销路很好,因而在“肆中人”怂恿下写了“二拍”:“独龙子犹氏所辑《喻世》等诸言,颇存雅道,时著良规,一破今时陋习而宋元旧种,亦被搜括殆尽肆中人见其行世颇捷,意余当别有秘本图出而衡之不知一二遗者,皆其沟中之断,略不足陈已。
①《拍案惊奇》一经问世,立即“翼飞胫走”,以至于“贾人一试之而效,谋再试之”,而作者也是“意不能恝,聊复缀为四十则”②凌濛初创作“二拍”动机,鲜明地反映了适应市民需求的文艺作品蓬勃发展的事实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在枝繁叶茂的细节中记录着时代的浮世绘和芸芸众生的真实处境,它以通俗的文学形式摹写一个民族的世俗生活和精神世界二拍”所构筑的艺术世界其实就是当时时代风貌的完整呈现,求新猎奇的叙事里反映出明代市民阶层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学的勃兴明朝初期,帝国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活动的重点是建立典章制度、移民垦荒,以实现“田野辟、户口增”到了明朝中叶,农业经济结构逐步由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向农、工、商并举的多种经营,从而诱发了明中叶以东南地区为先导的农村人口大分化、大流动大批劳动力从粮食生产中分流出来,或就地“迁业”,从事商业性农业,或流入市镇从事各种工商业活动,于是削弱、动摇了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为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开辟了道路,并由此奠定了近现代中国农业与工商业经济以东南沿海地区最为发达的基本态势元朝后期以来社会经济凋蔽,尤其元末长期战乱,给生产造成很大破坏,明初南北各地呈现人少地旷的境象。
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其统治,倡导勤政爱民,恢复生产,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组织军、民、商垦荒、兴修水利交通、整理赋役制度和实行田赋“折色”与田赋减免,还颁布了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开中法”朱棣在“恪守祖制”之外,比较突出的功绩就是积极开拓海外朝贡贸易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分工的加强,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成效显著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商业性农业获得空前大发展,农业人口减少,工商业人口猛增,农业经济结构出现历史性变革,“本末”观念开始更新;人们的商品意识增强,商业日趋繁荣,手工业某些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市镇大量涌现,城乡市场网络开始形成,民间海上贸易蓬勃发展一条鞭法”的推行,使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更为松懈,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而赋役折银又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还引进了不少优质农作物,使各类土地均得到了充分利用,经济作物比重加大,加快了农业经济结构变革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明代市民阶层迅速扩大包括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自由手工业者、艺人、妓女、隶役、各类城市贫民和一般的文人士子在内的各行各行的形形色色的人员,构成了明代市民社会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这个时代,财富引领着世俗的风尚。
在人数众多、人员复杂的市民阶层中,商人们经济实力雄厚,生活奢靡,尤其引人侧目和艳羡如皇甫汸《皇甫司勋集》卷五十一《张季翁传》所记载,“富埒吴中”的巨商张冲,每有一衣制成,其款式即成为市民们争相模仿的样板,足见商人对于市民社会影响之大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弦易辙,必然导致社会风气的转向十六世纪以后商人确已逐步发展了一个相对“自足”的世界,并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张和浸沿,波及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各个层面士商合流,是商人在社会与文化方面开辟疆土的一个重要成果商人们附庸风雅,提升自身涵养,不少商人还刊印自己的文稿,并且“与贤士大夫倾盖交欢”,往来唱和,成为一时潮流文人士子在商品经济弥漫的时代里做出策略性的调整,逐渐改变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清高态度,开始从相对封闭的圈子中走出来,留恋繁华的城市,习惯于出入市井,乐意与商人、名工巧匠、出色艺人等交游,越来越具有一种世俗平民化的特征事实上,在明代中后期,不少文人士子本就出身于商人家庭,如对文坛产生显著影响的李梦阳、李贽的父祖辈就曾经商这种情况在江浙尤盛,如高濂、唐寅、屠隆、沈明臣、顾宪成等人都出身商家一些缙绅士夫弃儒经商或涉足文化市场的也屡见不鲜如小说家凌濛初、陆云龙及汲古阁主人毛晋等都兼营印刷业。
士商合流,连同手工业者、艺人等市民,形成了一批具有市民化审美趣味的读者群文人则扎根于市民社会之中,成为为市民阶层服务的创作主题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地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情趣,市民的形象在明代文学作品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 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壮大,市民化读者群的文化需求和已经市民化了的文人的积极参与创作,不可避免地带来市民文学的勃兴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程,则知唐宋以前,可称为士大夫文学占主导的时期,而明清以后,就当是市民文学唱主角的时代小说——这一发源于宋元说话的技艺形式的话本,在明代取得了高度发展,并成为明代文学的主体象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市井小说,无论就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是明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二、“二拍”对明代社会生活的模写和摄录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文学从业人员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氛围里,拥有特定的社会定位和思想观念,因此,其文学作品就或隐或显或多或少地记载着时代的信息,充当了解读时代的范本人们可以通过文本读出那个时代活色鲜香的生活气息。
明代日益浓厚的商业交换色彩抹满了都市生活的各个角落,并成为时尚的生活方式金钱在漫长的经济增长和政策释放下终于堂而皇之地展露超载的权力和控制力所有生活着的人无一例外地陷入了喧嚣尘上的新世界,欲望的加倍膨胀催生了久郁于心的疯狂和迷茫文人们流连于都市生活的繁华图景,毫不掩饰对美色和金钱的欣羡,甚至高歌恣情纵乐,在俗世的追欢逐笑中,寻求人生的乐趣因此,作为拟话本小说个人创作的最高成就的“二拍”,就不可避免地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摹写和摄录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可以说,“二拍”不仅仅优秀的文学范本,同时还因字里行间充斥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而成为中晚明一幅活生生的人情风俗画,富有深厚的社会底蕴凌濛初生活在明朝后期,当时社会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东南地区的苏州、杭州,凌氏生活的浙江乌程(今吴兴)等城市和集镇,工商业非常繁盛,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这就对本来就是为了满足市民娱乐需要,反映他们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的话本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拍案惊奇序》中已经申明摹写“世情”的写作要旨,所谓“耳目之内,日用起居”是也联系当时的审美风气来看,神魔小说风靡一时,“所述神仙鬼怪,变幻奇诡,光怪陆离”,读者难免会形成以“牛鬼蛇神之为奇”的审美心理定势,这自然不利于以“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为题材的小说的流布。
因此凌濛初本着让人“拍案惊奇”的创作旨趣,便有意选取那些“可新听睹、佐谈谐”的新奇之事,来加以演绎,改变读者的审美心理定势,给他们以一种新的阅读期待,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作者笔下,这些市井中的种种角色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二拍”的触角延伸社会各个层面和角落,“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其中在四个方面对于表现明代社会生活有着突出的表现一是表现市井生活的风情;二是揭露社会黑暗、官场腐败;三是叙写新兴的商贾阶层;四是颇具时代特征的婚恋题材二拍”的故事的题材,以传统的说法,为“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发迹”、“变泰”等,而以底层百姓的现实生活为主人物则遍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僧尼、倡优、盗贼、商贾等,而以市井细民为主二拍”包涵服饰、饮食、居住、行旅交通、冠婚丧祭、宗教信仰、节日、休闲娱乐、社交礼仪等,涉及明代生活和观念的方方面面。
所以,“二拍”是一部反映我国明代生活以及我国古代文化、风情、民俗的百科全书,高扬的是市民的旗帜,展示的是明代市井生活的风情景象这是“二拍”第一个比较重点的层面 第二个内容是揭露社会黑暗、官场腐败这里对贪赃枉法、残害无辜的贪官污吏的揭露,如《进香客莽看金刚经》写常州柳太守掠夺《金刚经》,《王渔翁舍镜崇三宝》写浑提刑为抢夺宝镜,竟将禅院主持活活打死,都是明火执杖,以权谋私,与盗匪别无二致;有对儒家文化大师的鞭鞑,如《硬勘察大儒争闲气》写朱熹为官时刚愎自用,公报私仇,逼供台州名妓严蕊与太守唐仲友之间莫须有的奸情;有的历数社会各种渣滓的坑濛拐骗,无所不用其极,如《丹客米粟九还》写丹客利用松江富翁潘监生好色又酷信丹术的嗜好,反复以色诱其入股炼丹,弄得倾家荡产其他如《张溜儿熟布迷魂局》中的张溜儿以自己的妻子为诱饵行骗,《姚滴珠避羞惹羞》中的汪锡和王婆专以拐卖良家妇女为职业,《赵五虎合计挑家衅》中的牛三、周丙等则教唆词讼,进行讹诈,《沈将士三千买笑钱》中的王朝议、李三、郑十娘等又是一伙结伙设局行骗的职业盗骗集团;还有的指斥和尚尼姑的淫乱不堪,如《夺风情村妇捐躯》、《闻人生野战翠浮庵》等触目惊心的传奇故事,实质就是那个物欲横流时代的真实写照,亦可以见得当时的社会的种种弊病。
二拍”中最具明代时代特征的,当然还属叙写新兴的商贾阶层和颇具时代特征的婚恋题材三、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随着明代中后期商品数量的增多,商业资本也非常活跃,在全国出现了更多的商人,如徽商、西商、江右商、闽商、粤商、吴越商、关陕商,等等大多数是中小商人,但也有拥资数万、数十万至百万的大商人他们在各地设立了会馆,组织了各种商帮这些人从事的贸易活动主要是贩粟、贩盐,其次是经营典当业,再次是贩丝、贩绸、贩布以及转贩其他各种商品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风尚,人们竞相逐利,不少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的巢穴二拍”《叠居奇程客得助 三救厄海神显灵》中,公开亮出人生的价值标准——“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当时的市民观念里,赞扬的是忠厚老实、买卖公平,对事业、对爱情追求执着,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商人形象,反对的是癖好女色、狠心刻毒、嫌贫爱富、凶暴残忍、薄情厌旧;世人均视商业为正道、善业,那种“无商不奸”的看法早已不复存在,不仅认为官宦人家与商人通婚是门当户对,商人甚至高于读书人商人的将本求利也被视为正当的谋生手段;他们对金银财货的追求,被当做美好的理想愿望;对商人的活动不以“义”来评价,只是看你为人处事是否合规矩便行。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的市民对商业及其商人的观念,必然要被作家反映在其作品里而加以肯定,只有如此,作品才能因其“适俗”而畅销事实上,作者笔端不时流露出对他们的同情、理解和赞美,并透出了对于世俗物质利益关注的价值取向《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叙写明朝成化年间 “倒运汉”文若虚借一两银子买了一篓叫做“洞庭红”的橘子,为同行者讥刺,而在异国大受青睐,须臾间赚到近千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