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取积极措施强化能力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体系建设.doc
4页采取积极措施强化能力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辽宁省瓦房店市农村经济发展局王治祥尊敬的各位领导:欢迎各位领导莅临瓦房店指导工作感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辽宁省农技推广 总站的领导,为我们提供了向学者、专家学习机会下面,我把我市采取积极措施,强化能 力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做法向在座的领导和同志们作简要汇报瓦房店市地处辽东半岛中西部,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四季气候寒暑适度,光照充足,雨 量充沛,区位优越,资源丰富,是以畜禽、水果、蔬菜、渔业为优势产业的县级市全市农 村有25个乡镇办、294个村、2595个村民组、23万户、70万人,其中劳动力38万人现 有耕地12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20万亩;水果60万亩,其中结果树40万亩;畜禽养殖1 万亩,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700处;渔业养殖22万亩,其中设施养殖12万亩2008 年,肉蛋奶产量28. 3万吨、水果55万吨,蔬菜66万吨,粮食45. 5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 10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40元一、 加强体系建设,确保服务职能有效落实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着力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重点 抓好科技服务运行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强化县级、统筹乡级、落实村级,初步建 立健全了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覆盖全市农村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 构,基本构筑了市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办有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村有农技推广员的农 技推广服务体系。
一)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是隶属政府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设置编制58人中心现有人员 48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40人、后勤职工8人;在技术干部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17 人、大专18人、中专5人;具有高级农艺师职称的16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级高级农艺师 4人,农艺师5人,助理农艺师8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有办公室、综合、信息、粮油、蔬 菜、果树、食用菌、农机、土肥、植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业环保等12个科室二) 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2005年底,农村乡镇办机构改革结束各乡镇办均整合了涉农部门,组建了农业综合 服务中心全市农村25个乡镇办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置编制389人,其中种植业239人、 农机50人、林业50人、水利50人目前,各乡镇办在岗在编的种植业推广服务人员158 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111人,非专业人员47人;在专业技术干部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 的84人、中专或高中66人、初中以下8人,拥有高级职称4人,中级25人,初级64人三) 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为贯彻落实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壮大县域经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意见》(大委发〔2007〕5号)和大连市农村经济委员会《关于印发〈大连市村级 农技推广员管理办法〉的通知》(大农发〔 2007〕80号)等文件精神,我市于2007年下半 年,在全市农村266个行政村和4个农场中,选聘了 294名优秀农民担任村级农技推广员。
村级农技推广员每人每年发给津贴补助4000元,分别由大连市和瓦房店市财政承担二、 创新运行机制,增强农技推广服务活力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职责任务不清、管理体制不顺、人 员队伍不稳、技能素质不高、运行机制不活、装备条件不强等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农业 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瓶颈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国家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省 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关怀指导下,坚持改革创新,以满足农民科技需 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业成效为检验标准,按综合建设、分步实施的思路,加强机构建设、 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建设、装备条件建设,全面提升了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为现代农 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一) 强化功能性,创新推广服务体系一是整合人力资源,积极构筑市级农技推广“大中心”2003年以前,市中心设有推广、 土肥、植保等5个科站当时,涉及种植业的推广机构还有果树科研所和农机科研所由于 各自承担着相对独立的推广工作,服务对象都是农民,一方面造成了推广成本的增加,另一 方面又导致了效率不高2003年,我们提出了创新种植业推广体制的构想,得到了市政府 的大力支持本着强化功能、提高效能、协调有利、方便农民的原则,对涉农推广机构进行 优化组合一一撤消原果树科研所和农机科研所,在农业中心增设果树、蔬菜、农机、综合、 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农业环保等科站,使之成为市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分管下的、履 行公益性职能的、拥有12个科所站室的农业技术推广“大中心”。
二是配置硬件设备,努力创建多功能的农技“监测站”2004年,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 土肥实验室为基础,整合种子管理站和植物检疫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又争取财政投资300 万元,购置了气象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种子培养机、紫外线分光光度仪等先进设备,创建 了多功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配备了 7名专职检测人员,承担了 全市土壤养分和肥料质量检测、种子质量检测、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监测、农业污染物排放 检测、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等公益服务职能2008年9月,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站通过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成为全省县级第一个经过认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 测站三是强化基层建设,切实激活农技推广神经“最末梢”新世纪以来,我们着眼于新阶 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以增强为农民服务能力为目标,着力建设乡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使其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有规范的运行机制,有精干的人员队伍,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必 要的工作条件改善乡站条件通过上级政府支持一块、当地政府筹集一块的办法,投资 480万元,新建和扩建16个重点乡级农技推广站加强考核管理2008年初,我市率先在 大连地区制定了《村级农技推广员考核管理细则》,明确村级农技推广员的工作职责,量化 考核内容,使全市村级农技推广员的管理做到了有章可循。
乡站建设的不断强化和村级推广 员的规范管理,不仅有效地促进了乡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而且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肠 梗阻”问题,激活了推广神经的“最末梢”二) 突出效能性,创新推广服务机制一是争取政策扶持,建立项目拉动机制近几年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充分利用“大 中心”的优势,先后争取并高质量完成了国家农业部的“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有害生物预 警与控制区域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农业污染源普查”,辽宁省的“果菜病虫害 安全控害示范区”,大连市的“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孵化平台”、“乡土人 才和农民培训工程”等建设项目项目实施,提升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装备水平和科技人 员的业务素质,实现了基层推广服务与国家政策的“挂钩”二是破解发展难题,建立课题带动机制新世纪以来,我市水果生产发展迅猛,出口 商品量激增,但农民对果品有害物质残留控制缺少认识、缺乏技术针对这一问题,2008 年,我们确立了 “出口水果生产基地有害物质残留控制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课题,抽调全 市技术人员集体攻关,建立了以“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测报防治、统一采购农业投 入品、统一田间栽培管理”为主要措施的有害物质可控制、可追溯技术集成体系,突破了国 际贸易技术壁垒,水果出口商品量由5万吨迅速增加到20万吨以上。
近几年来,农业技术 推广中心围绕影响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独立承担或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先后完成 了 “辽宁省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新型缓控释肥料研制与开发”、“红富士 苹果高光效修剪技术研究”、“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技术研究”、“高毒高残留农药取代技术研 究与推广”、“大棚蔬菜病害生物农药防治技术研究”等技术攻关课题,荣获国家农业部、辽 宁省政府科技进步奖7项,大连市科技进步奖2项三是实施挂牌服务,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为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规范服务行为,提 高服务水平,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激励科技干部工作有目标、有成效 在“围着农民转,帮助农民算,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赚”的科技服务理念指导下,全市农 业科技干部结合农村生产实践,自拟课题,自寻载体,组建科技服务小组,实行挂牌服务 挂牌的内容主要有服务对象、服务人姓名和服务目标等2004年以来,共有30多名科技人 员参与挂牌服务,覆盖了全市25个乡镇办的13个农产品生产基地每年年终,根据增产增 效情况、农民满意程度实行量化考核,评选10名先进个人,每人奖励5000元农业技术推 广中心还通过自我推荐、单位审核的方式,确定30名科技人员,分别承包农村乡镇办,负 责技术培训、推广、农情调查和信息反馈等工作,每年根据工作完成情况评出15名先进个 人,每人奖励2000元。
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不仅拓宽了推广人员专业领域,而且增强了竞 争活力,实现了由“要我推广”向“我要推广”的转变三)注重多样性,创新推广服务方式一是主动“攀高亲”,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动与沈阳农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省农科院、省果树研究所等单位结成教学、 科研以及推广合作伙伴,搭建了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平台他们常年委派学生或科研人员来 我市实习指导,给我们带来了先进技术和新的科研成果,使我市农业技术推广成为“有源之 水2006年一2007年间,沈阳农业大学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合作进行了 “瓦房店市土地资 源利用专家应用软件开发”,实现了土地资源信息可视化2007年,沈阳农业大学把我市确 立为“大学生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辽宁省教育厅把我市确定为“辽宁省高校就业实习基地”二是培育“示范户”,创建农技推广示范载体近年来,我市连续6年开展了科技人员 承包乡镇办、进村入户、零距离服务三农系列活动实践证明,发挥农业科技示范户作用, 不仅能有效解决农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科技入户“最后一道坎”的难题,而且也能 有效解决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科技新成果转化缓慢等问题。
为进一步规范对农业科技示范户 培育管理,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2007年初,我市印发了《关于培育农业科 技示范户的实施意见》,要把那些生产有技术、致富有专长、思想有见解、村屯有威望,并 能热心服务的农户培育成为农业科技示范户,使之成为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 经过不懈的努力,全市共培育科技示范户3800户,其中市级300户、乡级700户、村级2800 户带动农民12万户,户均增收6000多元三是印发“明白纸”,编撰农技推广图书2003年5月,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创办了《瓦 房店农技推广》专刊专刊改变了以往科普资料不定期、不规范、不系统的状况,每月定期 出刊,开设政策发布、经验介绍、园艺栽培、粮油技术推广、植物医院、土壤肥料、专家答 疑等专栏,每期印发8000 - 10000份,免费发送给乡、村干部和市乡村3级农业科技示范户 创刊6年多来,《瓦房店农技推广》已累计出刊了 80期,印发80多万份,成为农村基层干 部指导生产和农民了解政策、掌握信息的重要渠道为及时总结推广农业生产典型经验和科 研成果,2005年,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全市科技人员编撰了 40多万字的《瓦房店农业科 学栽种养》,首批内部印刷了 10000册;2006年,经大连出版社审核并申报国家批准,由大 连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5000册。
该书集科学性、知识性和操作性于一体,不仅宣传栽种 养优良品种,而且系统介绍了生产经营技术,并对农业生产中的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进行了 总结,受到社会各届的一致好评,农民朋友亲切称之为“百宝囊”2008年,该书荣获辽宁 省政府农业科技贡献一等奖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历经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取 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尚不成熟的经验,与上级领导希望要求、与兄弟区市县相比, 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决心借会议的东风,认真总结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