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六章 课程.ppt
33页第六章 课程,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与理论 一、什么是课程 1、“课程”的词源 (1)中国“课程”概念的词源 “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孔颖达为《诗经》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宋朱熹在《论学》中也多处使用“课程”概念,“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中国古代课程大多指“学程”而非“教程”,即学业及其进程2)英语世界“课程”概念的词源 英语“课程”(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currere”,意为“跑道”(race-course)、“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关于这个词源的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重在“道”,有的重在“跑”,前者强调学习内容的设计,以后发展为学科中心主义,后者注重学生学习的主观体验,以后发展为学生中心主义2、有关“课程”的几种定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指所有的学习科目,狭义的指某一种学科科目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将课程理解为“道”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即全部的教学要素及其运动过程教学要素不仅包括教学内容,还包括教学方式、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等。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即达成预期学习结果的过程强调学生学到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什么; (4)课程即学习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即学生实际上所体验到的意义,而不是一些简单呈现的事实、知识或信息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意义的主观体验突破了原有“有计划的课程”的限制,突破了狭隘的学科课程的理解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即社会文化在学校生活中的反映 (6)课程即社会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而是要使他们敢于建造一种新的社会秩序课程不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对知识技能的选择突破了学科的视野 小结:“课程”定义的三个维度 1、知识的维度;2、学生的维度;3、社会的维度3、“课程”概念辨析 (1)“课程”与“课”课”是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学习规定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课”是课程的基本单位有时,“课”即指某一门课程 (2)“课程”与“教材”教材”即“教科书”,是指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而编撰的教学材料,是课程内容的物质化,是课程内容的载体 (3)“课程”与“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一整套以教学计划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体环境影响。
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二、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 1、社会的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1)社会政治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2)社会经济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3)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4)社会的总体知识状况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2.学生个体的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1)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 (2)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 (3)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 (4)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3、联合国教科书组织提出的课程内容选择标准或原则 第一、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开放性; 第二、同文化、艺术和人民的要求相一致; 第三、对现代世界问题和对地区或国家需要的开放程度; 第四、教育内容与学习者知识和身体的需要及能力的一致; 第五、课程设计和学习过程中的平衡; 第六、内容的一致性; 第七、能够激发干劲和保持学习乐趣的内容; 第八、赋予教育内容和学习以一种面向未来的和民主的色彩三、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理论 1、泰勒(R.W.Tyler)课程理论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 (2)提供哪些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1)代表人物:布鲁纳(B.S.Bruner)和施瓦布(J.J.Schwab) (2)基本观点: a)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b)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c)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d)以学科基本结构(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句法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e)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3)评价: 学科中心主义看到了学科知识的发展价值,看到了现代社会知识剧增所带来的社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个体知识增长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试图通过学科结构的掌握来解决这一问题,有其积极意义 不足之处在于重知识轻经验、重学科逻辑轻心理逻辑、重学术性轻实用性,且具有浓厚的精英主义色彩3、学生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 (1)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C.Rogers)等; (2)基本观点: a)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b)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c)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d)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3、学生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 (3)评价: 学生中心主义看到了学科中心主义的不足,看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于现代课程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不足之处在于重经验轻知识、重心理逻辑轻学科逻辑、重实用性轻学术性,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4、社会改造主义的课程理论 (1)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Brameld,美国)、弗莱雷(P.Freire,巴西)等; (2)基本观点: 第一,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
第三,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课程的价值既不能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来判断,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来判断,而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类型与结构 一、课程的基本类型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一种古老的和基本的课程形式其特点是:结构性、系统性和简约性 (2)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指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活动课程是一种现代课程形式其特点是:生活性、实用性和开放性2、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1)核心课程:在价值上比较重要的一类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性课程规定核心课程是现代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核心课程一般就是国家课程、必修课程核心课程的的作用在于: 第一,可以为其它知识的掌握奠定基础; 第二,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第三,满足国家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2)外围课程:核心课程以外的课程,是核心课程的拓展、补充或深化一般以选修课程的形式体现外围课程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即在国家课程大纲中所正式规定的课程。
(2)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指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有意或无意习得的未包括在正式课程之中的知识、规范、价值、态度或行为习惯,主要特征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二、课程的基本结构 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2、自然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与人文科学课程 3、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课外活动课 4、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三、课程类型的多样化与课程结构的均衡化 1、课程类型的多样化 既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也有校本课程,既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也有课外活动课等多种类型的课程课程类型的多样化着眼于关注学生的社会性、个性和未来性的协调发展 2、课程结构的均衡化 在各类课程之间保持一种比较均衡的结构,使具有不同发展价值的课程都能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课程制度的可选择性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特长,一门课程并不是对所有的学生都是有同样价值的,因此应该让学生自己选择他们认为对自己有价值的课程,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三节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社会背景 (1)知识经济的出现 (2)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3)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 2、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 当前最为重要的教育背景就是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这就要求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指导思想的教育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变革而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只是这个变革的一个环节,也是最为重要和基础的一个环节 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课程改革是60年代世界性的教育思潮,80年代以后,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比较典型的有英国、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实行的课程改革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1)在具体课程目标上,改变传统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课程目标的系列已经发生变化,从知识、技能、态度变为态度、技能、知识 (2)在课程结构方面,改变传统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中学分科和综合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高中阶段在开设必修课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程,其形式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农村中学可开设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技术课程3)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改变传统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在课程实施方面,改变传统教学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在课程评价上,改变传统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课程评价的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课程评价要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6)改变传统课程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的弊端,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1、课程改革背景的描述问题 (1)忽略了文化多元化趋势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加入WTO后,我们要培养国际性人才,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但我们目前在课程改革中还很少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2)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考虑不够 (3)对于一些世界性问题和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考虑不够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等问题 2、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的厘定问题 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与教育目标没有本质的差别,应该更加具体,更加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3、课程改革总体推进的速度问题; 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有些急噪和冒进,需要稳步前进 4、课程改革与教师培训的关系问题; 教师培训和素质的提高应该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头 5、课程改革中的繁与简、难与易、新与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