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7编号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管理模式的影响.pdf
13页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管理模式的影响 2003 年 03 月 12 日06:53 深圳商报 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指处理公司中的各种合约,协调 和规范公司中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结构一般由股东和其他相关利益群体(主要包括雇员和 债权人)及他们选举产生的董事会、监事会、经董事会选聘的总经理 等高级管理人员构成, 其侧重点在于实现各相关利益主体责权利的对 等,尤其是应确定一个合适的责任体系框架,并确保高层管理人员的 创新动力不受侵害 可以说,治理结构规定了整个企业运作的基本网络框架,好的公 司治理结构就是建立一套多层委托代理、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相互 协调的制度, 这套制度因公司委托代理而产生,同时为解决公司的委 托代理问题服务 治理结构的作用不涉及公司业务经营问题,其主要功能是权力的 配置,即所有权的约束 美、日 CEO 的不同使命 在资本市场发达的美国,疲于奔命的CEO 们最重要的任务似乎 就是向投资者每年交出一份漂亮的财务报表和令人满意的分红方案; 而在日本,总裁们来自外部市场的压力则小得多,可以潜心于企业内 部组织建设,集中精神于公司长远的发展规划 透过管理差异的表象, 我们可以认为两国大公司迥然不同的治理 结构模式就是导致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
比如美国公司个人持股率相 当高(通过机构投资者,如各种基金),股东会因为公司业绩不良而 “用脚投票”;而日本公司法人持股和相互持股率高,股权结构相对 稳定,股东为逐利差而频繁买卖股票的投机行为较少 很明显,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管理之间存在着某种隐含而必然 的联系,这种跨越两个领域的影响机制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理论研究尚有空白 从现有的文献看, 无论是公司管理还是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单独 一个方面都已经受到高度的重视,类似的研究早已相当普遍 而将两 者联系起来考虑的则相对匮乏 简单回顾一下,可以发现已有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方 面: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管理关联的基本论述 罗伯特( TrickerRobert)教授在其 1984 年的专著公司治理 (CorporateGovernance )中,最早明确提出了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 及其与公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他认为:公司管理就是运营公司,而 公司治理结构则是确保这种运营处于正确的轨道之上 肯尼斯代顿( KennethNDayton)教授则将公司治理结构和公 司管理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一个硬币的两面代顿认为,公司治理指 的是董事会利用来监督管理层的过程、结构和联系; 而公司管理则是 管理人员确定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行动。
此外,一个公司中优 化公司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以及与管理联系的比较分析 此类研究以哈佛商学院的卡尔凯斯特(CarlKester)教授最为 著名凯斯特专长于对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比 较分析,研究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投资决策及其国际竞争力的 影响 许多学者在研究了美国、 德国、日本不同的公司的治理结构模式 后认为,公司治理结构体系和过程对公司战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三国大公司在全球竞争和战略实施中的实证分析,他们断定美 国治理模式将胜过其他两国固有的治理模式 (三)治理结构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实证分析 许多实证研究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董事会结构、股东结构与 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比较 一些研究认为, 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不佳很大程度要归因于公司 治理结构的不佳 此外,一些研究并未得出明显的倾向性结论如一些研究认为: 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应该是所有权相对分散但有一定集中度,企业应 存在占有较大股份的投资者,而这些投资者对公司行使控制权 (ShleiferVishny,1997) 从上面已有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类文献最早触及了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管理关系这一尚不 为人注意的领域, 从系统的层面阐明了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管理之间 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的基本关系。
但没有进一步解释两者的内部联 系和影响机制 第二类文献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找到了一条可行的方法,并且有相 当数量、高质量的研究贡献 但是研究者大多似乎沉迷于现状的论述 和总结,并未将比较研究的结果抽象出来,得出一般的结论 第三类文献专注于公司治理结构细节同管理间的相互关系,试图 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导出有倾向性的一些结论然而同样来自实证的 报告中相互对立的意见使这一意图显得缺乏足够有力的支持实际上 他们也只是说明了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无法 说明两者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治理结构是怎样影响公司管理的 一枚硬币的两个侧面 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管理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既相互依存又互有 区别 治理结构规定了整个企业运作的基本网络框架,公司管理则是在 这个既定的框架下驾驭企业奔向目标缺乏良好治理模式的公司, 即 使有“很好”的管理体系(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就像一栋地基不 牢固的大厦;同样,没有公司管理体系的畅通,单纯的治理模式也只 能是一个美好的蓝图,而缺乏实际的内容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是两个有本质区别的概念 从终极目的看,公司治理和管理均是为了实现财富的有效创造, 只是各自扮演的是不同层次的角色。
公司治理模式主要考察的是构成 公司的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责权利的划分,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手段 实现相互间的制衡, 它是企业财富创造的基础和保障公司管理则是 在既定的治理模式下, 管理者为实现公司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这是 财富创造的源泉和动力 既有的研究表明,西方学者在对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之间的关 系,仍主要着眼于公司治理的角度虽然也注意到战略管理在两者之 间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但却没有充分认识到, 战略管理实际上是维系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根本纽带 也许西方学者的这种忽略有其内在合理性的一面因为无论是在 公司治理,还是公司管理上,西方都经历了近200 年的发展,已形成 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自适应系统即使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出现许多问 题,由于整个市场体系已相当成熟,使从公司内部寻求对公司治理的 解决成为一种选择但是在中国,市场体系远未完善,无论是公司治 理,还是公司管理都是中国企业所迫切需要解决的 业主制企业的治理和管理 人类组织社会生产由家庭作坊向业主制的转变是生产的重大变 革,业主制企业一般生产经营规模较小,技术分工简单,主要是由个 体自然人自主经营 治理的市场机制: 在业主制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市场机制一般是 自发地发挥作用,政府扮演的仅是“守夜人”的角色。
除了技术上的原因,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劳动分工层次较浅,使 得对管理的要求较低, 而业主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二位一体的形式,决 定了这种企业制度对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治理的需求度不高,即使在各 种治理的市场机制发达的现阶段, 这种企业形式也基本上不采用市场 机制治理企业 惟一对企业(业主)构成威胁的就是产品市场,如果企业生产的 产品不被市场接受,就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破产 但这显然不是构成整个业主制企业治理的主要方面 治理结构: 业主是企业非人力资本的惟一持有者,拥有包括剩余 索取权、剩余控制权以及经营管理等企业的全部重大权力 显然,这种权力的高度合一使业主具有充分的动力努力经营、管 理和监控企业,可以避免企业决策层的偷懒和搭便车行为而且,由 于涉及的产品品种单一, 雇员人数较少, 业主可以对雇员进行过程和 结果的直接监控,两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可以较好地解决 此外,企业是被业主以自然人的身份拥有的,业主对企业的债务 承担无限责任,从治理结构上看,业主的责、权、利无疑具有高效的 一致性,就其针对小规模的企业来说,是有效率的 但是,自然人本位和无限责任使业主制企业的经营寿命受到极大 的限制 管理模式:由于业主制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品种较为单一,面对 的市场领域也较窄,从而使得业主自然地就会采取完全集权式的管 理。
在组织结构上, 一般只有业主和员工两个层次,由业主直接指挥 生产、组织销售,并对员工进行直接监督、确定报酬和解聘 其管理工作的着重点主要在于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这与古 典企业理论将企业视为投入产出系统是相一致的 合伙制企业的治理与管理 合伙制是由多个自然人共同投资、共同经营管理、 共享利益和风 险的企业制度 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于个体自然人不足以提供生产经营所需 要的资本、以及承担由此引发的风险, 它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并没 有占据过主导地位, 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 企业治理的市场机制和管 理模式与业主制相比较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方面, 由合伙人共同进行经营决策,共同分 享利益,共担风险,合伙人之间负无限连带责任在存在偷懒和搭便 车行为的情况下, 合伙人的数目不宜过多,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 其扩大吸收资本的容量, 而且合伙人拥有的投资不能自由地转让或出 售,其无限连带责任以及自然人本位仍然没有摆脱业主制企业的局 限 从根本上讲,合伙制只能说是企业治理方式的改进而非创新 股份制企业的治理与管理 合伙制企业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对资本需求的来源, 但上述缺陷使其同业主制一样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这时, 股份制产生了,其根本创新在于: (1)给予企业法人地位,独立承担 民事责任,至少在理论上和法律上赋予了企业永续生存的基础;(2) 投资者只就其出资额负有限责任, 从而满足了一般投资者对风险规避 的要求。
治理的市场机制: 在现代市场体制下, 政府放弃了让市场自由放 任的政策,有意识改变某些市场运行参数, 进而影响企业的治理模式、 经营决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股票市场的建立,使投资者有进 入和退出的自由;(2)债务市场可以使企业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及债务 治理机制,它和股票市场一道成为企业兼并、 接管及重组的重要渠道; (3)对产品市场的规范、引导和限制,使市场竞争更为有序和激烈, 企业面临的压力也更大;(4)对经理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培育,促进 了人力资本的流动和信誉市场的完善,加剧了人力资本市场中的相互 竞争 治理结构:股份制企业的治理结构主要体现在股东会、董事会 (监 事会)及以总经理为代表的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 股东的分散化, 使股东难以直接经营企业 管理作为一种稀缺资 源,体现为职业经理阶层的兴起,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进而导致投 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潜在利益冲突愈加明显,董事会和监事会作为监 控高层管理人员的机制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管理模式:在战略导向上,股份制企业更为关注多方相关利益者; 在组织结构上,主要经历了控股型(H 型) 、职能型( U 型) 、事业部 型(M 型)及混合型,实现了企业内部管理层级制的制度创新;在具 体管理措施上,从纵向上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五大 功能,在横向上又分为战略、人事、财务、生产、营销、广告、公关 等专项职能,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网络。
公司治理和管理的匹配 对财富的需求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原动力 治理和管理均是实现创造财富的手段,前者表现为企业的基础性 制度框架,强调的是企业目标选择的基础,即由哪些主体确定目标, 谁对目标的选择影响大, 以及其间的相互制衡; 后者则侧重的是对目 标的选择本身以及达成目标的手段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中, 公司治理 与管理需要相互协调和配合 在追求财富的动力下, 企业在面临机遇和挑战时, 通过明确自身 的优劣势,可以有三条路线:一是治理主体有调整的意向,并通过改 变治理结构达到改变管理模式,提高企业效率的目的; 二是管理主体 为了使企业适应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其自身的利益追求,通过对企 业战略的引导和管理模式的调整,进而改变企业的治理结构; 三是两 者的结合 构建强大的董事会 公司治理结构一般由股东和其他相关利益群体(主要包括雇员和 债权人)及他们选举产生的董事会、监事会、经董事会选聘的总经理 等高级管理人员构成, 其侧重点在于实现各相关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