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肇中的“无知”与何祚庥的“无所不知”.doc
12页丁肇中的“无知”与何祚庥的“无所不知” 丁肇中的“无知”与何祚庥的“无所不知” 丁肇中:“拿诺贝尔奖,只是对很小的特殊领域有奉献,一种人不也许由于拿了诺贝尔奖,就把自己当成了什么都懂的‘万能专家’,对任何事情都可以评价,我可没这样大的能耐 ——9月16日至9月18日丁肇中在上海交大答学生问 何祚庥:只有问不到,没有不懂得 “大实若虚”与“大伪似真” ——丁肇中的“无知”与何祚庥的“无所不知” 蒲 鹤 年 出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40岁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理解她的人都懂得:在接受采访或回答提问时,无论是本学科问题还是她学科问题,也无论提问者是业内人士还是业外人士,丁肇中最常给出的回答竟是三个字——“不懂得”国人初识者,无不谓之“怪” 例如,11月7日,丁肇中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她回答:“不懂得。
又有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她又回答:“不懂得有学生又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将来的发展方向?”她仍然回答:“不懂得 据当事者观测,丁肇中专家回答“不懂得”时,态度诚恳,绝非故弄玄虚或“卖关子”这位科学家曾解释说:“不懂得的事情绝对不要去主观推断,而最尖端的科学很难靠判断来拟定是怎么回事” 此前,9月 和 2月,丁肇中专家分别在上海交大和山东大学回答提问时,状况也是如此尽管所提问题基我局限在丁肇中专家获诺贝尔奖的粒子物理专业,丁肇中专家居然说:“拿诺贝尔奖,只是对很小的特殊领域有奉献,一种人不也许由于拿了诺贝尔奖,就把自己当成了什么都懂的‘万能专家’,对任何事情都可以评价,我可没这样大的能耐 无独有偶6月1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在北京工商大学刊登演讲后,一位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提问:“从博弈的角度,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这些对社会制度转型和演化的影响?”约翰.纳什听完后思考半晌,坦诚地说:“我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 以其“博弈论”蜚声世界的约翰.纳什,竟被一名大学生的博弈问题问倒了,令人大惑不解由于上述问题显然具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似乎一般人也能敷衍过去,而大师级权威居然自称没有能力回答,这岂不是自损形象?但纳什却坦然安静,并无愧色,更令人感到奇怪。
按当今国人之观念,世界出名科学家理应是“万事皆通”的,然而大师们虽然面对“本专业”问题,居然不是“不懂得”,就是“没有能力回答”,体现得如此“无知”,似乎不可思议 其实,这是我们少见多怪了凡潜心于科学研究且颇有建树的科学家,无不如此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一种人虽然是超天才,穷其毕生精力,能在一种学科的一种分支上有所建树并能提出部分真知灼见已属不易,在同一学科的不同分支仍属外行实为正常现象,更不用说其她学科了科学态度与科学成就往往互为因果:只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才干使得科学家获得成功,而获得成功的艰难历程又进一步锤炼了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由此可见,大师们的“无知”不仅不是什么怪异和丢脸之举,并且恰恰是某种“必然性”的正常体现也是任何具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工作者最为明智的选择 对此,有文章评论道,一种学者不管多么伟大,也不也许无所不知虽然在自己有所建树的本学科,也不也许做到无所不知,并且迟早会落伍这应当成为我们的常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仅无损于一位大师的光辉,还从一种侧面揭示了“大师”因此成为“大师”的奥秘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懂得”,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
一种人特别是像丁肇中这样在世界上具有很大影响的科学家,如果在学术上没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对某些问题凭“想固然”表态,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那样,失去的就不仅仅是面子,尚有更可贵的品质和人格,还会给人类科学事业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大智若愚,大实若虚”承认了上述道理,我们不仅会对科学大师们的“怪”肃然起敬,并且此后会自觉地将这种“怪”作为鉴别真、伪科学大师的试金石如果现实当中有人成了无所不知的“万能大师”,人们就该当心了 说到此,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国内的“万能科学大师”——中科院院士何祚庥 “以常为怪”起因于“以怪为常”我们之因此不习惯丁肇中的“怪”,部分因素是我们早已先入为主地习惯了何祚庥的无所不能之“常” 尽管在国际科学界不为人知,但在国内,何祚庥院士的“全能性”可谓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你看她老人家,几乎是每天亮相,日日露脸一会儿电视台畅谈社会主义经济政策,一会儿因特网宏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昨天侃克隆人技术展望,今日嗙中国产业十大将来这边厢呼吁对股民征所得税,那边隅力主发行国家福利彩票;上能为都市提出“交通、建筑最佳模式”,下可为山区规划“农具、灌溉最优方案”;“环境商机与氢能经济”研讨会指点江山,“纳米光纤与沙漠产业”演讲厅激扬文字;文艺理论学术报告座无虚席,月球开发科技讲座掌声雷动…… 总之,何祚庥院士所到之处,都能沉着不迫,侃侃而谈;应答如流,头头是道。
只有问不到,没有不懂得”波及问题包罗万象,解决方案随手拈来给国人树立了“无所不通、无所不能”的形象以至于哪里有问题难以决断,那里的决策者就会想起何院士例如:合法南水北调工程拿不出抱负的西线方案时,何院士不久就以“惊天地泣鬼神”的魄力提出了“用原子弹炸开喜马拉雅山引水北上”的“高科技方案”;当怒江建坝可行性之争相持不下时,何祚庥应邀前去考察定夺何院士率司马南、方舟子以专家身份在怒江沿岸“访贫问苦”兼观光不到一周,就得出了“怒江建坝是本地脱贫的唯一选择,可行且刻不容缓”的“科学定论”,还顺手给反对建坝的环保专家们扣上了“伪环保”、“伪反坝”的大帽子 何院士这种惊人的万能性可说是与生俱来早在50年代,当北京市城建规划与古建筑保护之争难以调和时,年青善抓机遇的何祚庥迅速杀出,在国家级刊物《学习》杂志上刊登了她的优秀论文《论梁思成对建筑问题的若干错误见解》,把顽固坚持保护古建筑的“伪建筑学家”梁思成的资产阶级“伪美学思想”批得体无完肤,雄辩地论证了以故宫为代表的北京古建筑的危害和拆除之必要,为中央作出“多拆少留”的英明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据此前此后,何祚庥同志还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和阶级斗争理论作武器,过关斩将,所向披靡。
把「摩根基因遗传学说」、「鲍林共振论」、「维纳控制论」等一批西方资产阶级“伪科学”在国内批倒批臭,并将生物学家谈家桢等一大批从事上述理论研究的中国“伪科学家”戳下马背…… 此全能之“通才”,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此,何祚庥同志不仅受到各级领导人的青睐,还受到年青一代追星般的崇拜对于这些与生俱有崇拜情结的新人类,何祚庥的话就是“最高批示”,句句是真理例如,何祚庥有关“中国老式文化90%是糟粕,看看中医就懂得了”的英明论断一出口,一群年轻学子便立即行动,不久,一批论证“中医是最大伪科学”的文章就像文革大字报同样铺天盖地上了因特网 那么,自称理论物理学家的何祚庥院士在学术上有什么造诣呢? 为免受阶级敌人谣言信息的干扰,我们只作正面调查请看“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网站”“何祚庥主页”上的简介(): 何祚庥,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该同志任全国政协委员,曾任理论物理所副所长现任理论物理所研究员、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专家、哲学博士生导师过去的重要工作及成果: 何祚庥长期以来从事粒子物理及多种应用性问题的研究其重要工作有层子模型的研究,复合粒子量子场论的研究,弱互相作用理论的研究等,先后刊登约250 篇科学论文。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多种奖励她还曾从事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研究,是氢弹理论的开拓者之一 何祚庥还是国内出名的哲学家、自然辩证法专家,在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先后刊登约300 多篇科学论文在反对伪科学的斗争中,她旗帜鲜明,积极参与了捍卫科学尊严,揭发和反对伪科学等活动,社会影响很大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近年来,何祚庥从事中微子质量问题、中微子震荡问题及双β衰变理论的研究等 重要著作有:《量子复合场论的哲学思考》(1997年)、《从元气说到粒子物理》(1999年)、《何祚庥与法*轮*功——1999年夏天的报告》(1999年)、《我不信邪——何祚庥反伪科学论战集》(1999年) ※ ※ ※ ※ 真了不得,科学家兼哲学家何祚庥居然刊登了“科学论文”250+300=550多篇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足以让世界科苑各位诺贝尔奖得主羞愧,更让中外文坛所有多产作家汗颜 但是,作为一种刊登了550多篇科学论文的中科院院士,其精选出来装点个人主页门面的重要著作——固然是最能反映其学术水平的代表作——居然是几篇自我表扬稿和政治科普大作,真让人哭笑不得。
须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沙子再多也变不成米何祚庥同志的个人主页做成如此惨状既合情理也在乎料之中毕生以天下事为己任的何祚庥同志,常年因“心潮澎湃、心系万事、心向八方”而“分心、费心、操心”,哪里还会有闲心去做那些需要“净心、静心、精心”才干做得的科研工作呢?国人历来宽厚,不与何院士较真,但这毕竟给坏人留下了袭击的口实,那些求全责怪者和一小撮阶级敌人沆瀣一气,始终诬蔑何祚庥同志“不务正业”,是“政治院士”,“除物理不懂,什么都懂”;甚至诽谤何祚庥同志的主页是“光屁股打灯笼——亮丑”、“光屁股推磨——转着圈儿丢丑”、“光屁股上联合国——满世界现丑”;并戏称其名字应改成“何知羞”、“活着羞”这完全是恶毒袭击 再看一下自诩为“氢弹理论开拓者之一”的何祚庥同志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处在什么地位: 将核心词“两弹一星元勋”输入任意搜索引擎,立即可查到: “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钱骥,姚桐斌,赵九章,邓稼先,王淦昌,彭桓武,程开甲,黄纬禄,屠守锷,钱学森,周光召,杨嘉墀,陈能宽,陈芳允,吴自良,任新民,孙家栋,朱光亚,王希季,王大珩,于敏,郭永怀 十分不幸,名单上没有何祚庥同志的大名。
一项重大科技事业充其量能有几种人堪称“理论开拓者”呢?“两弹一星”元勋数量已多达23名,居然尚未涉及“理论开拓者”何祚庥同志可见“理论开拓者”这个模糊概念的外延之大,令人想起那个把行政领导、宣传员、描图员甚至厨师都算作科研功勋的年代 然而,何祚庥同志凭借在××部工作了五年和在中科院抓党务工作近年的优势,通过持之以恒的个人形象建设,其出名度已远远超过了从不注重个人宣传和包装的“两弹一星”元勋们更为惊人的是, “两弹一星”元勋之一钱学森先生,目前已成了《何祚庥同志反伪科学英雄事迹》中的背面人物,赫然被何祚庥用来反衬自己的“英明伟大”:何祚庥同志为树立自己的“高大全”形象,走马灯似的穿梭于各大学府作题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学术”报告每当她眉飞色舞地讲起自己“同那个坚决支持伪气功的大科学家作斗争”的动人事迹时,人们已搞不清在《何氏词典》中,“人、事、学问”都是如何定义的了一小撮阶级敌人也趁机诽谤何祚庥同志,说她的报告文不对题,应把题目改为《做孽,做秀,做学贼》才合适,又戏称其名字应改成“何遮羞”、“何做秀”,并揶揄道:“以何遮羞?惟有做秀;生命不息,忽悠不止这固然是赤裸裸的阶级报复。
丁肇中的“无知”与何祚庥的“无所不知” 其实,像何祚庥同志这种类型的人,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