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doc
85页中国●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中国●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第一章、概况第一节:临海城市概况:一、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东中部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台州市副中心城市二、位置与人口:临海地处浙中沿海,东濒东海,南接台州市,西邻仙居县,北接天台县及三门县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2<#004699'>0°29′—29°<#004699'>04′之间1<#004699'>04国道、6<#004699'>05省道、6<#004699'>06省道、716省道、7<#004699'>07省道通过市域,是台州地区的内陆交通枢纽市区规划面积为49.5平方公里,其中至2<#004699'>0<#004699'>05年底建成区面积31.15平方公里,市区户籍人口26.89万人三、自然条件:℃℃,七月平均气温为28.<#004699'>0℃℃℃,无霜期241天降水主要集中于5—6月梅雨期和7—9月台风降雨,雨季明显,一年有两个丰水期〔5、6月的梅雨和8、9月的台风雨〕,两个枯水期〔11月至2月的冬季枯水期和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相对枯水期〕风向随季节转换明显,5-6月为梅雨季节,7-9月以晴天为主,夏秋之交台风活动较为频繁,秋季和冬季以北风为主,春季多东风,夏季盛行东南风,盛夏滨海地带海陆风明显。
气象灾害以7—9月台风侵袭最为严重,常有洪涝灾害发生间有低温阴雨、干旱、冻害等由于受海水调温的影响,东部滨海冬暖夏凉,同时由于境内海拔高差显著,气温分异也十清楚显四、历史沿革:临海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夏、商、周时代为扬州属地,春秋时属越地,战国时为楚境,秦时属闽中郡西汉时临海为会稽郡回浦县属地,东汉属会稽郡章安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分会稽郡置临海郡,治所临海,翌年置临海县晋及南北朝时期,建置承袭旧制隋代建永嘉郡,临海为一属县唐武德四年〔621年〕以永嘉郡临海县置台州临海郡,郡治临海五代,临海属越国台州及至宋代,复置台州临海郡、临海县,郡治临海元代改郡为路,临海属台州路,明代改名台州府,清代承袭明制,建制根本不变,府治临海五、城市特色与历史风貌:1、城市特色:临海属丘陵山区,为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构成模式,城市特色主要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浙中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绿地延续临海融合“山、水、城、园〞为一体的城市园林特点,山水之城〔依青山之高博,承碧水之盈润〕、特色之城〔一江贯都、三湖汇流、十山缀景、众溪织城〕、田园之城〔九里青溪十里山,半城山水半城园〕,中心城区生态根本网架布局为“一江、三湖、十山、十六溪〞。
唐诗人顾况、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明代政治家刘伯温、旅行家徐霞客,近现代康有为、朱自清均在临海留下过踪迹,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C、民俗风物、特色鲜明临海民俗风物丰富,且具鲜明的特色有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而流传于世的肚脐饼〔又名光饼〕,有车灯、龙灯、黄沙狮子、小芝鼓亭、细吹亭等民间文艺活动此外,作为国内著名的蜜桔之乡,桔林景观优美,山乡浓郁的桔文化也是临海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第二节:三江湿地生态园概况:一、地理位置:三江湿地公园位于灵江上游两岸,以六公里的江岸线两岸5<#004699'>0-1<#004699'>0<#004699'>0米为中心保护地带,因重点特色保护区在永安溪、始丰溪及灵江三江会聚处,故名之为三江永安溪为灵江上游,长141.3<#004699'>0公里源头称石长坑,自仙居县西南端安岭乡迂回东北,流经缙云县境,在大园附近折回称曹溪〔又名金坑〕在曹店附近与发源于陈岭水壶岗的曹店港集合后称永安溪始丰溪长134.2<#004699'>0公里发源于磐安县大盘山南麓,向东北流经方前注入里石门水库,自天台县后求乡入境,向东横贯天台盆地,折南入临海市北部,在三江村与永安溪集合成灵江。
沿途有6<#004699'>0多条支流汇入,流域面积16<#004699'>09.4<#004699'>0平方公里灵江长44公里,西起临海市城西三江村,东至临海市与黄岩市交界的三江,横贯临海市,宽3<#004699'>0<#004699'>0—8<#004699'>0<#004699'>0米,均为感潮河段沿途有逆溪、大田港、义城港等支流汇入,流域面积1<#004699'>018平方公里二、公园范围:三江湿地公园北至1<#004699'>04国道,南至河南公路,东到台州烧碱厂、蔬菜基地一带,包括6公里长25<#004699'>0米宽的灵江江面,总面积为4.81平方公里三、历史沿革:灵江为省内第三大河,自西北向东南横贯市区,主流长19<#004699'>0公里,流域面积675<#004699'>0平方公里〔含椒江〕灵江干流段44公里,为感潮河段,“潮汐自海门直至城西三江〞,“故其溪清而江浊〞据灵江临海站资料,历年最高水位平均值7.79m,最低潮位<#004699'>0.79m四、灵江与古城的相依存:根据历年来的考古发现和文物普查,在临海各地发现了许多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遗物,就目前所见到的材料分析,临海的原始人类活动区域主要是在灵江流域及其支流的依山旁水地带。
五、自然概况:1、地质地貌区内出露基岩主要为侏罗系上统西山头组酸性火山碎屑岩夹沉积岩、白垩系下统馆头组、朝川组杂色陆相沉积岩和酸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冲—海积堆积场,以淤泥质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含泥沙砾石等为主,厚度5<#004699'>0—1<#004699'>0<#004699'>0米其中灵江两岸以凝灰岩、含砾亚粘土、杂色淤泥质亚粘为主,表层有机质1.1%左右,PH值6左右,质地轻壤至中壤该土种土层深厚,质地轻松,水肥气热协调较好2、生态现状概况〔1〕、生态环境现状湿地自然地形为低洼沼泽地,随着潮水的自然涨落而形成的次生林湿地景观近千年来已经被强度开发利用,已经没有完全的自然湿地景观,而是以水上杉林为主体,农田与狭窄的塘基或者面积较大一些的渚相间的环境基上有池杉、湿地松、樟、栗等树木,草本以白茅等鱼草及演替初期的田间杂草为主渚上除了上述树木外,还有小片的水杉、柏及较大面积的蔬菜等栽培作物,其余为养鱼用草地以及废弃的农田废弃的农田已开始自然恢复,已出现少量较典型的湿地生物群落和湿地环境,如一些渚上的芦苇荡和荻群落但是,大多数地方仍为演替初期的田间杂草群落湿地中间有集中的村落,也有少许零散分布的民房、树木等。
河道内蓝藻极少,硅藻门优势,其中梅尼小环藻、月形短缝藻、针状针杆藻等所占比例高,绿藻也有一定比例,鼓藻类新月藻常见此情况在其它水体中少见,说明灵江湿地河道水质并不差,这与水草多也有关系〔2〕、生物种类现状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四季清楚,降水充分,光照充足,且雨热同季,为灵江两岸的生物群落创造了良好条件,主要有水生生物群落、湿地生物群落和陆生生物群落类型
局部陆地动物种类,如獐、黄鼬、穿山甲、刺猬、鼠类、兔、蛇等同时还分布着许多湿地环境的特征生物,如田螺、泥鳅、黄鳝、河蟹、蜥蜴等其中又以许多半栖息在湿地环境的鸟类最为引人注目,这类鸟类有鸥、野鸭、鸳鸯、鸬鹚、白鹭、秧鸡等其中野鸭、灰鹤等不少鸟类成群分布于湿地生镜〔3〕、植物群落现状湿地较宽的基上主要为鱼草和田间杂草,窄基上主要为田间杂草,较大面积的渚上大多为农作物,只有少量渚已恢复湿地植被如大片的芦苇、荻等,岸边有小片的芦苇以及单丛及很小片的芦竹沿灵江两岸各有5<#004699'>0米左右保持较好的池杉林,有些小片林地以带状湿地松林、竹林、栗林和其它林地为主,分布在较宽的基上和田渚的边缘灵江南岸一侧植被保护较好,以成片的栗林、桔林、杉林及旱地农作物为主灵江北岸白马山、下山根一带因边上有变压站,区间布置有较多的电线杆,整个地块人为破坏比拟严重,保护较好的为沿江防护林地段的池杉林3、环境质量概况三江湿地的原生环境是比拟好的,宽广低平、视野开阔,地处偏僻,水体洁净,加之河岸、田野树木茂盛,空气十分新鲜〔1〕、四季清楚、气候温和;〔2〕、湖泊小气候温和舒适;〔3〕、风向稳定,风速较周围平原大;〔4〕、空气湿润、清新。 4、水文潮汐概况本区海域潮汐属非正规半日潮,涨潮历时5个小时左右,落潮约7个小时,一个太阴日两潮〔24—25个小时〕,周期复始历年平均高潮位在吴淞基面4米以上多年平均潮差4米多日不等现象十分显著,高高潮位与低高潮位差达2米以上一般以农历八月十五日前后的高潮位为最高年际变化,以间隔18年零7个月为一周期月中有两次大潮汛、两次小潮汛大潮汛出现在农历二十八到初四,十四到十九日;小潮汛出现在农历的初八到十一,二十三到二十六日开始涨潮渔民称为“超水〞是在农历的十二到十三日和二十七到二十八日开始退潮渔民称为“下五〞,在农历的初五到初七,二十到二十二日一天中也有两次涨落,两次落潮,还有两个小时左右的平潮时间推算涨潮落潮方法:是按照农历初一、十五都是在正午十二点和午夜零点潮水涨足,再根据6小时涨潮和6小时退潮来计算,以后每隔24小时涨足的时间往后推<#004699'>0.8小时即可,由此就可估算出每天涨潮落潮的时间 5、生态资源概况三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