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意识的迷津:后现代历史观批判历史学论文.doc
9页历史意识的迷津:后现代历史观批判_历史学论文 【内容提要】后 现代 历史 观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了这一时代历史意识的危机后现代 哲学 试图通过颠覆牛顿时间观从而破解主体主义历史观,但牛顿的时间观并没有直接支撑起历史主体性后现代哲学颠覆历史意识的策略一方面是使时间非价值化,另一方面又赋予 " 现在 " 以时间永恒性乃至超越时间的延宕性,使之替换或取消 " 历史 " 及 " 未来 " ,但 " 现在 " 的自我迷恋恰恰遮蔽了正待历史性生成的人的历史后现代关于历史的终结的思想并没有走出欧洲中心主义困境 【关键词】后现代历史观 / 历史意识 / 时间 / 现在 / 现代性 / 后现代性 【正文】 一、历史意识的危机 原认为世纪转换会激活人们的历史感的,但刚刚完成的千年交替却表明 " 历史 " 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充当了某种烘托节日场面并以此刺激市场消费的堂皇的契机与藉口,对历史的话语性包装悄悄且巧妙地替代了对千禧年本身的历史性思考,包括对千禧年幻相的识别笔者曾在一些文章中分析过所谓千禧年主义 (Millenarianism) 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世纪末享乐主义并导致历史感的稀薄 ( 注:参看拙作:《新时代的历史哲学何为》,《天津社会 科学 》 2001 年第 1 期;《当下时代的精神症候》,《开放时代》 2001 年第 7 期。
) 不过,这里我愿调整一下观点:历史感的稀薄倒更应看成是这一时代历史意识的危机之表征,所谓千年之交到底只是当代史上的一个普通时段至于历史意识的危机则应当从呈现并且又强化了这一危机的后现代历史观以及与之相关的哲学理性的当代境况的批判性考察中诊察 历史意识可以界定为人们关于历史的起源、目的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 发展 的连续性与方向性的确定无疑的认识与信念,历史意识深信历史不过是人的意志的实现过程,其核心即主体性的确立作为启蒙运动的一项重大的思想成果,历史意识的历史性生成是通过近代化过程完成的整个近代化的目标就是使人摆脱对 自然 与上帝的迷信与恐惧从而成为世界、文化及历史的主体 " 人被看作是具有无限大的可能性的存在他自己可以实现这些可能性中最高的可能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他能够也必定使自己成为新人,与上帝或自然创造的不完满的存在大不相同人达到这种自我创造的方法,越来越被认为就是来控制他自己存在的条件他被看作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被看作是这些环境的操纵者;他被看作是历史的产物,同时也被看作是历史的有目的的创造者 "( 注: R. 格鲁纳:《现代历史哲学》,《哲学译从》 2000 年第 3 期,第 19 页。
) 确立主体性、形成历史意识本身就是整个近现代哲学理性的主题不过,在当代,这种情形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20 世纪哲学与文化的演进,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就是要破除主体性、颠覆历史意识按照霍克海默尔与阿多尔诺的观点,人虽然通过理性摆脱了对自然与上帝的迷信与恐惧,确立起了历史主体性,但 " 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着巨大的不幸 " " 理性彻底揭露出了客观作用的统一性和形式是混沌的物质的外表,并把它们对人的影响诅咒为奴役,直到观念的主体完全成为唯一无约束的、空洞的权威 "( 注:霍克海默尔、阿多尔诺:《启蒙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 1994 年,第 1 、 82 页 ) 历史是人的活动的场阈,场阈一旦形成,也前定了一种主体主义的话语模式与思维方式,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 " 历史是逻各斯中心的,是神话、意识形态和偏见的源泉,是一种封闭的方法历史特许这一个或那一个主体为最高的中心,为真理和意义的终极起源和记录者,而所有其他的事物必须借助于那些术语才得以被理解和被解释 "( 注: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年,第 93 ,第 99 、 100 ,第 94 ,第 99 ,第 95 页。
) 这样一种 " 历史 " ,正是后现代主义要消解的 后现代哲学对历史的上述批判与否弃态度主要是基于对近现代、特别是 20 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境况的直观:以科学的名义所成就的人类历史其人类性总是要大打折扣,历史的理性化诉求往往会直接迎合并导向种族主义乃至法西斯主义的肆虐,对进步的看起来十分单纯的追求竟会导致可怕的现实灾难,等等,以至于 " 历史 " 本身成为一个沉重的、唤起人们可怕记忆的、令人压抑的话语 历史要求赋予意义,但历史的意义内涵及其深层结构就寓于历史之中,历史就是一切意义之根源但后现代哲学的目标则是要将一切意义内涵从历史中剥离出来,夷平历史的深度,呈现后现代的虚无世界 " 后现代世界里不存在意义;它是一个虚无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理论漂浮于虚空之中,没有任何可供停泊的安全港湾意义需要深度,一个隐藏的维度,一个看不见的底层,一个稳固的基础;然而在后现代社会中,一切都是 ' 赤裸裸的 ' 、可见的、外显的、透明的,并且总是处于变动之中从这一点上讲,后现代场景展现的是意义已死的符号和冻结了的形式 " ( 注:转引自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年,第 164 、 182 、 172 页。
) 后现代主义试图通过夷平历史的深度从而暴露出一种缺乏传统积淀性与连续性的当下的自足状态,但问题显然在于,人们是否能够问心无愧地接受并生存于这样一种当下的自足状态显然,后现代哲学通过揭示出当下生存的虚无状况所夷平的只是它所消解的现代性历史观,并非历史本身;至于在这一过程中展开的后现代历史观,正是需要做出前提批判的后现代的历史观必须经过一种历史理性批判 二、历史的时间性反思 照后现代哲学的看法,近代形成的历史观或历史意识之所以表达为一种主体性观念,原因在于时间本身的价值化,在于时间成为一个意义性概念但是,古代人的时间概念只是某种纯粹宇宙观的表现形式,没有什么人为成份对于古希腊思想家来说: " 物质是永恒的,非创造的,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宇宙没有进步可言因此,对他们而言,时间没有方向,没有任何特殊的向度,无所谓向着终点的进化 "( 注: A. 斯特恩:《历史哲学:起源与目的》,《哲学译丛》 2000 年第 3 期,第 4 页 ) 与之相应,在古希腊, " 历史 " 也不是一个具有价值指涉并承担着意义内涵的概念 " 古人并不认为历史是一套显现某种模式或含有某种涵义的知识在古希腊罗马人看来,历史涉及人、事、物,但并不展现什么贯穿其中的意义或模式。
……由于历史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它并不按什么特定的时间概念发生时间可以是重复的,也可以不是;它可能是循环的,也可能不是,没有人能够确知 "( 注:乔伊斯·阿普尔比等《历史的真相》,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年,第 44 ,第 40 、 42 、 46 页 ) 照这种分析,在古希腊,时间概念并没有在说明历史的内涵方面起到什么作用,历史与时间没有什么必然关联 犹太教与基督教通过赋予时间以起始点与终结点,才使得时间成为一个意义性概念进而也使历史成为一个时间性概念上帝创造万物、耶稣的生与死以及将来的最后审判,所设定的正是人类历史的全部时间框架而 " 历史 " 也成为一个表达上帝与人类关联的词汇:历史是上帝恩赐的结果,而历史的人性化也是上帝本性的表现,历史是上帝为人所设,上帝通过历史展开人的活动的场景,也意味着上帝的给予中已经包含了人自身历史的可能性及未来,只是这一可能性及未来又要还原于上帝;上帝既是历史的起点,同时也必然是历史的终点不过,按照千禧年的教义,历史之演进看起来有始有终,但总体上看却应该呈现为某种神秘但又是可期待的封闭循环 对于历史的起点与终点这一不可经验性的问题,人们其实一直听信于宗教教义,科学方面的支持只是起到一种佐证作用。
但是,按后现代哲学的看法,将历史看成是线性化的、连续性的、并且以西方近代化为模板的自然进化过程,将进步观念融入历史意识,并使历史渐次弱化为一个学科概念,正是牛顿的时间概念提出后的产物也正是由于时间概念的新的变化,使得近代的历史观与先前基督教的历史观区别开来: " 近代形成的历史时间概念是直线的,不是循环的;是现世的,不是宗教的;是统一不变的,不是哪个历史年代、国家、信仰各自特有的最重要的是,时间是有方向的也就是说,它多少是累进的新的历史时间意识复制了科学家那种统一化、标准化的时间,但不是供自然史之用,而是供人类史之用 "" 人类参与时间所追求的目标不再是来世永生,而换成在今生中追求进步历史的走向也不再定义为人类背离上帝之堕落,而是朝向现代推进 "( 注:乔伊斯·阿普尔比等《历史的真相》,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年,第 44 ,第 40 、 42 、 46 页 ) 牛顿对时间的确证给近代历史观提供了一种诠释,依据这一诠释,历史与进步、与现代性、与人性以及与理性本身直接等同起来,形成了互释同构的强人的现代性话语系统但在后现代哲学与科学观看来,牛顿式的时间是极不可靠的,充满不确定性、欺诈和话语暴力。
许多后现代主义把由牛顿式的线性时间观念看成是 " 压迫性的,用来测量和控制人的活动的东西 " ,至于时间的本质,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则是 " 无政府主义的、不连贯的、非线性的 " ,时间 " 无法控制,也无法以某种确定的方式置入于话语中或讨论中 " ( 注: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年,第 93 ,第 99 、 100 ,第 94 ,第 99 ,第 95 页 ) 一些极端的后现代主义者干脆主张抛弃时间进而抛弃历史 后现代哲学之否弃近代时间观及历史观,同时也有意绕开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基督教历史观,本身有一张底牌,即对古代那种缺乏时间向度的历史观的向往但这种向往却因无力面对一个变化了的时代处境,因而在实际的思想状况上又不能不表现为历史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从很大程度上说,后现代哲学确实包含着一种回复传统的努力,这一努力主要表现在通过对现代性的反叛、修复甚或构造后现代与传统的应有关联在这个意义上, " 后现代性可以被看作是在现代性的意义、指涉对象以及终极目标均被解构之后,对空虚和痛苦所做出的反应,它倾向于 ' 恢复过去的文化 ' ,试图 ' 找回已往的一切文化 ' ,找回所有被摧毁了的东西。
"( 注:转引自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年,第 164 、 182 、 172 页 ) 但是,当代是否完全可以为后现代作出定位以及后现代性是否能够起到沟通传统的作用,显然是成问题的 后现代哲学把批判的矛头对准牛顿式的时间观并以此颠覆近代历史观但是,断言牛顿时间观支撑起近代历史观并赋予历史以主体性的说法本身是很难成立的其实,把时间看成是上帝的设定也好,或归属于自然演进的序列也好,都同样可以成为拒绝承认历史时间之属人性以及历史之主体性的理由如果历史是指与外部自然相分离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领域,因而属人性乃历史之称为历史的基本属性,那么,时间观从空间观的相对独立则是时间成为历史规定性的内在要求牛顿时间观仍然是一种关于自然时间的科学理论假说,是其空间观的直接推展,与古代那种空间观与时间观直接同一的时空观并无多大差别,因而也就难以成为历史的内在规定性它对于近代历史观的形成起到了一种直接的理论支撑作用,但本身并不必然导向历史主体性后现代哲学也许破除了牛顿时间观并在此意义上冲击了近代历史观,但并没有破除掉历史主体性区分牛顿时间观与历史主体性是十分必要的,这一区分有助于我们通过并利用后现代历史观进入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自我批判并进而敞开和彰显历史的属人本质。
牛顿的时间观当然不是纯粹科学的,而是有其人文学追求,但这一追求与其说是人本主义的,倒不如是神本主义的对牛顿而言,时间就是神意,是人所无法选择的比如他关于地球将在 2000 年爆炸的预言显然就不是出于科学时间观的考虑,而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