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石板滩宣传画册文案.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50440014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6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画册结构承“钱”启“候”承:镇情篇“钱”:实力篇启:服务篇概况旅游“候”:招商篇城建经济资源产业配套服务配套便民服务招商引资石板滩镇政府规划画册方案封面扉页石板滩历史文化名镇石板滩省唯一客家文化重镇石板滩市级重点镇石板滩区东部中心是东山五场之首是成都外东门户,东郊明珠是新都区融入成金快速通道、成南高速路的“桥头堡”是成达、成渝铁路的重要枢纽是川东、川中和川北进入成都的金三角重要门户石板滩一个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小镇……目录:P1 镇情篇:承3-4 第一章:概况5-6 第二章:旅游 P11 实力篇:“钱”13-22 第一章:城建23-24 第二章:经济25-30 第三章:资源31-32 第四章:产业33-40 第五章:配套 P41 服务篇:启43-44 第一章:服务设施45-46 第二章:便民服务 P47 招商篇:“侯”P1-2第一篇:镇情篇承继承石板滩前面的优良传统P3-4第一章:概况石板滩概况——丰饶富足,人文厚土 打开“天府之国”四川的版图,在北纬30°43′、东经104°10′的西江河畔,有一个美丽富饶的集镇     这就是川西重镇石板滩    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树竹葱笼,田园秀丽,人民勤劳,民风朴实。

      全镇幅员面积27.4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3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1000人(90%系广东客家人),其中城镇人口4600人早在清乾隆年间,这里就已形成集镇清道光(1832)年以来,便是"东山五大场镇"之首这里的土地和人民曾经生长过多少有些空灵和浪漫的艺术,悲壮过许许多多英雄卓绝的故事1902年,一代民杰廖观音领导的义和团,高举"反清灭洋"的大旗,于石板滩武装起义,年仅十七岁血洒川西;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九十五军军长黄隐将军率部起义,为解放西南呕心沥血,功不可磨其弟黄子谷、黄慕颜都是著名的爱国人士,他们都生于斯,长于斯,从这里投笔从戎,走向革命.....配石板滩地图P5-6秀丽石板滩——人文胜迹,千年传承 石板滩是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因古老的街面全由石板铺设而得名1696年—1765年,数十客家人迁入石板滩,石板滩场镇最初为柴草交易场所,后在三邑桥附近开设店铺多达二十余家1765年(乾隆三十年),在现今正兴街修建南华宫,之后逐步修建关帝庙、文昌宫等庙宇民居1823年(清道光三年)场镇更名为“仁和场”,取“仁者人和”之意东山客家方言区有24个场镇,东山五场为石板滩仁和场、清泉镇廖家场、洛带镇甑子场、龙潭寺隆兴场和西河场,“仁和场”位居东山五场之首。

      石板滩仁和场历史上建有火神庙(关帝庙)、文昌宫、玉皇阁、观音庙、土地庙、川王庙、药王庙、水观音庙、广东会馆、湖广会馆等10座庙宇会馆,现仅存火神庙、文昌宫、水观音庙3座配石板滩历史文化代表图P7-10第二章:旅游异样石板滩--客家民俗 独具一格客家风情 诗情画意 石板滩镇土城村传承客家(该村95%系广东客家人)人脉文化,其区位正处于东山客家聚集区内的中心地带,至今客家民俗、建筑风貌和方言保存完好,这片神奇的土地浅丘起伏有致,碧波荡漾的西江河像一条彩带环绕城区蜿蜒而过,青苔石板清爽快意、水墨河滩渔舟唱晚、夕照古街雕梁画柱、临水而建的客家风貌建筑依次蔓延……这里散发着客家独有的温润婉约气息,让人心底触摸到石板滩“客家风情田园”的写意诗画配石板滩街道图追随时代变迁 独特应运而生独具一格的客家精神,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节日,客家祭祀等等石板滩的客家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整体规划建成后将是全川最大的客家集中居住区客家人进入四川已有几百年,现在的客家人后裔已经完全川化,与原来的客家人及现在广东、福建的客家人在生活、习俗、语言上也有很大差别在建筑形态上,最先的圆形土围建筑的形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已完全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

      四川的客家民居由于受到地区建筑材料的限制和蜀人文化的影响,居住建筑已经形成了特有的川西风格 配当地客家人物和建筑等图片深化客家风格 继承悠久传统  土城、集体项目区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客家风格,比如梅州客家民居建筑的代表——围拢屋对该项目就有显著的影响石板滩的建筑围着中间的20亩的菜地,远看就像是一朵花盛开在田间一样这样的建筑在居住区已经设计了好几个本着既有利于节约土地、保护耕地,又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满足城乡建设发展用地需求的原则,面积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备,推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在土城集体拆院并院项目的拆迁、建设等工作上,尊重当地民居的生活习俗与精神观念在;发展定位上,该项目依托当地浓厚的客家人文基础,打造客家风情,客家民俗的建筑风格特色,通过旅游业的发展,繁荣当地商贸经济,创新增收,继承“东山五场之首”的悠久传统配土城相应图片P11-12第二篇:实力篇 “钱”石板滩实力雄厚,“钱”程似锦P13-14第一章:城建建设石板滩——科学规划 创造传奇规划区现状城镇建成区主要分布在四大片区石板滩新城片区的现状建成区主要依托新石路、石木路、东风西街、东风街四条路修建;石板滩老镇呈半岛状,主要依托正兴街、和平街、环城路三条路修建;合兴片区的现状建成区以新华街、新民街、顺河街三条路为依托;义和片区则依托石洛路及与之垂直的蜀龙街而建。

       作为成都市重点镇的新都区石板滩镇紧紧围绕“东山五场之首、客家风情田园、农机产业重镇”的发展定位,抓住农机产业园区、城镇结构调整暨场镇改造和统筹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的发展机遇,主动融入新都区做好“五大功能区”建设,构筑田园、创业、宜居和旅游四大优势,挖掘生态资源、拓展文化底蕴,突出自然人文特色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和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追赶跨越、创新发展,统筹协调发展农村与中心城镇的对接,在推进创新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规模、形成效益中全面提速,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示范镇,演绎成都东郊“客家风情田园”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速度传奇,同时,这里田园的清新雅逸和独有的“西江水韵”也凝聚着人们回归大自然的人气……配石板滩城镇图、客家围龙屋图,以及农业相关图P15-16人居石板滩——环境优美,前程似锦规划区内现状居住用地大部分为城镇居民自建房,少部分为单位的职工宿舍除石板滩老镇区、合兴片区大部分为三类建筑外,其余建筑质量均较好现状有2所中学、2所小学、1处幼儿园、2处农贸市场居住用地多为三类居住用地现状居住用地65.71 hm2,占现状建成用地的31.45%《新都区分区规划》确定石板滩镇为新都区的两个二级规模城镇之一,并确定石板滩镇镇域总人口至2020年为9万人;城镇化水平至2020年为70.98%。

      镇区人口规模至2020年为6.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至2020年为5.24 km2规划石板滩镇区居住用地185.13hm2,占城镇建设总用地的35.30%人均居住用地28.48 m2配石板滩相应图片P17-18百变石板滩——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发展小历史石板滩,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隶属新都县,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隶属华阳县石板滩在清道光年初,名为仁和里,1823年更名为仁和保,民国28年至1954年,又名仁和乡,属华阳县管辖;1954年8月,划归新都县管辖,1958年改名高丰人民公社,1961年取名石板滩人民公社,1981年改人民公社为石板滩乡,1984年,实行镇管村体制,设立石板滩镇2004年,在成都市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大背景下,石板滩镇被列为成都市30个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由于涉及到与龙泉驿义合集镇、青白江区合兴镇在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协调,同年将合兴镇及所辖的6个行政村和义合集镇(含回龙村)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并入石板滩镇P19-20展望大未来2006年成都市城乡体系规划在新的发展机遇中,从城乡区域满覆盖的角度,对2003年编制完成的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在城乡体系规划中,提出了在全成都市建立18366的城乡等级结构,即成都市城乡体系分为5个等级,由1个特大城市、8个中等城市、30个小城市、60个新市镇和600个中心村(即新型农村社区)组成新都城区位于成都市北部成青走廊发展区,是成都市城乡体系中第一级成都市特大城市中的6个新城之一石板滩镇是新都区内规划的2个小城市之一配新都区和石板滩布局规划图P21-22强实石板滩—群家踏来,强企备至强企领先踏来 规划区内目前共有工业企业共48家,主要分布在新石路和石木路相交角区域内(大部分为东郊搬迁企业,约22家);其余工业企业则分布在合兴、义和、老镇区等几个现状组团中现状工业用地77.98hm2占现状建成区 的37.32%配代表企业的插图盼君随后备至根据石板滩建设生态文化城镇的要求以及镇域现状工业分布情况和发展趋势,规划按照“大集中”的原则,在现状已有的工业集中发展的基础上,在铁路以北、新石路以西形成城镇工业的集中发展区结合工业区的南北向绿化带建构工业区的生态景观轴,以提升工业区的环境品质;在工业区中部规划东西向的管理服务轴,以完善工业区的配套服务按照“退二进三”的原则,将工业用地从老旧区和新镇区新石路以东区域分期分批迁出。

      城北新城居住片区、城东公共服务片区、义和滨水居住片区、老镇-合兴传统居住片区原则上不再布置工业用地规划工业用地规模为95.16hm2,占城镇建设总用地的17.32%,人均14.64m2P23-24第二章:经济活力石板滩——经济活跃,革新典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篇章,春回大地,百舸争流面对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石板滩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勇敢地汇入了中国的改革洪流,去开拓、奋进、创造……1980年轰动全国的首例农民购买汽车的新闻就在这里爆发;1981年石板滩在全国继广汉向阳乡之后第二个撤社建乡,同年被四川省确定为集镇建设试点镇,1984年被列为省市县综合体制改革的试点镇,1995年被列为成都市小城镇建设的试点镇,走出一条“科技兴镇、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市场带镇、兴民建镇”的新路子 2006年石板滩镇确定为重点镇以后,按照重点镇的发展要求,对发展思路和规划进行了调整,明确了发展思路和场镇定位市上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重点镇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快优先发展镇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新都区结合现阶段我区村镇建设发展的实际,出台了《关于扶持重点镇和区域中心镇的实施意见》有的放矢地制定了有利于推动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

      近年来石板滩镇经济快速发展,趋势良好,2010年石板滩镇三次产业增加值49520万元,工商各税收入完成6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50.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9元,完成场镇重大建设投资31500万元,启动了“一纵三横”、绕城路等场镇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新老城区的发展空间,为启动旧城改造奠定基础P25-26第三章:资源强势石板滩——资源丰富,地大物博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石板滩是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因古老的街面全由石板铺设而得名1696年—1765年,数十客家人迁入石板滩,石板滩场镇最初为柴草交易场所,后在三邑桥附近开设店铺多达二十余家1765年(乾隆三十年),在现今正兴街修建南华宫,之后逐步修建关帝庙、文昌宫等庙宇民居1823年(清道光三年)场镇更名为“仁和场”,取“仁者人和”之意东山客家方言区有24个场镇,东山五场为石板滩仁和场、清泉镇廖家场、洛带镇甑子场、龙潭寺隆兴场和西河场,“仁和场”位居东山五场之首石板滩仁和场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