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先秦两汉铜镜陶俑.docx
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战国先秦两汉铜镜陶俑 战国,秦汉陶俑及铜镜 1. 湖南省衡阳江东岸公行山战国墓 战国早期墓 铜镜,四山纹镜,1件(102:3),圆形,三轮钮,素卷缘,兽纹地,后面饰四山纹直径11.5cm 战国中期墓 铜镜,6件出土时全部置于头端除27:4置于墓室头部中间外,其余均置于左侧可分二型 A:山字纹镜 2件94:1,三轮钮,匙面方座,素卷缘兽纹地,主纹饰四山纹,山字之间以连叶纹作隔线,直径11厘米70:5为半镜 B:菱花纹镜 3件27:4,青绿或墨绿色,三轮钮,花座,素卷窄缘主纹饰方连纹菱花格,格内缀以水仙花图案16:1 直径11.3厘米27:4直径11.5厘米95:1直径13厘米可见大小不一 战国晚期墓 共15件可分八型 A:山字纹镜 6件分别出于6墓形制完整者直径分别为9.5厘米、11.2厘米、15厘米、11.4厘米、9厘米大小没有一件一致的25:2三轮钮,匙面方座,四角出素面心状叶纹素卷缘,兽地纹衬以四山主纹 2. 龙山县里耶镇李拐堡战国墓 铜镜:1件 M19:8,较完整,胎薄,乳钉妞,无纹饰,边缘为凸弦纹一周,直径12.4厘米 3. 保靖四方城战国,汉代墓葬(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保靖县龙溪乡要坝村) 铜镜:2件,出于M70和M47.均为四川纹镜,质薄,羽状纹地,主纹四川字,方形座,直径11cm。
另一件M70:4,宽沿,片面残,三弦钮,凸弦纹一周,山字斜角,直径11.4cm 陶俑:东汉墓,出土四件,出于M1和M2,M1为羊俑 各种类朝代铜镜总结: 战国 连弧纹镜 云纹地连弧纹镜 圆形,三弦钮,圆钮座,外围凹面带一周纹饰由地纹与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云纹(亦称涡纹)主纹为凹面宽带组成的七连弧圈,连弧之交角达镜之边缘在连弧之七内角,各有一个由云纹相连接成的桃形纹饰直径15.1厘米四川成都羊子山西汉初期墓出土这种云纹地连弧纹镜,亦见于湖南地区的楚墓中 蟠螭连弧纹镜 1. 圆形,钮残,钮外凹面圈带及弦纹圈一周纹饰由地纹与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不规矩的涡纹及螺旋纹其中有蟠螭纹,七内向连弧纹叠压在上,连弧与边缘分成的七区内,纹饰分为两种,一组三组,似奔驰的螭纹,一种四组,为C形卷曲相连的蟠螭,内区环绕圈带有三组半卷曲形态一致的螭纹直径12.1厘米湖北光化西汉姆出土可知这类镜也沿用到西汉时期 2. 圆形,弦纹钮,圆钮座,外围云雷纹,凹面形圈带,绹纹各一周,纹饰由地纹与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圆涡纹,地纹之上为蟠螭纹,他们又被八个凹面带连弧纹圈叠压,把内向连弧纹四内角各一蟠螭,圆眼尖嘴,形象突出,外八区蟠螭纹分为二种各四组,湖南长沙西汉墓出土,湖南益阳战国中期墓出土镜纹饰与此镜一致,直径14.2厘米,可见这类镜从战国中期一向沿用到西汉初年。
3. 圆形,弦钮,圆钮座,外围云雷纹,凹面形带、绹纹各一周,纹饰由地纹和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细密的云雷纹,上有蟠螭纹与鸟纹,它们又被八个凹面带连弧纹圈所叠压八连弧的交角达镜缘的绹纹圈,将弧外分为八区,这八区内四蟠螭与四鸟相间配列,鸟勾喙长颈,双足踏在镜缘的绹纹圈上,弯卷的长尾伸至连弧圈之内,容貌生动,连弧圈内,有八个蟠螭,分成两组,亦相间配列,一组蟠螭形态较小,头对钮座外圈,神曲作环状卷曲,肢足伸张,另一组蟠螭图案化强,其尾部伸至连弧圈外,素卷边,湖南出土 透雕镜 蟠螭透纹镜 1. 方形,夹层,小环钮,圆钮座在镜背部中部有四乳,位于各边中点的连线上,纹饰由四组蟠螭组成,每组为两螭,它们首尾倒置,四肢伸张,彼此对称缠绕,以黐嘴衔乳,另一螭嘴衔镜边,相邻二组的蟠螭足,尾相接虽然各组蟠螭缠绕的形式一致,但方向有异,二组螭头位于左右,二组螭头位于上下,素宽平边,边之四角有乳状铆钉边长15厘米1954年 长沙枫树山第11号战国墓出土一面透纹镜,纹饰与此镜近似 2. 圆形,夹层,镜面嵌于镜背之中小环钮, 镜背中部有重还纹,三角雷纹,平行是短线相间排列的窄带两周。
这两周圈带将蜷曲的小蟠螭纹,每对蟠螭以钮为中心两两对称在这四对小蟠螭之外有四对较大的蟠螭,螭身呈涡纹卷曲,首尾相接,尾端勾卷,在十六蟠螭躯体上及在其外的两周窄带上,平匀排列着36枚乳钉纹,外区为双线条的交错云纹宽带,素平边,直径20.5厘米.湖北江陵张家山201号楚墓出土 错金银、镶玉石镜 狩猎纹镜 圆形,三弦钮,方钮座,外围凹面形方格,纹饰由地纹与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双线勾连雷纹,双线内为四排碎点纹、勾连雷纹间填以正反倒置的三角纹在地纹之上,双武士与双豹相间排列,武士均头戴盔甲,赤膊赤足,左手持盾,右手持剑,正与前方的豹举行搏斗一豹抬头引领,怒目圆睁,长尾呈U型上竖,后肢屈立于地,前肢上举,作向前扑之状另一豹后肢蹲于地,上身树立,神态恐慌,作回首反顾状武 士那么作追击猛豹的容貌人与豹的神态勾画得栩栩如生直径10.4厘米,缘厚0.2厘米,湖北云梦睡虎地9号墓出土《汉以前古镜的研究》图版一五.6的狩猎纹镜与此镜完全一致 花叶禽鸟几何纹镜 圆形,弦钮,圆钮座,外围凹面形宽带一周,由双线组成的V形、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纹布满镜背,这些图形内填以花纹,叶纹,三角纹,卷云纹,涡纹,圆圈纹,散点纹,鸟纹,弧线,平行短线等。
纹饰的排列教自由,无确定规律,素卷边直径10.8厘米湖南郴州市马家坪2号楚墓出土有的学者称此镜为“法则纹镜”,但它与汉代法则纹镜的纹饰区别较大 汉 蟠螭镜 缠绕方连四蟠螭镜 圆形,三弦纹钮,圆钮座,钮座外有弦纹圈带及凹面形圈带,主纹为四组蟠螭纹相间缠绕,螭头左向扬起,身躯作方连菱形及弧形盘曲,分枝转折,粗细变化,方向不一,地纹为云纹,七缘,直径18.7厘米,湖南长沙马王堆稀罕第三号墓出土,此墓出土木牍上有“十二年二月”纪年,因此死者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这面铜镜当遇到这个时期 叠压缠绕四蟠螭镜 圆形,三弦纹钮,圆钮座,钮座外弦纹及凹面圈带纹饰由主纹与地纹组成,地纹为云雷纹,主纹为三组蟠螭纹,蟠螭身躯作圆弧盘曲,一周弦纹圈带叠压在蟠螭躯体上,螭头在弦纹圈外侧,肢爪或曲或伸,这就是叠压缠绕式蟠螭纹匕缘,直径19.3厘米,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马王堆一号墓墓主为长沙丞相轪侯利苍妻子利苍死于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从地层 关系看,一号墓要晚于前述的三号墓,三号墓墓主为利苍之子葬于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从两座墓随葬器物分析,年头相当接近,可能相聚数年而已。
大乐富贵四叶蟠螭镜 圆形,三弦纹钮,伏螭(双龙)钮座外围二个双线圆 圈带,圆圈带多为绳纹,两个圆圈之间为铭文带,铭文篆体,内容是“大乐富贵,千秋万岁,宜酒食”,以一鱼纹结句圆圈外伸出平匀对称的四株三叠式花瓣纹(有的学者称为火焰形图案),将纹饰分为四区,每区置一组蟠螭纹,这就是学者们所称的隔离式(间隔式)蟠螭纹镜,蟠螭头小圆眼尖嘴,居中近镜缘处,两肢爪 向左右伸张,身躯蟠螭纠结,曲线流转,细腻繁缛,四组蟠螭隔叶纹两两相对 主纹外有一周或两周绳纹圈带,窄高卷边,湖南长沙子弹库西汉墓出土一面,直径18.3厘米 日光博局蟠螭镜 圆形,弓钮,钮外双线方框,框四边有铭文:“日月之明,见之光长博局纹间配置两种不同的蟠螭纹各两组,一种蟠螭身躯卷曲于TL纹之间,另一种为二蟠螭分别在TL纹两侧,互不缠绕,内向十六连弧纹缘,直径13.5厘米,湖南长沙西汉晚期墓出土,此镜与上述蟠螭博局纹镜蟠螭纹,边缘纹完全不同,在后面将要介绍的草叶纹,星云纹等镜类中可以看到这种边缘纹饰 蟠虺镜 圈带叠压蟠虺镜 圆形,三弦钮纹,钮外一圈较窄凹面纹,纹饰由地纹与主纹组成,地纹为同心圆圈纹,主纹为两条虺纹,龙头前伸,身躯作C形卷曲,C形后又有两个卷曲勾形,关节及卷曲的顶端均为圆涡纹,此镜虺纹是这类镜子中蟠曲较为繁杂的一种形式,虺纹被一圈凹面形圈带叠压,圈带上平匀地分布四枚乳钉纹,这就是所谓的有圈带连环式,匕缘,直径9.4厘米,四川成都出土,湖南衡阳凤凰山西汉墓出土一面,直径13厘米。
花瓣镜 四花瓣四猴镜 圆形,三弦钮纹,凹面圆钮座,纹饰由地纹与主纹组成,地纹为粗疏的雷纹填在主纹空隙处主纹为四花瓣间以四猴纹花瓣由乳钉纹及四桃形瓣构成猴正面形,额宽大,大长鼻,下连嘴,两侧小眼,前臂特长,伸张下垂,下肢弯曲腾跃形态简练生动直径10.8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镜与湖南汨罗县15号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