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产生及基本结构.docx
4页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产生及基本结构海关进出口商品归类是建立在商品分类名目根底上的早期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名目只是由于对进出本国的商品征收关税而产生的,其构造较为简洁后来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进展,进出口商品品种与数量的增加,除了税收的需要,人们还要了解进出口贸易状况即还要进展贸易统计,因此,海关合作理事会(1995年更名为世界海关组织)与联合国分别编制了两个独立的商品分类名目,即《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名目》(简称CCCN)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名目》(简称SIT(:) 由于商品分类名目的不同,一种商品有时在一次国际贸易过程中要使用不同的编码,给国际贸易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海关合作理事会于1983年6月通过了《协调制度公约》及其附件《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简称《协调制度》或HS)《协调制度》既满意了海关税则和贸易统计需要,又包涵了运输及制造业等要求,因此,该名目自1988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后,即被广泛应用于海关税则、国际贸易统计、原产地规章、国际贸易谈判、贸易管制等多种领域,所以又被称为“国际贸易的语言“。
截止2022年11月,已有20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采纳《协调制度》分类名目,其中有118个为《协调制度国际公约》缔约方 随着新产品的不断消失和国际贸易构造的变化,《协调制度》一般每隔若干年就要修订一次自1988年生效以来,《协调制度》共进展了4次修订,形成了1988年、1992年、1996年、2022年和2022年共5个版本 为了帮忙人们正确理解《协调制度》,海关合作理事会在制定《协调制度》的同时还制定了《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解释》(简称《协调制度解释》)《协调制度解释》是对《协调制度》的官方解释,同时与《协调制度》的各个版本同步修订我国将通过法律程序批准在我国实行的《协调制度解释》称为《商品及品目解释》 二、《协调制度》的根本构造 《协调制度》将国际贸易涉及的各种商品根据生产类别、自然属性和不同功能用途等分为2l类97章,每一章由若干品目构成,品目项下又细分出若干一级子目和二级子目为了避开各品目和子目所列商品发生穿插归类,在类、章下加有类解释、章解释和子目解释,为了使每一项商品的归类具有充分的依据,设立了归类总规章,作为整个《协调制度》商品归类的总原则 《协调制度》是一部系统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名目,所列商品名称的分类和编排是有肯定规律的。
从类来看,它根本上按社会生产的分工分类,如农业在第一、二类;化学工业在第六类;纺织工业在第十一类;冶金工业在第十五类;机电制造业在第十六类等 从章来看,根本上按商品的自然属性或功能、用途来划分 第一章至第八十三章(第六十四章至第六十六章除外)根本上是按商品的自然属性来分章,如第一章至第五章是活动物和动物产品;第六章至第十四章是活植物和植物产品;其次十五章至其次十七章是矿产品又如第十一类包括了动、植物和化学纤维的纺织原料及其产品,其中,第五十章和第五十一章是蚕丝、羊毛及其他动物毛;第五十二章和第五十三章是棉花、麻及其他植物纺织纤维;第五十四章和第五十五章为化学纤维 商品之所以按自然属性分类是由于其种类成分或原料比拟简单区分,同时也由于商品价值的凹凸往往取决于构成商品本身的原材料 另外,第六十四章至第六十六章和第八十四章至第九十七章则是按货物的用途或功能来分章的,其中,第六十四章是鞋,第六十五章是帽,第八十四章是机械设备,第八十五章是电气设备,第八十七章是车辆,第八十八章是航空航天器,第八十九章是船舶等 这样分类的缘由一是由于这些物品往往由多种材料构成,难以将这些物品作为某一种材料制成的物品来分类;二是由于商品的价值主要表达在生产该物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上。
如一台机器,其价值一般主要看生产这台机器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看机器用了多少贱金属等 从品目的排列看,一般也是原材料先于成品,加工程度低的产品先于加工程度高的产品,列名详细的品种先于列名一般的品种如在第三十九章内,品目3901至3914是初级外形的塑料;品目3916至3921是塑料半制品;品目3922至3926是塑料制成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