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文化史上的五种科学思维模式.doc
20页世界文化史上的五种科学思维模式思想方法的更新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对这种标 志的认识,在哲学史和文化史研究中通常不被人们所重视 人类思想史上最鲜明、最有意义的科学思维模式,主要表现 为本文论及的五种类型,这些思维模式的互补与进步,是东 西方文明相互推进的内在标志;对它们的研究和探讨,是把 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前提一、西方传统学术思维模式所谓西方传统学术思维模式,是指开始于苏格拉底、成 熟于亚里士多德、以形式逻辑为主要推导方法的学术思维方 式这种学术思维方式,在西方古代一直到近代实验科学产 生并成熟之前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西方传统思维模式的基点是从“范畴”开始的亚里士 多德在《范畴篇》中提出了 10个基本范畴:实体,数量, 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即“被 动的姿态和状况”)根据这些基本范畴的构成要素,人们可以对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进行规范的界定(定义)和划分(分 类),使之形成准确的、人们可以约定俗成的“概念”,例如 人们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将它们确定为:“物质一精 神腐、"时间一空间”、嗨动一静止”、“自然一社会”、“种植一养殖”、“战争一和平”、“正义一邪恶”等等。
概念定义的精确程度和划分的细密程度,通常标志着人们认识的层次和研究的水平依照亚里士多德学派的逻辑方 法,在把握精确的概念之后,人们要严格按照符合“同一 律歸、“排中律跨和“矛盾律”(即“不矛盾律”)这三个基 本的逻辑规律,对事物进行前后一致的、非此即彼的、真实 准确的判断再运用这些正确的判断进行推理,最终得出科 学可靠的、具有说服力的结论进行推理的模式,就是著名的“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式外o三段论式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只 要大前提和小前提都真实,而小前提和大前提又有直接的联 系俱有“同项”),结论必然也是真实的面对真实是学术推论的基本态度和本质方法真实是一切科学的出发点,辨别真伪也就成了学术工作者最起码的能 力西方传统逻辑思维方法的开创人苏格拉底同自己的辩手 埃弗奇进行的一场“关于正义”的推理论辩,生动地表现了 逻辑思维对人类认识和思辨所产生的磨砺功能:苏格拉底:欺骗属于哪一类?是正义的呢,还是非正义 的?埃弗奇:一切欺骗都是非正义的,即一切欺骗都不是正 义的苏格拉底:好!照你所说,一切欺骗都是非正义的,那么,两军对战,兵不厌诈,战略家设计骗过自己的敌人是正义的 呢,还是非正义的?埃弗奇:无言可对这种逻辑推理方式,就是西方传统学术思维中最基本和 最主要的思维模式。
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哲学、数学、天文 学、生物学等学科门类的知识,大多都与这种思维模式的逐 层推导密切相关二、东方汉学传统思维模式东方汉学传统思维模式常常又被称为“国学思维模 式”,国学思维模式是服务于汉学传统“考据”的,以注、 疏、笺为特征,以“证明”为目标的思维方式这种学术思 维方式,起于西汉,盛于唐宋,大兴于明清,是传统汉文化 研究中一种普遍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在政治 思想上、民族心理上、学问风格上都有着深刻的内在成因:首先,西汉王朝为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推行了一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措施,使“百家争鸣”成了 一种美好的历史记忆以后的历代王朝对统治思想之外的学 说,一概采取封锁、排斥、打击的态度,甚至演化到大兴“文 字獄”的地步,使人们失去思想自由的空间另一方面,科 举考试以对《四书》、《五经》注疏的机械记忆为主要内容, 使读书人的思维受到严格局限,久而久之,失去了独立思考 的理性光芒其次,以汉民族为代表的华夏子孙世代受“中庸之道” 和宗法思想的熏陶,善良的本性中潜滋暗长出“崇古”、“尚《经》”、“法先王”的民族意识,并在统治者提倡下 渐次形成一种规范的社会道德和行为标准。
于是,很少有人 敢于对社会、政治、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发展,提出独立的个 人见解我注六《经》”便自然而然地成为追求学问的主要潮流在言说自己对经文内容理解感悟的同时,出现了两 种心理畸变的形态:一是按照统治者的心理和意图,穿凿附 会地曲解《经》义;二是以批注《经》文作为自己成名成家 的手段,通过“我注六《经》w实现“六《经》注我”的目 的其间虽然也有大胆著述,表现新思想、新方法的有识之±,如王充、李贽、王夫之等,但其思想方法在当时的影响 面并不广泛再次,受“内省”心态的左右,学问界形成了内敛式的思维模式,回避问题、远离是非,成了大多数人处世立身的学问方法和治学风格连“文起八代之衰”、名高一世的韩愈,也由于提出“从师”、“进学”的见解而受到世人嘲笑 讥讽,不得不写《师说》和《进学解》来校正视听,指出那 种"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世俗弊端一般人想要论 及有违世俗的观点,就更为困难了国学传统思维模式,在“宗《经》«、叩月道”为主体的释义笺注和阐发中有其积极的作用,因为它重视历史文化的继承性,强调学问的“厚积薄发”,要求每一个做学问的A,都必须从头到尾、脚踏实地地钻研历代经典,对增强人 的学养有着极大的好处。
国学传统思维模式对人们的消极影 响也很深远的不必说,就连现代革命史上对马列主义真理的接受过程中,也曾反复出现字字句句照搬照抄的“教条主 义聘思潮究其实,这种教条主义的主张是同“句句须有来 处擀、“处处要引经据典”的国学思维模式,有着直接的历 史渊源对国学传统思维模式的大胆突破,历来表现为思想意识 的觉醒,王充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王安石的“新故相除” 理论,李贽的 憧心说”,王夫之的“经世致用”观,鲁迅 对封建思想和各种表现方式的彻底否定和批判等等,都是对 国学传统思维模式的反叛和突破三、近代实验科学思维模式近代实验科学思维模式,是以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为基 础,通过近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而逐步趋于成 熟的思维模式,它孕育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思想方法体 系O弗兰西斯・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思维模式的开创者,他在《学术的进步》和《新工具论》两部重要著作中,阐明了 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观点培根以“知识价值论”作为唯 物经验论的基石,他把通过人类“经验提纯”式的知识更新,作为推动科学“伟大复兴”的基本动力为了实现这个 目的,培根提出"假相说”,指出人们的主观认识偏离客观 事物真实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认识的片面性。
他还根 据语言文字约定俗成的特性,推及语言表层意义和概念本质不相吻合、甚至相互背离的可能性,从而揭示出宗教、神学和一切唯心主义的谬误根源:它们在于凭借臆造的虚幻世界 来取代客观真实的世界培根不仅重视感性经验在认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 也强调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的验证与结合,指出感性与理性 二者的背离是人类认识的重大灾祸培根以创立新的认识方 法为己任,积极倡导通过实验手段获取真知的方法他认为 实验比感性更客观,因为,在实验技术和条件的干预下,人们可以把观察对象从复杂的群体联系中单个地抽样出来,使事物的因果联系更为纯粹地显露出来所以,一切比较真实的对于自然的解释,都是由适当的例证和实验得到的感觉所决定的只接触到实验,而实验所决定的则接触到自然和事物本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只要人们真正认识自己的力量,并且不断 通过实验来了解和把握自然规律,人类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东 西对于培根在科学史上的杰出贡献,马克思倍加赞扬,认为他所界定的“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 心发出微笑霜;他不愧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 学的真正始祖在具体的实验方法和思路选择上,培根提出了科学而具 体的主张。
在《新工具论》中,他批判了西方传统学术思维 模式中以演绎为主体的“三段论式”,认为这种方法只求在 争辩中制胜对手,而不注重在行动中征服自然他强调归纳 法的科学意义,认为必须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最大限度地收集 材料(完全归纳),采用三表法(具有表、缺乏表、程度表或比 较表)分析实验数据,排除一切非本质的因素,最终得出实验 的真实结果,为人们把握自然提供本质的认识他教导科学 实验者,既不要做只会收集材料的蚂蚁,也不要做只从自身 吐丝结网的蜘蛛,而要做既采集又加工的蜜蜂培根所创立的实验科学思维方法,为近、现代实验工作者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模式直到今天,“由实验室中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形成结论一-通过实验方式和设备功能的 逐步放大一最终再按实验放大结果投入工厂生产,使之转 化为巨大生产效率外的方式和模块,仍然在现代工业生产中 起着核心和支配的作用可以说,近代实验科学思维模式对自然科学和生产领域 所起到的无可比拟的推动作用,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事实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指出:资产阶级在其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 一切世代创造的还要多,还要大 [1]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正是源于“知识就是力量”的预见, 源于实验科学思想对大机器生产的推动。
从这个意义上肯定 实验科学思维模式对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影响,的确是恰 如其分的以“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近代实验科学思维模式的突出特征(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在 培根去世后第61年发现的)按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 观念,苹果总是从上往下掉,没有什么可以“发现”的牛 顿则不然,他知道天体运动的基本空间关系,知道大地是个 巨大的圆球体所以当他思考地球上各地区“苹果下落的受 力情况踢时,就非常自然地想到了 “地匕、引力”见图1) 如果按照“天圆地方”的思维模式,是永远也得不出这个科 学结论来的辩证逻辑思维模式辩证逻辑思维模式,是唯物辩证法成熟之后在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思想方法体系同传统形式逻辑 不同的是,辩证逻辑“不是关于思维外在的形式的学说,而 是关于'一定形式的、自然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 说,即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及对它们的认识的发展规律 的学说 [2]辩证逻辑思维在严守形式逻辑正确规则的同 时,强调“实践、发展和全面的观点” O(一)辩证逻辑思维模式强调实践的观点在强调实践对于思维的决定作用方面,辩证逻辑思维模 式同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循着相同的轨迹运行,二者都把实 践当做“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因此,强调要“把实 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 斥一切否定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⑶正是源于这种认识,毛泽东同志曾经作过这样的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 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 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跨⑷“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 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 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 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5]人类的实践活动在不断深化,科学的思想成果也在不断发展马克思曾经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在某个单一的局部 产生,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却在沙皇俄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苏 维埃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和列宁大约更不会想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土壤上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也居然以“中国特 色外的方式,发展到如今这种令全世界瞩目的兴旺程度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体系,“一国两制”的成功架构,“三个代表霜的重要思想,无一不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这些 理论,在以往的任何经典著作中都无法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