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佛光寺的布局艺术.pdf
3页试论佛光寺的布 局艺术牛辛、刁匕尸‘叭月城佛光寺是五台山佛教圣地上的一颗明珠?它不仅以雄壮浑厚的建筑,豪放健美的雕塑等艺术驰名 中 外,而且又以新颖独特的布局艺术引人入胜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二年,之后经 过历代的扩建形成了一个宏伟壮观的古建筑群?由于从唐至宋是佛光寺的振兴时期,这里的建筑及其布局也主要从此而奠定全寺高高低低分为五个庭院,其中建筑除史料记载当年的楼、阁、亭、台外,现存的殿、堂、窑、舍还有百余间,除此又有砖塔、经幢 等 附属物这些建筑全分布在一个地形起伏的山凹里,虽然如此复杂,但由于布局合理巧妙,别具匠心,全寺呈现出严整而不呆板,划一而富有变化、开阔而不紊乱的艺术效果整个建筑群不拥挤又不分散,殿堂上下映照,庭院前后连带,路经左右交汇,山光寺院浑然一体,充分显示了寺院的整体美?佛光寺的布局艺术之所以能达到如此神妙的地步,首先是继承和发展了我 国宫廷建筑布局的优良传统,采取了以东西纵轴线为主,以南北横轴线为辅的布局手法?纵轴线从夭王殿?即山 门?外照壁开始,通过天主殿前后 门向前伸展,至第一级院,然后再升到 第二级院,又穿过一段地道式台阶至第三院中心,此院东大殿是现存纵轴线上最大的建筑物之一,东大殿后是塔群,塔群后是山峰?佛光 寺从东向西,山峰、塔群?大殿,天王殿、照壁、由一道纵轴线相连接,再加上路径、门洞、台阶和重盛的院落,层层深入,步步入函,组成了一个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佛光寺的纵深、奥秘,富有深远莫测之感?这种以纵轴线为主的布局手法,在艺术上的效果不仅于此,而且成功地将佛光寺构成了一幅具有中国特点的画卷,在这幅笔墨别致的卷画里,照壁是其序幕,东大殿是最后的高潮,塔群与山峰是尾声?人们只 有置身于长卷中,自外向内,通过逐渐展开的 空间变化,方能领悟到它的全貌和高潮,探索出其中的独特 微妙之处?纵向布局虽好,但不免有单调之感,为此佛光寺在布局上又采用了以横轴线为辅的办法,在第二级庭院中,又开辟了一道南北走向的横轴线?横轴通过四座配殿、禅房连贯着三个院落,从而又显示了佛光寺的开阔?这种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 为辅的布局形式,使佛光寺建筑和甫道纵横交错而条理清晰,深幽中而又开阔,形成了布局艺术上的第一大特色。
我国传统的对称和对称式院落的布局艺术,也被运用到佛光寺来?中国古代建筑群的组合,一般多是这种对称式院落布局形式,和唐代大明宫遗址与《戒坛图经》,以及软煌壁画中寺院安排都是这样这种对称式院落布局形式是纵轴线上往往以两、三个或更多的庭院向进深方向重迭排列,构成全组的核心?同时在其左右建造若干次要庭院,其中以中央主要庭院面积最大,正殿多位于这个庭院的后侧?佛光寺进山门是本寺第一个院落,西面是夭王殿及左右便门,北侧是文殊殿,甫侧现在是伽蓝殿,原是普贤殿,东面是与第二院相连的花墙,四角以墙和角房连接,是一座典型的三合院?第二院西面与第一院相邻,两院之间隔以半身花墙,南北建有对称的配殿,东面以通向第三院的高台阶门洞为中心,两边各建砖窑三孔,又为一个三合院?第三院以石栏干 与第二院相隔,东面 是正殿,南北各建有一排配殿,东南角建祖师塔,正殿前立石经幢,周围以墙相连,这是纵轴线上重迭递 进的三大院落,是佛光寺的主要部分?另外,在第二院的南北横轴线上,南面一个院落,西侧与南侧建有殿、堂和角房,北面一个院落中,东侧和北侧建 有禅房,都各自成为一个整齐的院落,这是横轴线上重益的三个院落,可以说佛光寺基本上是由这五个大小不一而方整规则的院落组合而成的。
在采用对称式院落的同时,佛光寺每个院落的建筑也运用了对称的手法,与院落的对称相和谐?第一院中文殊殿与原??来的普 贤段相对,第二院中左右配殿相对这种布局使佛光寺的建筑群显得各外整齐划一,一殿一亭都有规 有矩,毫不紊乱?对称整齐的院落组合很容易产生死板之感,为了避免这一毛病,在整齐的庭院中又巧妙地安插了少且的石经幢,砖塔等附 属物,庭院相接处建里花墙?边角修建角房、院中路径开为十字,整齐中又焕发了活跃的气氛?因而,构成了佛光寺布局艺术的又一特点,整齐而又富于变化在一个古建筑群中,建筑物的形式设计,位置安排不好,往住会产生拥挤或散乱的现象,所以佛光寺在布局上十分注惫主次分明的艺术特 点在古代建筑艺术中,所谓主次分 明,一般是以正殿 或阁、塔作为全寺的中心,中心建筑高大雄伟,周围则布里次要的毅堂,它们相对地都低于中心建筑,四周的殿堂拥簇着中心建筑,从而形成一个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佛光寺在布局上坚持主次分明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各个方面,从整个寺院来看,唐代大和 以前以弥勒天阁为中心?据唐著《古清凉传》记载,佛光寺在隋及唐长庆 以前,有一座三层九开间,高九十五尺的弥勒大阁,寺况极盛,屡见于记载?又据一九八四年再版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讲二佛光寺在唐大和以前有一座七间三层的弥勒阁,现在的正殿则是唐大中十一年所建?按五代时记载,当时段 阁并存,依地形推测,弥勒阁可能建千现在的第二层平台上,为全寺的主体。
两说虽时间上有出入,但都证明了弥勒阁的存在是事实?它存在的时间是长庆以前还是大和以前,仍褥进一步考证,《广清凉传 》记载,此阁为释法兴所建,此人七岁出家,隶名佛光寺,唐文宗大和二年离世,可见大阁存在于唐文宗太和以前是比较准确的弥勒大阁的位置据分析不应在第二级平台上,因为第二级平合是全寺较小的一个院落,南北有禅房,东面并列着六孔砖窑,而弥勒大阁要宽九间?一说七间?,内塑七十二贤,八大龙王,尊像庄严,靡不周备,第二级平合上 显然是难以放下的,否则,其他房舍就无法进出,而且阁高九十五尺,遮住了后半个寺院,这在布局上是不合理的?所以此阁建于今日东大殿的位里上,阁前有殿堂房舍,后面有塔群山峰,前护后拥,形成了以弥勒大阁为中心的建筑群,在佛光寺的布局上,殿、阁并存的说法难以成立,因为弥勒阁建于大和以前?即法兴禅师当山门都纲前后?,不久便是武宗灭佛,五台佛教‘释典凌迟?,“湮没治尽,?佛光寺也同样是 一片‘荒顿’,弥勒阁当然也荡然无存了?而且,东大殿是愿诚法师主持,上都女弟子宁公遇筹资,于唐宣宗大中九年开始修建的,二者是无法并存的?自会昌灭佛后,佛光寺又以建立在弥勒大阁原基上的东大殿 为中心了,这一布局一直保留到今天。
从每个庭院看,建筑物的分布也是有 主有次的?第一院以文殊殿为主,面积大?天王殿、伽蓝殿为次,面积小?第二院以南北配殿为主,禅房窑舍为次,第三院以东大殿为主,两侧配殿为次?再从每个院落面积看也是遵循以上的原则,第一院面积较大,是全寺进行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第二院面积较小,与第二院相连的南北两院也不大,但安排集中,主要是僧人居住的地方第三院面积也宽大?总之,佛光寺整体有主 次,各院有主次,使这个宏大而复杂的建筑群处处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比例适当,富于艺术性?佛光寺在布局上还 巧妙地利用了所在的地势,使寺容产生出异常雄伟的艺术效果?利用高峻的地势建造宫殿是古代建筑布局上的一大艺术,如唐大明宫就是建立在长安城外东北的龙首原上,正殿含元殿利用龙首山为段墓,前面依坡势建造长达七十五米的龙尾道,屹立在高原上的大殿与慢长的龙尾道配合起来,突出了盛唐时期宏伟的建筑风格?佛光寺在建造和布局上也把这种艺术引用了过来,整个寺院座落在一个高山坡上,山门从半山腰开始,院落层层加高,甫道由梯式上升特别是第三院平台比第二院高出十几公尺?目前全寺主体建筑正毅就建在上面?站在山门前向上仰视?正殿格外雄伟高大,神圣薄严?由大殿前向下俯瞰,纵轴线上台阶道路犹如逐渐下降的龙尾道,正殿居高临下,大有压倒一切之势,颇有几份类似唐代含元段,西藏布达拉宫的艺术效果?所以佛光寺虽然没有显通寺建筑繁多,也没有冲入霄汉的 宝塔装点,但却显得特别雄伟浩大而高昂,原因就在于布局上 的巧妙处理。
另外,寺庙园林化也反映在佛光寺的布局艺术上我国古代园林的发展开始于汉代,当时除帝王的离宫、苑囿外,还有一些资族、富商营建园林?至两晋南北朝时期,私家园林逐渐增加,同 时贵族舍宅为寺,佛寺中亦盛植花木,东晋惫远在庐山营造的东林寺,开始了我国寺观园林化之端,从此经唐、宋进一步得到 发展?佛光寺创建于元魏孝文帝?卜,??佛光寺砖塔艺术研究博劳、日‘佛光寺现存的砖塔分布在寺内与寺外的山坡上,它们都是和尚的墓塔,虽体积不大,塔身不高,但造形奇特,各具风姿,是我国古代砖塔艺术中一批珍贵的遗产一、祖师塔的艺术风格祖师塔位于佛光寺上 院东南角,塔的平面呈等边六角形,下层塔基分六层,遂级收分,整体平矮第六层上再起台阶,上盖六角形小屋,屋墙略有收分,西面开券门,门顶作火焰纹,六角形小屋是塔体的主要部分,上下平素无饰小屋顶部微出 叠涩一层,涩下砌斗,各角一枚,每边七枚,其上又出叠涩一层,上密列莲瓣三层,莲瓣上 又出叠涩四层,构成第一层塔的檐部,檐上月?反叠涩作下层屋顶屋顶上面又作须弥座式的平 台,须弥座下部是方涩四层,上作覆匙瓣,每面六瓣其上是束腰,作仿木制胡床形式,每角立瓶形角柱,每面作壶 门四间,剔透凌空,与内部塔体脱离,束腰上 小下大,收分甚紧。
束腰上涩之上又出仰莲瓣三重,以承上部塔身上部塔身六角各作倚柱,洲曲、时期,隋唐两代又是主要的经营发展阶段,在布局上也运用了园林化的手法,在佛光山这片景致优美的 山凹里因地制宜,凿山建殿,将寺院巧置于青山绿树之间?而且,特别注意用自然景物来美化寺内外环境?佛光寺三面峰峦紧抱,山上松柏苍翠,成为天然的绿色屏嶂?山与山之间又有曲折的山谷,人们可以随着蜿蜓的 山路赏景探幽?寺的西面低而开朗,山脚下一道溪水流淌,极目山下,给人一种开阔、清新的气息?通在寺里的道路,跨过河水,顺山弯曲渐进,也很有一番情趣寺内古松挺拨,龙枝麟爪,绿色参天,曲径之间,花木争艳?漫游在寺中,处处感到心情舒畅,景色自然,? 毫无造作之感?在山下远远望去,寺中的红墙,山上的绿树,河床上的白卵石,清清的流水,宛如一幅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的巨型油画,使整个佛光寺渗透了自然的美这一布局在艺术上实在达到了巧夺天工的水平,不仅为佛光寺增添了特有的光彩,而且令人叹服我国劳动人民的才能和智慧佛光寺的布局及其艺术性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和价值我 国古代建筑群的布局手法,大致有四种类型第一是纵向扩展的组群,它沿着纵轴线一个接着一个纵向布叉若干庭院,主要的建筑都分布在这条主线上,通过庭院和建筑一八向进延伸,如北京市东岳庙,北京故官三大殿的布局就是这样,这种布局虽能产生纵深的艺术效果,却不免有单调之感?第二是横向发展的群组。
它是在中央主要庭院的左右,再建置纵向庭院各一组或二组以上,院落建筑重叠在横轴线上,各组之间以 夹道解决交通和防火问题,唐以后 的宫殿、寺院以及衙门多采用这种方式这样的布局虽能产生开阔的艺术效果,但觉得深度不够?第三类是纵、横呈丁字形发展的群组,前半部分是纵向发展,后半部分横向发展,如北京明清故宫,就是这样?第四类是在纵、横二 轴线上都采取对称的方式?它和四合院的建筑相反,以体形巨大的建筑为中心,周围以庭院环绕,再外用矮小的附属建筑、走廊或围墙构成方形或圆形的外廊?而佛光寺在布局上继承和发扬了以上各种类型的优点,但又超出了 以前 的格局在全局上佛光寺采取以纵轴线为主,以横轴线为辅的手法很难说它属于以上哪一类,矶切地说 它是在以前各种布局的基础上,吸取各家之精华,将淇融为一体的一种格局,从而避免了以前布局的不足之处,收到了特有的艺术效果?可以说,佛光寺的布局为我国古代建筑布局艺术增添了新的内容?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