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ppt
40页小学语文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诗歌教学诗歌教学的地位诗歌教学的地位 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至五年级上册)实验教科书(一至五年级上册)中,诗歌共有中,诗歌共有86篇,约占篇目总篇,约占篇目总数的数的30% 孔子说: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曰:思无邪 古诗特点是:古诗特点是: 短小精悍,短小精悍, 词句优美,词句优美, 韵律和谐,韵律和谐, 节奏性强,节奏性强, 易读易记易读易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实验稿) 》》的的《《实施建议实施建议》》中明确规定中明确规定: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识的掌握程度 在在《《附录附录》》中标出了要求中标出了要求1~~6年级学生背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篇(段段) ,这其中就包括这其中就包括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全部诗歌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全部诗歌 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C. R. Rogers)认为学习分认为学习分无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与意义学习与意义学习与意义学习与意义学习,而以意义学习为主它包括四而以意义学习为主它包括四个要素个要素: 个人参与性、自动自发性、全面个人参与性、自动自发性、全面发展性、自我评价性发展性、自我评价性也就是说也就是说,学习应该学习应该是人全身心的投入、全面的发展是人全身心的投入、全面的发展,以及把学以及把学习当成一种内心的自身需要因此习当成一种内心的自身需要因此,“教学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就是学生作为具有自为性、中的主体参与就是学生作为具有自为性、可为性与作为性的主体对教学在自己角色可为性与作为性的主体对教学在自己角色上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行为上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行为 诗歌毕竟是一种古代语言诗歌毕竟是一种古代语言,短小精悍短小精悍,语浅情语浅情深。
深而儿童的智力特点是而儿童的智力特点是: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对于具体字词的理解辑思维对于具体字词的理解,可以通过教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来进行师的指导来进行,对于诗歌中的意境和内在对于诗歌中的意境和内在感情感情,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我们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我们应该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多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媒体教学 诗歌声律的启蒙教育诗歌声律的启蒙教育 一、感受诗歌的节奏一、感受诗歌的节奏 诗歌的节奏又叫音节,大致相当于音乐诗歌的节奏又叫音节,大致相当于音乐中的节拍节奏的长短、快慢,是由诗中的节拍节奏的长短、快慢,是由诗歌语言的起伏、高低和升降等特点决定歌语言的起伏、高低和升降等特点决定的把平仄声调不同的字词有规律地排的把平仄声调不同的字词有规律地排列起来,使它们具有间歇,显示强弱,列起来,使它们具有间歇,显示强弱,这就是节奏这就是节奏 1、通过范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节奏的存在、通过范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节奏的存在 江雪(柳宗元)江雪(柳宗元) 千山千山/鸟飞鸟飞/绝,绝, 万径万径/人踪人踪/灭。
灭 孤舟孤舟/蓑笠蓑笠/翁,翁, 独钓独钓/寒江寒江/雪 学生凭着听觉感知,很快就划分出了节奏,学生凭着听觉感知,很快就划分出了节奏,而且准确率可达到了而且准确率可达到了98% 2、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掌握节奏、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掌握节奏的简单规律的简单规律 o五言诗一般可分为三个节奏前四个字每五言诗一般可分为三个节奏前四个字每两个字成为一个节奏,末一字单独成为一两个字成为一个节奏,末一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以此类推,七言诗每句一般由四个节奏以此类推,七言诗每句一般由四个节奏组成个节奏组成例如(三年级上册)例如(三年级上册) 望天门山(李白)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天门/中断中断/楚江楚江/开,开, 碧水碧水/东流东流/至此至此/回 两岸两岸/青山青山/相对相对/出,出, 孤帆孤帆/一片一片/日边日边/来来 因为七言诗的三字尾(每句的末三字)有相因为七言诗的三字尾(每句的末三字)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七言诗也可以分为三个节对的稳定性,所以七言诗也可以分为三个节奏,即前四字仍分作两个节奏,后三字作为奏,即前四字仍分作两个节奏,后三字作为一个节奏。
一个节奏 o 在有的情况下,用同一固定方法去划分节在有的情况下,用同一固定方法去划分节奏,有时虽然勉强符合节奏单位的要求,但奏,有时虽然勉强符合节奏单位的要求,但却割裂了意义单位却割裂了意义单位 题西林壁(苏轼)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横看/成岭成岭/侧成侧成/峰,峰, 远近远近/高低高低/各不各不/同 不识不识/庐山庐山/真面真面/目,目, 只缘只缘/身在身在/此山此山/中 (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当然,也不是每首诗从头到尾的节奏都是一样的,当然,也不是每首诗从头到尾的节奏都是一样的,根据意义单位的需要,节奏停顿可以有变化根据意义单位的需要,节奏停顿可以有变化例如:例如: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篱落/疏疏疏疏/一径一径/深,深, 树头树头/花落花落/未未/成荫儿童儿童/急走急走/追追/黄蝶,黄蝶, 飞入飞入/菜花菜花/无处无处/寻 (二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二、认知诗歌的押韵二、认知诗歌的押韵o1、标注拼音,抓住韵母,引导学生认识、标注拼音,抓住韵母,引导学生认识“韵韵脚脚”。
所谓韵,指的是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所谓韵,指的是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我们所说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我们所说“韵韵”,大致相当于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大致相当于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韵母韵母”所所发出的音而诗歌总是要让这韵母相同的字发出的音而诗歌总是要让这韵母相同的字出现在句末的相同位置,所以我们就把这个出现在句末的相同位置,所以我们就把这个地方(押韵的地方)叫做地方(押韵的地方)叫做“韵脚韵脚” 举例 游山西村(陆游)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莫笑农家腊酒浑,(un)) 丰年留客足鸡豚(丰年留客足鸡豚(un))山重水复疑无路,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又一村un)) (四年级上册)2、对比观察,触类旁通,引导学生了解、对比观察,触类旁通,引导学生了解“韵律韵律”oo旧体诗旧体诗一般都是逢偶句押韵的,单句不用韵一般都是逢偶句押韵的,单句不用韵oo绝句绝句是第二、四句押韵,第一、三句不押;是第二、四句押韵,第一、三句不押;oo律诗律诗是第二、四、六、八句押韵,第一、三、是第二、四、六、八句押韵,第一、三、五、七句不押。
五、七句不押o但是,在有的情况下,第一句也有用韵的,但是,在有的情况下,第一句也有用韵的,不过并不那么严格不过并不那么严格 注意: 由于古今语音的发展变化,或者由于一个字有两种读音,结果有的字好象并不那么合韵但是,如果按照古音或者按照另一个读音来读,它仍然是合韵的例如,“斜”字古音读“xiá”, “蛇”字古音读“shá”,“夜”字古音读“yà”等等 举例说明:举例说明: 山行(杜牧)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 白云生处有人家白云生处有人家jiā))停车坐爱枫林晚,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上册) 押韵押韵,可以使合乎韵律的相同的声音,可以使合乎韵律的相同的声音在诗歌中形成有规律的反复,给诗歌的在诗歌中形成有规律的反复,给诗歌的声音组合创造一种回环相押、抑扬顿挫声音组合创造一种回环相押、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从而加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的音乐美,从而加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也就易记、易唱,而且悦染力。
这样,也就易记、易唱,而且悦耳动听,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耳动听,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三、体味诗歌的平仄三、体味诗歌的平仄o我们没有必要让小学生在这一方面了我们没有必要让小学生在这一方面了解太多解太多;只是希望在可能的情况下,只是希望在可能的情况下,使学生略有体味使学生略有体味o 1、从体味四声入手,深入浅出,简、从体味四声入手,深入浅出,简简单单识平仄简单单识平仄《《游山西村游山西村》》 Shān chónɡ ɡ shuǐǐ fù yí wú lù 山山 重重 水水 复复 疑疑 无无 路,路, liǔǔ àn huā míng yòu yì cūn 柳柳 暗暗 花花 明明 又又 一一 村o山重水复疑无路,平平仄仄平平仄,山重水复疑无路,平平仄仄平平仄,o柳暗花明又一村仄仄平平仄仄平柳暗花明又一村仄仄平平仄仄平一般说来,凡属于阴平和阳平(第一声和第二一般说来,凡属于阴平和阳平(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都是平声字;凡属于上声和去声声)的字,都是平声字;凡属于上声和去声(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都是仄声字。
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都是仄声字平仄的基本规律:平仄的基本规律: ①①在出句中,平仄是交替的;在出句中,平仄是交替的; ②②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o必须强调的是,平仄现象可以让必须强调的是,平仄现象可以让小学生知道其存在,但不必甚解;小学生知道其存在,但不必甚解;平仄规律可以让学生知道其确有,平仄规律可以让学生知道其确有,但不必甚知这是我们在小学语但不必甚知这是我们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度文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度2、与反复朗诵结合,化难为易,轻轻松松品诗味与反复朗诵结合,化难为易,轻轻松松品诗味对于平仄的有关知识只适合点到为止,不宜对于平仄的有关知识只适合点到为止,不宜深究懂得了平仄的规律,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懂得了平仄的规律,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品诗更好地品诗品诗的最好方法是朗诵品诗的最好方法是朗诵告诉学生:遇到平声字,一般要读得高而长;告诉学生:遇到平声字,一般要读得高而长;遇到仄声字,一般要读得短促遇到仄声字,一般要读得短促 四、理解诗歌的对仗四、理解诗歌的对仗o对仗就是把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或相反)、对仗就是把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使句与句之间形式上互相映衬,内容上起,使句与句之间形式上互相映衬,内容上互相补充。
互相补充o比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比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杜甫的杜甫的《《绝句绝句》》 o两个两个 / 黄鹂黄鹂 / 鸣鸣 / 翠柳,翠柳,o(数量词)(名词)(动词)(名词)(数量词)(名词)(动词)(名词)o一行一行 / 白鹭白鹭 / 上上 / 青天o“两个两个”对对“一行一行”,,“黄鹂黄鹂”对对“白鹭白鹭”,,“鸣鸣”对对“上上”,,“翠柳翠柳”对对“青天青天” 一道亮丽的风景一道亮丽的风景——对诗歌教学的思考对诗歌教学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