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docx
27页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59~60有关余数的除法 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草莓图、小棒 一、激趣定标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2、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习活动(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师生互动 学习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习活动(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习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三、测评训练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习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 ÷ 2 = 3(盘)、、、、、、、1(个)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2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页主图、第60页例1、第64页第2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分物时存在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 初步感知“余数”;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 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资源:PPT、小棒、学具片 教学内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属于整除类,表内除法涉及此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是有余数的除法内容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表内除法学完后不久,教材编排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单元 教材第59页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起到了四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便于师生操作,引入新课,三是让学生关注能摆几个图形,发现还剩几根小棒,四是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第60页例题1借助平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平均分草莓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个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第一个对比是理解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基础 教材第60页做一做和第64页第2题,都便于学生操作、填空、用除法算式表示,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表内除法,对除法的本质“平均分”理解深刻,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能准确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熟练进行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也能熟练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物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平均分物后有剩余”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对除法本质理解的认知冲突,认为这样的情况不能用除法表示解开学生的困惑,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平均分物物后有剩余”的正常现象,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实现象,从而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以及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实施过程: 一、操作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用小棒摆图形活动。
(1)教师用12根小棒先摆一个正方形,再连续摆两个正方形,让学生表述教师的操作过程,并用除法算式表示,板书:12÷4=3 (2)PPT: 学生独立操作,表述 (3)PPT演示学生交流汇报操作结果分三栏,图文结合展示) 2. 揭示课题 (1)对比:教师摆小棒的结果和学生摆小棒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老师摆完图形后,没有剩余的小棒;我们摆完图形后,有剩余的小棒 (2)提点: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可以用除法表示,那么,这叫有什么的除法呢? 学生:有剩余的除法 (3)教师板书:有剩余的除法(后面会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操作对比,学习例1 1.对比平均分草莓的结果 (1)PPT演示: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学生表述平均分过程和结果,并用除法算式表示:6÷2=3(盘) (2)PPT出示: 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用学具片代替草莓独立操作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依言用学具片代替草莓摆一摆 PPT演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3)对比:两次分草莓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PPT出示,强调“正好摆完”,演示强调“还剩余的1个草莓”: 提问:剩下的1个草莓还可以摆一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强调:每2个摆一盘,剩下的1个不够摆一盘。
2.对比用除法横式表示分草莓的情况 (1)结合第一次分草莓图,说说6÷2=3(盘)的含义 (2)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点: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第二次分草莓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3)PPT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强调:六个圆点写在商后面格子的中间,再写“1(个)” 板书:7÷2=3(盘)……1(个) 说说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 (4)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PPT揭示“余数”的名称,说说余数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余的部分,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学生尝试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6)PPT出示,对比表示两次分草莓情况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强调:余数的名称、余数的含义、商的单位、余数的单位 三、小结新知,提炼方法 出示,回忆: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教师提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写法、读法 2. 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获得了这些知识呢? 提点:操作、观察、对比、交流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 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逐题演示答案 演示强调:2个2个地圈,竖着圈;3个3个地圈,横着圈; 演示强调:填空中的余数和算式中的余数一一对应出示; 演示强调:平均分铅笔和剩余铅笔的画法; 语言强调: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的确定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演示答案 3. PPT出示:用小棒摆图形的现象,用除法算式表示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7 ÷ 2 = 3(盘)……1(个) ︳ 余数 3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习了表内除法后对除法学习的进一步拖展和延伸,是对除法意义的又一次认知,同时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安排观察和操作活动内容,在实际的操作中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含义,余数的产生是实际需要的,他与所分物体的多少和分成几份有重要的关系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提问题,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这节教材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能整除的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使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3、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他们对余数的现实有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对余数产生的意义缺少深刻的数学思考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应着重从现实的情景中,把有余数的这一数学现象剥离出来,结合现实背景来具体思考余数产生的意义以及和除法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②.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③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实际背景,明白余数的意义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4 教学内容: 教材P50~~P51上的内容和P53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教学重点: 1、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5×()()×6()×8<26 2、计算: 8÷4=45÷5= 二、新知。
1、教学教材P50例1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15÷5=(组) (2)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ˉˉ1ˉˉ5ˉˉ…………………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ˉˉˉˉ0ˉˉ (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2、学P51例2有余数的除法) (1)采取例1情境的延续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5=4(组)…………3(盆) 4∶ 5/ˉˉ2ˉˉ3ˉ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