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翻译目标对翻译策略的影响——《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汉字化信息的翻译对比.docx
9页论析翻译目标对翻译策略的影响——《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汉字化信息的翻译对比 论文关键词:翻译目标;文化信息;异化;归化 论文摘要:以翻译目标论为理论依据,从文化信息传输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两种译本(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汉字化信息的翻译对原著汉字化信息的翻译,两种译本的译者因为翻译目标不一样,采取了不一样的翻译策略,使用了不一样的翻译方法杨宪益译本关键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忠实于原文,尽可能保留文化特色,最大程度地传输文化信息;而大卫·霍克斯关键采取归化翻译策略,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重视译入语的特色和表现力 翻译工作是源语作者和目口号读者之间交际过程的一部分,译者起着很主要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用的策略方法、翻译技巧全部受翻译目标影响《红楼梦》是一部极具文化特色的百科全书,它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怎样将这么一部经典之作介绍给外国读者,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全部译作中最完整的两部作品就是杨宪益(Yang Xianyi )夫妇的英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英译本The Story ofthe Stone。
本文从德国功效学派的翻译目标论出发,探讨译者的翻译目标不一样在翻译文化内容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技巧也有所不一样 一、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德国功效主义翻译学派将翻译视为一项有目标(intentional )的交际活动川该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费米尔( Hans J. Vermeer)和诺德(Christiane Nord)等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费米尔的理论中,翻译是基于源语文本的一个行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包含翻译本身,顾名思义,全部能够看作是一个行为任何行为全部有一个目标或一个目标而且,一个行为会造成一个结果,一个新的情景或事件,也可能是一个新的事物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标的最主要原因便是译文预期的接收者,她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求每一个翻译全部指向一定的受众,所以翻译是在“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标和目标受众而产生的语篇芬兰学者曼塔里( Justa HolzManttari)发展了费米尔的目标论,在她的理论模式中,翻译被解释为一个“为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设计的复杂行为”翻译行为的目标在于传输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信息,“翻译行为是产生某种信息传输着的过程。
她为协调行为和交际合作而服务于上级行为系统曼塔里尤其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方面,重视行为参加者(行为提议者、译者、译文使用者)环境条件(时间、地点、媒介)的分析诺德提出翻译行为有三个关键特点:目标性、跨文化性及交际性依据目标论的基础看法:翻译过程不是由原文或原作者决定的,而是由译文的预期功效(即翻译目标)所决定的,要贴近读者在这里预期功效(翻译目标)不但是译文的基础要素,它也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而翻译目标即指译文的交际目标通常是由翻译过程的提议者决定的,有时译者也参加决定目标论的理论基础是功效主义,目标论者认为功效性是翻译过程中起作用的最主要的原因本文采取的是诺德的理论,如她所讲没有原文就没有翻译,功效性是最主要的准则,然而绝不是唯一的但翻译目标最关键的还是表现在译文文字中,详细到译者对每一个词、每一句的处理译者选择的不一样翻译策略能反应出不一样的翻译目标 1995年美国著名翻译家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身》( The Translator’ s Invisibility)中提出了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和归化法(Domestication method)两种翻译策略。
异化法强调译文应如实传输原作的信息内容,而归化法强调译文和原作对等的表现力翻译目标是影响翻译策略利用的主要原因,目标不一样,手段、方法的选择便不一样 杨宪益夫妇翻译《红楼梦》是受外文出版社的委托,其宗旨是向译语读者介绍的传统文化,对译者本人来说也认为应该让外国人了解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大卫·霍克斯基于要和译语读者分享书中乐趣的热切愿望,在翻译过程中,到处考虑怎样使译语读者便于欣赏这部作品基于上述不一样的翻译目标,两个文化背景截然不一样的译者在对原文文化信息的微观处理上采取了不一样的策略和方法杨译本忠实于原文的文化特色,以原文文本为中心采取异化策略,忠实于原文,以期译文能够和原著一样含有永恒的艺术价值而霍译本着眼于译人语的文化特色,以译人语的读者为中心采取了归化策略,努力为译文的读者除掉阅读和了解的障碍,把一切的陌生变为熟识,甚至不惜牺牲原文的部分文化色彩下面是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当中摘录的相关宗教文化信息、历史人物典故及含有文化意象词汇的例子,作粗略的分析并加以对比 二、宗教文化信息的翻译 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其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英汉两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不一样,自然也会表现在语言方面。
《红楼梦》作为一部古典名著,浓缩了儒道传统文化的精华,佛教和道教思想贯穿于整个著作而英语中出现的宗教文化关键是基督教文化《圣经》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两种文化在思维习惯上、语言表示形式上,全部有着自己的特色 例1原文:平儿忙笑道:“那是她们瞅着 大奶奶是个菩萨,姑娘又是个腼腆小姐,当然是 托懒来混第五十五回) 杨译:Pinger replied : " They ’ re trying to take advantage,because Madam Zhu’s a real Bodhisattva and you’re such a gentle young lady.” 霍译:Patience said } ` They think that because Mrs. Zhu is such a kind,saintly person and you are such a quiet,shy young lady they can get away with anything. 例2凤姐悄悄道:“放尊重些,别叫丫头们看了笑话贾瑞如听纶音佛语通常,忙往后退。
第十二回) 杨译:“Take care,”she whispered.“What will the maids think" He drew back instantly as if obeying an Imperial decree or a man date from Buddha. 霍译:‘Take care’said Xifeng in a low tone.‘The servants might see you!’Obedient to his goddess s command,Jia Rui quickly drew back again. 例1中“菩萨”( Bodhisattva)和“佛”(Buddha)是佛教中的两个形象,代表着慈悲和善良,所以,汉语中有“大慈大悲的菩萨”和“我佛慈悲”的习惯说法杨译时用异化方法保留了这两个宗教形象,从而保留了原有的宗教色彩,传达了佛教文化而霍译则采取了归化方法,为了使译语读者易于了解,在例1中,霍克斯放弃了原有的宗教形象只译出了比方意义,便于了解在例2中,霍译改变了原有的宗教形象,代之以基督教的形象,使用了为译语读者所接收的宗教词汇“goddess",使译文愈加流畅自然。
三、词汇意象的翻译 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的文化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和各民族的传说,和各民族初建时期的图腾崇敬有亲密关系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表示方法及所反应的文化内容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同一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给大家的联想意义是大不相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因此,从译文中在相关文化意象的词汇翻译上,也最能看出译者的翻译观及其所遵照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 例3原文:比美人之态度兮,凤袁龙翔 (第五回) 杨译:And she bears herself like a phoenix or dragon in flight. 霍译:And I admire her queenly gait,like stately dance of simurgh with his mate.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个神异动物,而“凤”是古代传说中百鸟之王,杨译文忠实于原文的文化意象,将“龙”和“凤”分别译成了和" dragon”和“phoenix",向译语读者展示了龙和凤在传统文化中不可替换的作用但同时在英语里,phoenix传说是一个生于阿拉伯沙漠的长生鸟,活五六百年后,用自己的翅膀煽火,自焚为灰烬,然后从灰烬中复生为新的phoenix,为此在英语中它有复活和再生之意。
而dragon在西方的传说中是指一个身上有鳞,长有翅膀和长长尾巴的口中吐火的巨大晰蝎,在圣经小说里是邪恶的象征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文化意象,霍译为帮助其读者正确了解原文,将这两个易使读者误解的词汇去掉,取而代之的是西方人较为熟悉的simurgh,即波斯神话当中一个巨鸟,文化信息虽有些“失真”,但也避免了译语读者对原文的一个误解 例4原文:怡红快绿 杨译:Happy Red and Delightful Green 霍译:Crimson Joys and Green Delights 例5原文:怡红院 杨译:Happy Red Court 霍译: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颜色对于不一样民族的人而言,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不尽相同,在传统文化中,红色意味着喜庆、吉祥、兴旺、欢乐、热情,丰富的内涵深受钟爱,大红灯笼、春节的红色春联、红双喜字,等等杨译本忠实于原 文及原文文化,保留了原文的“红”字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则意味着流血、危险或暴力和死亡,绿色则含有类似“红”字的联想意义,愉快健康所以霍译考虑其读者的文化背景,将原文中的“红”字处理成译语读者所熟悉的“绿”字,将原文的精神传达给了译语读者,即使是貌不合但神却极相同。
四、历史文件典故的翻译 在《红楼梦》中,包括到很多历史文件典故 和《红楼梦》以前的文学作品,含有很强的历史 文化色彩而目标语读者缺乏这种原文作者和原文读者之间共同的文化背景,没有了文化背景她们在阅读了解时就会感到茫然、莫名其妙,也就是缺乏对应的背景造成了文化空白(cultural gaps),这给了解带来了困难在对这一难题处理过程中,译者依据各自的翻译目标各显其翻译策略 例6原文: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举千斤鼎她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第三十九回) 杨译:As for Xifeng, why,even if she had the strength of the Conqueror of Chu who would lift a tripod a thousand catties,how could she handle everything without Pinger here ? 霍译:Even though she is a regular Tyrant King,she still needs her Patience in order to be so efficient ;just as much as the real Tyrant King needed his two strong arms in order to be able to lift up those hundred weight tripods. 看到上面的比方,读者马上会把“楚霸王”和“项羽”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