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六经辨证在眼科的运用.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508528904
  • 上传时间:2022-07-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7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六经辨证在眼科的运用 第一节  六经辨证在眼科的运用 六经辨证法,创始于后汉张仲景,载于《伤寒论》一书中该书用以辨别外感病和杂病,曾在中医学的发展上产生巨大的影响陈达夫教授认为,六经辨证是祖国医学最早而又最完善的一种辨证方法,它具有完整谨严的理法方药,任凭疾病千变刀化,在六经辨证纲领统率下,不仅包罗万象,而且能执简驭繁 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在生理方面,六经内联脏腑,外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肌肉皮毛,是五脏六腑交通之道,气血运行之路,能沟通机体内外,上下,使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病理方面,外来病邪,可以通过经络由表传里,由上传下,并将脏腑的病变反应到相应的体表、肢节等部位脏腑病变相互影响,也通过经络起作用将六经应用于诊断方面,是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启示下,积累前人经验,加以充实和发展而来其特点为以阴阳为纲,贯穿表里、寒热、虚实六辨,综合分析,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治疗法则 陈达夫教授运用六经辨证为纲领探讨眼科疾病,是中医眼科学领域中的一项创新他广集中医眼科、内科的精粹,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融汇贯通,著成《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一书,并用以指导眼科临床,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优点是认证不拘泥前代有无病名,重在辨明病理,强调机体的整体性,重点抓住疾病的表里虚实,全面分析,随证施治,具有删繁就简;揭示眼病本质的长处临证之时,不会因前代没有病名而无措手足,认证思路才会宽广一、六经辨证应用于眼科的理论依据ﻫ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说明眼与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眼目的形成,是依赖十二经脉运送之精气灌注的结果《灵枢•经脉篇》说:“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滓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冲头痛,  目似脱胆足少阳之脉,是骨所生之病者,头痛,额痛、目锐眦痛说明经络所生之病,几乎都与眼目有关《灵枢•论疾诊尺》说:“诊目病,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土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东垣十书》说:“青白翳见于大眦,乃是太阳少阳经中郁遏发热恶寒而渴,但目赤者,病脏也,手太阴肺不足,不能管理阳气也张从正《儒门事亲》又引《内经》说:“目之内眦,太阳经之所起,血多气少,目之锐眦,少阳经也,血少气多;  目之上纲,太阳也,亦血多气少;  目之下纲,阳明经也,血气俱多……’故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

      《医宗金鉴-》亦指出:“外邪乘虚而入,入项属太阳,入面属阳明,入颊属少阳,各随其经之系上头入脑中而为患目焉由此看来,前代医家均认为目病与六经有关,并熙以诊断目病但是,他们对目病的认识尚不全面,深刻,没有全面地进行阐述     人体十二条经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眼连接如:足阳明胃经,起眼下(承泣穴),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暗明穴),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汇集于眼或附近的经脉有:手阳明大肠经,夹鼻孔至迎香,手少阴心经,系目系,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出耳上角(外眦附近)口经过眼与眼附近的经脉有:手太阳小肠经,过目外眦入耳中,分支至目内眦,足厥阴旰经,循喉咙过目系,出于额与督脉会于颠顶一般来说,三阴经脉不上头,只有足厥阴肝脉上过目系,与督脉会颠顶,这是指大经脉而言,而五脏六腑的细微经络都上通于目,故《灵枢>>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也华佗《中藏经》说:“目.形类丸,内有大络者五,心肝脾肺肾各主一络,中络者六,膀咣、大肠、小肠、三焦、胆、包络各主一络,外有旁枝细络,莫知其数,皆悬结于脑下,达脏腑,通气血由此可知,目者五脏六腑之精华,而经络者实为五脏六腑的道路,没有经络交通,则五脏六腑之精华不能到达哏上。

      因此,眼病按六经辨证,是完全有理论根据的 二、陈达夫眼科六经辨证法的特点 陈达夫教授眼科六经辨证法的特点,概括起来是以六经为纲,按《伤寒论》六经分证命名,以脏腑辨证为基础,以八纲贯彻其始终的一种辨证方法通过辨证以求因,然后审因而论治故六经辨证,实际上是以六经为纲,综合了脏腑辨证、病因辨证、八纲辨证,来探讨眼病的一种比较系统而又完整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眼病的分证命名:历代医籍对眼病的论述,都是以证命名,如《龙木论》,《古今医统》、《医宗金鉴》等,将眼病分为72症,即内障24症,外障48症《医宗金鉴》除肯定?2症外,又在补遗中增加10症;《银海精微》也称述72症,而实际昕列名目则是80多症,《审氏瑶函》说:“上古言72症则失之简,是函摘要删繁定为108症《证治准绳》所列症名193;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列内障23症,外障45症,合计68症,《目经大成为亦分列为81症,外列似因非因8症,共89症这种目病命名法较为繁杂,而又不能包括所有目病,随症处方亦不灵活有鉴于此夕陈达夫教授主张,按六经命名,即太阳目病、阳明目病、少阳目病、太阴目病、少阴目病、厥阴目病再于目病的千变万化中,贯彻以病因、病位、病势等,更进一步明确疾病性质。

      例如,太阳目病,病因为感受寒邪,即断为太阳伤寒如其病位在表,病势属实,则它的病名应命为太阳表实目病根据病位,还可以分出手、足经脉,井可以冠以内连脏腑的名称,如足少阳胆虚目病,手少阴心经里热实证等实际上诊断本身就突出了辨证要点,一当诊断确立,用方遣药就不困难了 (二)辨证纲要:     1.以眼科的六经证形为纲:如太阳经目病:凡目暴病,白珠红赤,大眦内血丝较粗,或从上而下者特甚,鼻鸣或不鸣,脉浮,微恶风,或颠顶脑项痛,或半边头肿痛,太阳伤风也,法当温散,宜桂枝汤设风轮起翳者,而有兼证,则当随经兼治之     阳明经目病:气轮血丝满布,乾廓,坤廓尤多,羞明,流泪,额前痛、目眶痛者,病在阳明阳明应恶热,今病人反恶风寒,项背强,微有汗者,风伤阳明之表,宜桂枝加葛根汤ﻫ 少阳目病:两额角或太阳穴胀痛,或口苦咽干,目赤羞明,锐眦兑廓血丝较甚,脉弦细或沉紧者,少阳伤寒也,若系中风则两耳气闭胸胁不快,宜小柴胡汤ﻫ 太阴目病:头痛如压,肉轮浮肿而软,气轮血丝细碎,或乾坤二廓血丝较多,四肢烦疼者,宜桂枝汤ﻫ 少阴目病:头痛如锥,或表或里都能如此如患者突然目赤,坎离两廓血丝较多,不畏光,无眵,而头痛如锥,就是少阴表虚伤风,宜桂枝加附子汤。

      若目不全赤,坎离两廓仅血丝一二缕,则属于虚,治不同法厥阴经目病:厥阴风证,头如斧劈,虚与寒痛,仅在顶颠若病人有此头痛,而风轮随起灰白色翳膜,白珠红赤梗痛,手足时冷复热者,宜当归四逆汤    ﻫ 这样提纲明确,任随病证变化万千,都可明辨出它应属那一经病,经症既定,就可随其主症循经入里,随其兼症旁及他经,仔细推求病理,得出正确判断   ﻫ 2.以脏腑辨证为基础:脏腑与六经关系十分密切,六经各分为手、足二经,实际上为十二经十二经与相应脏腑相属,脏与腑之间,脏腑与机体各部组织的联系,都是通过经络来完成的,使人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六经症候的产生,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因此,六经辨证不能脱离这些有机的联系在脏腑辨证的基础上,突出六经辨证,其优点在于举经可以概括脏腑,举脏腑则不能包括六经例如说心,专是指的心,就没有包括经络,如果说手少阴,则经络和心脏都包括了因此,举经既可以说明经脉所属脏腑与眼病的关系,又可说明经脉循行经络及其精气通达与否同眼病发生的关系经络上的病证,既反应了眼睛的病变,也反应了脏腑内部的病变经络是局部与整体的桥梁,六经辨证既可抓住局部病变,又可明辨整体病机,使局部与整体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这正是祖国医学的独到之处。

       3.以八纲辨证贯穿始终;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用以表示发病的原因、病位、性质、病势,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中医学判断疾病最基本的纲领陈达夫教授将八纲辨证贯穿于整个六经辨证之中就总体来说,三阳王表,三阴主里而三阳之中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三阳证多属实,三阴证多属虚三阳证多属热,三阴证多属寒具体到各经病证,亦是如此例如,太阴病,先当明确,足太阴是阴气至极之经,在应天的本标上,是以湿为本,以阴为标,在五脏所属上,手太阴是属肺,肺主皮毛,足太阴属脾,又主肌肉然而,本经是否就无表证呢?不是的,本经还是会有表症因此,张仲景说:“太阴病,脉浮者(病在肌阴),可发汗(发肌腠中的汗),宜桂枝汤这是太阴表虚而受病邪者,治宜使邪从肌腠当中外托而出作为眼科又当如何来辨呢?陈达夫教授在《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太阴目病举要篇中指出:太阴表虚伤风,桂枝汤主之辨证要点:头痛如压,肉轮浮肿而软,气轮血丝细碎,或乾坤二廓血丝较多,四肢烦疼盖因太阴本湿,土湿不宣,则清阳不达,故头重痛如物压脾主四肢,四肢烦疼,则为病在太阴的大证据肉轮厉脾,肉轮浮肿而软,是伤风无热之象,气轮属肺,气轮血丝细碎者,一则目病肺统,再则肺脏也是太阴。

      而乾坤二廓主肠胃属阳明,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亦归太阴病旁及他经者综上所述,应视为风与太阴本湿相搏而现之表证,故判断为太阴表虚伤风,所以,宜用桂枝汤治之辨证要点:  肉轮浮肿而硬,气轮血丝细碎而赤,眵多,或乾坤二廓血丝较甚,四肢烦疼此证是太阴中了风寒,风郁不达,而化热的表实现象,与外来的热风直中不同,所以,用桂枝解表,略加大黄以泻热,开表清里,有釜底抽薪的意思如风热直中手太阴,而成的表实现象者;又当用桑菊饮或银翘散去豆豉而主之其辨证要点为:气轮血丝满布,梗痛羞明,睑硬泪热,眵稠而多,涕稠而黄又说:太阴里虚,附子理中汤主之辨证要点,气轮色蓝,风轮外表无光,面白不泽,眼咆浮软盖因足太阴脾,喜燥而恶湿,脾湿过甚则健运失职,气不到眼,故眼胞浮软,血不荣面,故面白不泽至于风轮外表无光者,是脾土病,而肝木失其培植气轮色蘸者,是脾土病,而肺金无从养长的关系所以,宜用附子理中汤,以理中土,培土即可植木,补土即可以生金又说:太阴里实,用三仁汤加制川乌辨证要点;气轮血络膨胀暴露,状况有似寻常红赤,但以手试推胞睑,血丝不会移动,疼痛羞明其病在巩膜,西医称为巩膜炎,系风湿中于手太阴经,属有余,宜用三仁汤加制川乌方,以除湿祛风。

      若兼证现有阴虚内热之象者,则为素质阴虚,中湿化热,宜用甘露饮,以养阴而清湿热以上仅举一经之表里虚实概况,即可说明八纲辨证在六经证形中是贯彻始终的ﻫ 4.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有利于临证制变:辨证的目的,就是在推求病因,探讨病机六经辨证,就是通过对六经的证的辨别来推病因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症候,同样,木同的症候,也反应出不同的病因而且同样的病因,由于受病的部位的不同,所表现的证各异,治法自然亦各不相同例如,风热致病,伤于阳明经,则出现畏光、鼻干,眵干,舌苔白厚,脉洪数,每日辰时额前剧痛,过时则额痛复减其病机系由热邪闭郁目中玄府,则畏光,胃热伤及肺脾,则鼻干、哆干,阳明里热,则舌苔白厚如积粉,脉洪数,热极生风,阻挠了营卫在胃上的交会,所以每日辰时额前剧痛,过时则额痛复减故用白虎汤泻阳明经气分之热,加白附宁驱内扰之风邪风热伤于少阳经,则出现咆肿难开,眵多而稀,泪如淡血其病机系因少阳位于半表半里,风热过甚能伤太阴,故胞肿难开外则太阳阳明,故有手太阳眵多而稀的症状少阳火热太过,上逼厥阴络血妄行,则泪如淡血故用小柴胡汤减去半夏、姜枣辛燥甘温之药,枢转邪热外达加薄荷,白芍,防风,以平肝祛风风热伤于太阴经,则出现血丝满布,梗痛羞明,险梗泪热,眵稠而多,涕稠而黄。

      一派太阴表实症状,治当用桑菊饮或银翘散去豆豉,以清热解表由此可以看出,同样的病因,在不同的经,就有不同的证,有不同的证,就有不同的治法将病因辨证纳入六经辨证之中,有利于临证制变 5.用六经传变来说明眼病的变化:用六经传变来说明眼病的变化,不仅可以阐明眼睛局部的病变,而且可以阐明整个机体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