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汉字书体的演变概述.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420527284
  • 上传时间:2023-07-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59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汉字书体的演变概述“中国书法,华夏所独书法艺术乃国之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门独特的东方艺术几千年来,中国书法艺术,虽几经递变,但始终以汉字为表现形式,运用简练的点画形态和结构造型,表达 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我国人民和历代书法家经过长期的 书写实践,总结和探索了一整套的汉字书写的技术法则和艺术规律,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宝库增添 了一份珍贵的遗产我国书法从创始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也不断演变与革新,以适应社会实用的需要和艺术欣 赏的要求在书体上,总的说来是由繁入简,使人们用起来更为方便,但从书法技巧来说,却是变化越 来越大,风格也日趋多样化,经过几千年的创新与发展,汇成了我国书法艺术的丰富宝藏和优秀传统从古以来的书体,大体说来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现在将汉字的书体演变及书法艺术发展情况简要地介绍如下:一、篆书篆书包括数种书体凡甲骨文、钟鼎款识、大篆、石鼓文和小篆均属篆书范畴1 ?甲骨文甲骨文为我国最早的文字,流行于殷商中后期 ( 大约为公元前14 世纪至 12 世纪 ) ,流风及于西周初年甲骨文是用青铜刀或碧玉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殷商统治者迷信尚神,每临事则占卜以问吉 凶,并把占卜的内容和应验的结果都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因此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商时贞人是社会上最博学的人,他们主持占卜仪式,解释占卜结果,并记录仪式进行及占卜结果等情况因而,他们便是我 国历史上最早的书法家据有关资料统计,甲骨文书家达120 余人,目前出土的甲骨文约 10 万片以上甲骨文象形、象意的图画性较强,且尚未定型,但从总体看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了从书法的角度看, 甲骨文质朴、古雅,很有自己的特色,其结体活泼自由,但也较注意笔画分布的匀称、平衡通过契刻 的刀痕不同,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当时书家用笔也是有轻有 重,有粗有细,有刚有柔的其章法布局也较讲究;或疏落错综,或严谨齐整从其或粗犷遒劲,或纤 细缜密,或一丝不苟,或略肆草率的不同风格看,它是在不断的自我演变之中甲骨文既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我国最早的书法作品2 . 金文金文亦称钟鼎文或钟鼎款识,指始于商盛于周的浇铸或契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字下凹的为款”,凸 出的为“识”金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较之甲骨文它进一步稳定,更趋规范化和符号化,象形的笔意减少了其结构有疏有密,比甲骨文方正齐整;笔画分布也更讲究均匀对称;在用笔上笔画比甲骨文粗, 体势比甲骨文雍容厚重;其章法样式较多,最常见的是有竖行而无横行,很象后世竖成行而横不成列的 行草章法。

      金文因书家不同而风格体魄迥异,有的凝炼厚重,雄奇挺拔,如《大盂鼎》;有的圆润工整、 柔和健美,如《墙盘》;有的质朴端庄、遒健舒展,如《毛公鼎》在甲骨文的时代结束以后金文盛行的时候,还有一种称之为大篆的文字大篆即籀文,史传周宣王 时太史籀( 太史,官名;籀,音Zhou ,人名 ) 所造,是刻在十个鼓形石墩上的文字,因而叫“石鼓文”, 它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其特点是:笔画浑厚圆转,结构繁复, 曲丽而又端凝,茂密奇崛康有为评日:“石鼓文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石 鼓文辨认也很困难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实际上是对甲骨文和金文进行较系统的整理故有人把石骨 文、钟鼎文、石鼓文统称为大篆3 .小篆 小篆是古文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官方标准字体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说明小篆完全出自太史籀大篆,只是对其繁缛( ru 繁多 )的文字加以省简、改造以便书写罢了小篆在古文字中属纯线条化的字体,其笔画无论横竖是粗细均等的线条,且藏头护尾,不露锋芒, 圆润中含筋骨。

      小篆笔画分布十分讲究均匀对称,整体结构环抱紧密,多呈团聚内抱趋势在小篆中, 原来的象形字大都被高度的抽象化,但少数字的图画性仍依稀可见小篆章法平正划一,每个字大小一样,排列方正,横竖成行,给人以整齐美感李斯的小篆,瘦硬婉通,后人赞曰:“乍密乍疏,或隐或 显,负抱向背^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厉篇》,胡母敬的 《博学篇》等均是当时以小篆体文字写的童学课本,也是当时的小篆范本另有秦代李斯的《泰山刻 石》,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较重,现存《泰山刻石》的最早拓本,仅存165 字,其历史价值和艺术更显重要大篆与小篆, 并非指形体的大小之别, 而是指分别属于不同的篆书字体 自甲骨文至小篆期间, 文字与图画相近:象形字描绘实物,例如“日”、“月”等;指事字描绘虚象, 例如“上”、“下”等;会意字 ( 例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 、形声字( 例如取譬相成的“江”、“河”等 ) 为象形字和指事字的配合体;还有假借和转注这六种汉字的原始构成分类总称为“六书”书者如也”,“同源”说即本此汉字演变为小篆,完成了具有进步意义的中国文字体形的第一次突变,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汉文字发 展的大统一。

      小篆是汉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上承甲骨、金文,下启隶书、楷书,为汉字结构更 加划一定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篆书给人以古朴的形象化的美感享受二、隶书 隶书又称八分古文“八”与“分”两字同义,都训为“别”八分之名就是因为隶书字体的点画和结构象八字分别相背之形而来秦李斯等创小篆统一文字后,虽然使文字整齐划一,但笔画仍太繁复, 写起来仍很费事时有狱吏程邈,因罪被囚在监狱里,他把大小篆的结体作了简化,又把圆转改为方折, 以便于书写这种字体便在公文上使用起来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做“徒隶”,故人们把程邈发明的这种文字叫隶书隶书能帮助书写者达到比篆书更快的速度,因而又叫“佐书”还因为古代的“史” ( 写历史的官 ) 是天子、诸侯的随身侍役,也叫“史书” 隶、佐、史三者虽不同,实为一也隶书创始于秦, 盛行于汉 ( 尤其是东汉) ,又叫汉碑体东汉中期,点画波磔显明,已将篆意脱尽,变为纯粹的汉隶东汉末桓、灵二朝是隶书的黄金时代,隶书之代表作《礼器碑》、《乙英碑》、《史晨碑》、《孔庙碑》、 《曹全碑》、《华山碑》等均在此时建置,也是隶书字体的传世名作隶书的主要特点是:点画方直, 兼有挑法,结体方扁而飞动,形体舒展、分张、飞扬。

      平时人们说的“汉碑”就是指这一时期的隶书碑 刻,也叫做“汉隶”至此,我国文字形体结构已基本成熟并固定下来后来,又出现了隶草,它是隶 书的快写变体,使书写更为简便隶书的发明创造是汉文字发展的一次飞跃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所谓隶变,是指汉字形体由秦 以前的篆书演变到秦以后的隶书,这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质的变化隶变的以前汉字,从甲骨文、 金文到小篆,形体上虽发生过不小的变化,但总没有超出 线条结构形态的范畴,只是把不同的线条结构变得规范化、整齐化,从而使汉字的象形意更抽象些了 隶变以后的汉字,在形体结构上突破了线条结构的束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的结字法则,即通过 对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的简化、同化、分化、别构新形等方式,对汉字的结构作了一次全面的调整 在用笔上,用几种不同的点画形态( 如波磔、点、掠等) ,取代了单一的线条形态,从而使汉字的体势发生 了一次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人们把隶变作为分界线,将隶变以前的字统称为古文字,将隶变以后的字称为今文字汉字经过隶书的变革,使汉字象形味慢慢减少,结构目趋简化,但点画形态却逐渐丰富, 艺术表现能力越来越强这一繁一简的变化,使我国书法艺术告别“书画同源”的原始时代,升华到高 度抽象的艺术境界。

      三、楷书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东汉初,佛教传人中国,大量抄写佛经,小楷使汉简脱变而出史载楷书为三国曹魏时钟繇 ( 字元常 ) 所创,被誉为“楷书之祖”,故有“秦汉以来仅一人”的说法,不过,这只是楷书的初期阶段真书罢了 ( 或叫魏碑 ) ,据传《宣示表》是钟繇之名作少年时期,楷书始于汉魏,流行于晋,而盛于唐其发展过程如用人的成长比喻的话,则汉魏是幼儿时期,晋为 唐为壮年时期清人阮元认为:南北朝书法分南北两派,钟繇、卫瑾为共祖而后,王羲之为南宗,史称“书圣”,其流派长于书牍;索靖为北宗,其流派长于碑版所谓南派书法,系指羲、献(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等书 牍说的,事实上南朝也有碑版,并不尽是南派书法此派多取汉碑遗法,故魏碑结体、用笔多存隶意南北两派可谓各有所长,表现了中国书法的丰富多采隋统一中国,书法也出现南北合一的趋势隋之《龙藏寺碑》、《苏孝慈墓志》、《董美人墓志》等,方圆并用,长短适度,洞达疏朗,可谓熔南北于一炉,开唐代书法之先导唐是历史上最重视“书学”的王朝,也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以楷书著称,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书家也最多其中杰出的书家,初唐有承前启后自成一家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有锐意创新、“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的颜真卿;近晚唐有集楷书结体法则之大成的柳公权。

      其后,宋、元、明三朝,在书法史上固然也有很大成就,但就楷书来说,则不如唐人宋、元、明的书家偏重帖学(书牍)而疏于碑版,讲求意致元朝赵孟理(为最有名最有影响的书家,也是宗法二王明朝 的董其昌的大楷虽 自成一派,然却绵软乏力清代的刘墉、何绍基名重一时由于清朝二百多年科举以书法取士,馆阁体流行,使书法陷于呆板无生机的局面包世臣、康有为著书立说,大声疾呼提倡北碑,于是“碑学”兴起楷书的特点是:笔画清楚,彻底笔画化,结构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这种书体,严肃大方,稳健庄重四、行书 行书,始于汉末,相传为汉末颖川(今河南)人刘德升所创,唐张怀瑾云:“行书者,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也《宣和书谱》中记载:“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间者行书有焉东汉之末,有颖川刘德升者,实为此体这说明东汉后期已出现介乎于草楷之间的行书行书到晋代最为盛行晋代,可以说是行书的繁荣时期,唐张怀瑾《书断》列有行书神品二十五人,其中有名家王羲之、钟繇、王献之、张芝等羲之“超钟 (繇)迈张(芝)”,被誉为“书圣”,他的作品以《兰亭序》最为有名,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原本不行于世,现流行于世的都为后人之摹本,其中唐冯承素之摹本(神龙本),因是双钩临摹.较能保持真实,不失其本来面目,为学习行书之最好范本。

      唐代颜真唧的《祭侔季日月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流传于世的系真迹,也为习行书之范本行书是楷书的流动与快写,点画 (实)之间,强调牵丝联系 (虚)行书伸缩性较大,变体也多,它比楷 书 放纵,比草书收敛,写得规矩一些,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写得放纵一些,接近草书的叫“行草”行书的一般特点是:沉着痛快,书写速度快,生动活泼,姿态灵活,日常书写最为便利它不像楷书那样拘板,也不像草书那样潦华,近楷近草,非楷非草,不拘不放,笔画连绵,字字独立,古人曾说: “写行草要用楷书法,写楷书要用行草意”,正是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绝好写照由于行书有这样像楷 书而不呆,似草书而不浮的长处,写起来自然轻快,所以至今为人们所喜用五、草书 如前所述,汉代在文字和书体发展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不仅因为隶书当时已发展成为高峰,而 且因为后期出现草书、楷书和行书三体争雄的形势,而且一并流传至今草书有章草、今草( 小草 ) 、大草 ( 狂草 ) 之别章草始于汉代,相传是汉元帝刘奭( shl ) 时黄门令史游所创,他作章草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