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某乡新华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62页第第一一章章 概概 述述1 1. .1 1项项目目概概况况一、项目名称: 某某市某某路乡新华 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二、项目主管部门: 某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三、项目实施单位: 某某市某某路乡人民政府四、项目性质:新建 五、项目迁出区: 某某市某某路乡新华村六、项目迁入区: 某某市某某路乡新华村大光山(羊头山) 安置点 、大黑箐自然村本村、新华自然村本村七、搬迁原因:由于居住地处哀牢山系麓,山高、坡陡、箐深,地质结构疏松,加之受某某“11·02”特大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山体滑坡,房屋淹没、倒塌、损毁,已丧失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八、搬迁方式:整体搬迁 108户、461人,部分搬迁47户、191人,累计 155户、652人九、安置方式:集中安置 108户、461人,分散(本自然村)安置 47户、191人,累计 155户、652人十、项目 建设目标: 通过村委会内集中安置和 本自然村村 就近分散安置,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解决 因1102特大暴雨引发山体滑坡、 已丧失最基本生存条件的155户、652人的安居问题搬迁群众迁入新的安置点后,通过搞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以黑山羊为主的畜牧业和以核桃、花椒为主的经济林果等产业,可稳定解决温饱问题。
3-5年后人均产粮将达到 450千克以上,人均纯收入达 2000元以上, 为基本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打下基础 十一、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和实施 进度计划:根据某某市某某路乡新华 村安置点的实际情况,为彻底解决新华大光山 羊头山、大黑箐自然村本村及新华自然村本村安置点 155户、652人的脱贫致富问题,本项目计划实施安居工程、人畜饮水、通路工程、通电工程、农村能源建设、 科技文化室 及公厕建设等 七项内容项目建设期为 1年,即 2010年1月一一 2010年12月十二、投资概算项目概算总投资 736.24万元,其中:(一)直接工程费 689.34万元1、安居工程投资 483.4万元2、人畜饮水工程投资 30.1万元3、乡村通路工程投资 98.75万元4、通电工程投资 32.73万元5、农村能源建设(沼气池)投资38.75万元6、公厕3.6万元7、村级活动场所 (科技文化室) 2.04万元(二)项目建设其它费 26.9万元1、前期工作费 4万元2、建设单位管理费 10.5万元3、施工图 勘测设计费 5.5万元4、工程监理费 6.9万元(三)预备费 20万元十三、资金筹措方案项目概算投资 736.24万元,由于 某某市地方财政收入十分困难,特申请中央及省预算内专项资金补助287.8万元,州、市配套 50万元,群众自筹 (含投工投料折资)398.4万元(人均 自筹6110.4元)。
1 1. .2 2项项目目提提出出的的背背景景及及理理由由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和重视扶贫工作,一直把解决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来抓,2001年中央召开了扶贫工作会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明确提出对少数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迂扶贫,并要求“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具体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地进行,千万不能一哄而起”2004年5月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上,我国政府庄重承诺, “用10年时间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到 2020年贫困人口基本实现小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 》也提出 “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的要求,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对扶贫工作提出了全新的开发式扶贫的战略布署和要求 按照中央提出的扶贫工作的新思路,云南省人民政府也作出了 《关于实施易地开发扶贫的决定》,指出我省扶贫攻坚面临着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目前全省还有50多万人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严重缺水的干热河谷区,其生存条件极为恶劣,自然灾害频繁,资源匮发,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超过了土地负载能力,使这部分人口基本丧失了就地解决温饱的条件。
因此,实施易地开发,转移部分人口,缓解人地矛盾,恢复和改善生态平衡,是帮助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和全面实现奔小康的必由之路,是关系全面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和奔小康目标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关系到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人口资源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恢复生态平衡的一大举措,也是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一项重大决策2006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扶贫工作作出了十分重要的指示,把开展扶贫工作提到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的指示精神,下发了 《关于做好易地扶贫前期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要求有关地州和市 (市)以国家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积极行动起来,争取国家立项扶持,为彻底解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走出一条新的扶贫开发之路根据中央及省、州的部署, 某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已将某某路乡新华 村易地搬迁安置列入 某某市“十一五 ”易地扶贫搬迁规划1 1. .3 3实实施施方方案案编编制制的的依依据据1、中央、省、州、市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规划纲要 》2、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3、国务院颁布的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4、云南省人民政府文件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易地开发扶贫的决定 》(云政发[ 1999]67号)5、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编制国家西部易地扶贫 (2001—2010)规划的通知 》6、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编制易地扶贫搬迁“十一五 ”规划的通知 》 7、《云南省易地开发扶贫项目管理暂行办法))8、《某某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9、某某彝族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10、某某彝族自治州易地扶贫搬迁 “十一五 ’规划11、某某市易地扶贫搬迁 “十一五 ”规划12、项目迁出区域及项目迁入区域的实地勘查资料13、某某市发改委、 某某路乡人民政府提供的基础资料第第二二章章 项项目目建建设设背背景景2 2. .1 1某某某某市市概概况况一、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1、地理位置某某市地处滇中腹地,地处东经100。
35´一10148´,北纬 2430 ´一2515´之间,东距昆明146公里,西距大理 164公里,南经墨江思茅到西双版纳832公里,北距四川省攀枝花市 265公里,是某某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省会昆明通往滇西8州、市及南亚的交通要塞,素有“省垣门户、迤西咽喉”之称全市国土面积 44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76万亩其中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3.7%2、地形地貌某某市地处滇中高原西部,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东南向西北倾斜,西南群山纵横,东北丘陵起伏,有 “万山簇拥、众水横流、东北促狭、西南辽远”的特点市境山脉皆属哀牢山系麓支余脉,多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形复杂,以山地为主,高原特征比较明显,山深切割地貌,谷深坡陡,地表破碎,多数山地脉络难寻其地貌大致分为强烈切割高、中山峡谷区、中山区、中山丘陵地区境内最高 某某路乡小越坟山海拨 2916米,最低海拨礼舍江与彝家拉河、石洋江交汇处,海拨691米,最大相对高差 2225米市人民政府驻地鹿城镇海拨1773米3、气象条件某某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多交,海拔高差悬殊大,立体气候的特点较为明显,境内四季温差变化小,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以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随着海拔和相对高差的变化,境内立体气候与小区域气候特点明显,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之称年均日照 2340小时,日照率56%,年均气温 15.6℃,降水量 864毫米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行政区划2007年底,全市辖 15个乡镇 (4乡ll镇)、152个村(居)委会、 2851个村(居)民小组, 3297个自然村(其中3 O户以上 1063个);境内居住着汉、彝、回、苗等29个民族,常住人口 54.8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3.3万人;户籍总人口 50.5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16万人、农村人口 30.38万人、有少数民族人口11.68万人,彝族人口 9.96万人,彝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9.7%2、经济发展状况2007年,全市实现辖区生产总值10l.41亿元,同比增长 13.9 %,其中:一产增加值 11.17亿元,二产增加值 55.65亿元,三产增加值 34.6亿元,分别增长6.5%、13.7%和16.7%;实现财政总收入 l O.08亿元,增长41.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 5.83亿元,增长42.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2634元和3068。
元,分别增长 1 O.2%和9.6%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3068元,比上年增长 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2634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 9.6%2 2. .2 2项项目目区区概概况况一、基本概况列入项目建设区的 某某路乡位于云南滇中 某某市西南角,哀牢山腹地介于北纬24 o7´至25 o40´、东经100 o04´至101 o24´之间境内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 35公里,全乡国土面积380.544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哀牢山自然保护区50.4平方公里行政区东与中山、新村二镇隔江相望,西与景东县毗邻,南与双柏县接壤,北与南华县相连某某路乡境内山峰林立,河流纵横,溪涧交错,整个地域属于元江水系,有礼舍江由西向东从边境流过哀牢山高大的山体阻挡了西南北上暖湿气流,其东坡处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区,是云南东西气候的分界线,整体上属于亚热带山地温凉湿润气候,但由于山高谷深,地形复杂,立体垂直气候明显,气候类型多样从气象资料分析 某某路乡不仅具有气候多样、干旱少雨的特点,而且降雨量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匀,据有关资料记载乡内最高年降雨量1014毫米,最低年降雨量 591毫米,悬殊近一倍。
年内干湿季分明,降雨集中,冬春季节干旱少雨,11月至次年 4月的降雨量仅占全年雨量的 2 O%左右,有的月份降雨量还不到10毫米,干旱缺水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障碍5至10月降雨较为集中,降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80%,但有的年份单点性暴雨突出,不仅易造成洪涝灾害,而且还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二、社会经济状况全乡辖 某某路、达诺、清水河、安乐甸、保甸、闸上、岔河、朵苴、德波苴、新华、龙岗11个村民委员会, 233个村民小组, 587个自然村 2007年末,全乡总人口 19850人,是一个彝、汉杂居区,其中彝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 44.1%;全 乡耕地面积 19443亩,其中水田 3386亩,旱地 16057亩;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 3964万元,粮食产量 794.3万公斤,乡财政自收收入完成 173.5万元三、项目点情况某某市某某路乡新华 村由于地处高山峡谷地带,海拔高差悬殊大,立体气候的特点较为突出,从礼舍江边逐渐向上推移,干热、温暖、温冷、冷凉几种气候类型基本齐备据市气象区划提供的资料,新华村境内海拔1900一2160米,地区年平均气温 14.5一13℃,全年大于或等于 1 O℃以上的积温 4400一3700℃,最热月平均气温20一18℃,最冷月平均气温 8一7℃,全年降雨量750一850毫米。
拟列入 2009年易地搬迁项目区的新华 村安置点位于某某路乡境内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48公里由于所处位置山高、坡陡、箐深和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水源奇缺、水利设施较少、耕地灌溉条件极差等制约因素,主要以玉米、荞子、大麦种植为主,经济收入不高在计划搬迁人口 652人中, 绝对贫困人口 332人、低收入贫困人口 237人2007年,粮食总产量 351吨,平均亩产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