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王符融通儒法的廉政思想及其悖论.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321104905
  • 上传时间:2022-07-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5.43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王符“融通儒法”的廉政思想及其悖论    柴永昌摘 要:防治腐败、建立善政是王符思想的主要内容王符对东汉时期的政治腐败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有针对性地提出“循名责实”加强官吏选用监督、隆赏重刑厉行“以法治国”、“忠正为本”提升官吏行政道德素养等廉政建设思路,体现出鲜明的“融通儒法”的学术特色但是,王符认为国家治乱在于君主,把腐败防治的根本责任归结于自身有限的君主,这是其廉政思想的悖论所在Key:王符;廉政思想;悖论:B234.93 :A :1674-9170(2019)01-0084-07王符大约生于东汉和安时期,卒于桓灵之际,与王充、仲长统号称“后汉三贤”[1]135王符作为东汉重要思想家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其所著《潜夫论》一书被认为是“愤世嫉俗之著作”[2]191,且早有学者对王符社会批判思想进行过专门论述有学者认为“王符是以时代问题批判者的角色,彪炳于汉代思想史册的直面社会,敢说真话,他在思想史上树立了独到的‘潜夫议政传统”[3]71-72身处东汉中后期这一“衰世”的王符,依据民本思想对当时政治腐败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并提出较为系统的防治腐败、建立善政的理论设想一、“循名责实”:加强官员选用与监督王符认为君主治国的根本工作是知贤、用贤。

      《潜夫论·考功》①说:“凡南面之大务,莫急于知贤《思贤》还说:“国之乱待贤而治《本政》甚至说:“国家存亡之本,治乱之机,在于明选而已可以说,知贤、选贤、用贤是“善政”之本针对东汉政治在选人、用人、管人方面存在的系统性腐败,王符提出了以“循名责实”为基本原理的用人思路一)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要加强选人用人工作,君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王符认为,出现选人用人腐败的重要原因是“以族举德”(《论荣》),而它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本政》说:“贤愚在心,不在贵贱;信欺在性,不在亲疏可见,是否贤能不取决于身份贵贱;是否诚实可靠,也不取决于血缘亲疏《论荣》还说:“人之善恶,不必士族;性之贤鄙,不必世俗可见,人的善恶并不取决于出身家世;人的善恶也不取决于出生地[4]41因此,君主选人用人,不能依据身份的贵贱和关系的亲疏《论荣》还说“用士不患其非国士,而患其非忠”,强调用人不必在意他是不是本地人,而应考虑他是否忠诚王符因此而特别推崇周公、刘邦、刘彻等人的用人做法,认为君主选人、用人应以“才能”“德义”为标准,具有广阔的视野,而不应以贵贱、远近取人《明暗》篇甚至认为君主应该“敬纳卑贱以诱贤”,有意提拔身份“卑贱”之人,才能发挥“表小以厉大,赏鄙以招贤”的激励作用。

      总之,在思想上突破以血缘、亲疏为标准的用人套路,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观念,是君主防止臣下比周、出现用人腐败首先要留意的事情二)通过“实贡举”加强官员选拔王符认为“选举实则忠贤进,选虚伪则邪党贡”(《本政》)选举”事关重大,直接影响着政治生态的好坏实贡举,把好官员入口关,是防治腐败的重要手段王符认为“十室之邑,必有俊士”(《实贡》),但为何会出现“官无直吏,位无良臣”窘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贡举出了问题贡举出现问题,除了有“志道者少友,逐俗者多俦”、“举世多党而用私,竞比质而行趋华”(《实贡》)等难以克服的社会人情因素以外,主要原因是官员举荐人才过程中有意颠倒黑白、弄虚作假如《考绩》说:“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才,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方正,以谀谄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以空虚应有道,以嚚暗应明经,以残酷应宽博,以怯弱应武猛,以愚顽应治剧,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材力,贵者阻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可见,在推荐人才时,弄虚作假,颠倒黑白,非常严重,人才推荐工作最终被“富贵”者把持,被“金钱”左右王符认为,要做到“实贡”:首先,要避免“舍实听声”,对“虚张高誉,强蔽疵瑕,以相诳耀”(《实贡》)的行为要高度警惕。

      同时,应注意多方听取意见《交际》篇强调在“论人”时注意“毁誉必参于效验”,而“不随俗而雷同,不逐声而寄论”《潜叹》强调在选人过程中既要“参听民氓,断之聪明”,又要防止“信乱臣之说,独用污吏之言”《潜叹》还说“尧参乡党以得舜,文王参己以得吕尚”,强调在选人过程中要注意在“参人”与“参己”之间适当平衡,既不能被巧言迷惑,也不能刚愎自用其次,要本着实事求是原则考察人才《实贡》强调贡举应“据实而言,其有小疵,勿强衣饰,以壮虚声一能之士,各贡所长,出处默语,勿强相兼王符认为贡举人才,即使有小毛病也不必掩饰美化,应实事求是;同时认为,“物有所宜”,应“不责兼行”,求全责备最后,要掌握选人的基本要领《实贡》说:“夫明君之诏也若声,忠臣之和也当如响应,长短大小清浊疾徐,必相和也是故求马问马,求驴问驴,求鹰问鹰,求駹问駹由此教令,则赏罚必也君主一旦发出诏令,臣下就要立刻奉行;君主求马,臣下就要寻马;君主需要驴,臣下就要寻驴;……在此过程中严明赏罚,君主教令即可雷厉风行《实贡》紧接着说:“攻玉以石,治金以盐,濯锦以鱼,浣布以灰夫物固有以贱治贵,以丑治好者矣对官员据“诏”所贡之士应“任之于官”,通过官位这个“试金石”来试验人才。

      《实贡》说“选贤贡士,必考核其清素①”,“各以所宜,量材授任”在王符看来,实贡举其实并不困难,臣子本来就是执行君主命令的,君主需要什么人才,就发布相应的命令,然后把推荐的人“任之于官”进行试验,如果德能与职位相匹配就给予推荐者赏赐,如果不匹配就给予推荐者惩处这是贡举选人的基本要领,也是杜绝选人腐败的关键所在三)通过“考功”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要防止用人腐败,确保吏治清明,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君主就要强化“考功”考功”就是考察官员在其岗位上的“实绩和治功”[5]123《考绩》说:“大人不考功,则子孙惰而家破穷;官长不考功,则吏怠傲而奸宄兴;帝王不考功,则直贤抑而诈伪胜家长对子孙不考功,子孙就会懒惰败家;官长对官吏不考功,官吏势必也会懒政,乃至作奸犯科;帝王不考功,诈伪之人势必胜过贤人,出现“恶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考绩》说:“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功诚考则治乱暴而明,善恶信则直贤不得见障蔽,而佞巧不得竄其奸矣判别人贤能与否最快捷的办法就是“考功”如果认真考功,贤能的人就不会被埋没,花言巧语奸诈之人就无法逞其奸就是說,君主如果实行“考功”,就能让贤能之人施展才华,防止当途之人蒙蔽君主,达到“昭贤愚而劝能否”效果。

      可见,“考功”是防治腐败、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便捷、有效方法对君主而言“考功”的重点应是核心干部队伍《三式》篇强调对三公、诸侯、守相的考核与管理非常重要《三式》认为“三公在三载之后,宜明考绩黜刺”,如果三公达到“致治之效”,就给予封侯;如果他们“尸禄素餐”,就要受刑王符认为“诚如此,则三公竞思其职,而百寮急竭其忠矣”针对诸侯白吃饭等特权行为,《三式》强调诸侯作为“国之大臣”,应“心在王室”“以佐天子”,履行相应的为臣义务和责任;强调诸侯“未有得以无功而禄者”,认为诸侯如果效忠天子,有功民众,就要适当表彰;他们如果作恶多端,就要“削土夺国”以示惩戒《三式》说“牧守大臣者,诚盛衰之本原也,不可不选练也”,还说“今之守相,制地千里,威权势力,盛于列侯,材明德义,未必过古,而所治逾百里,此以所治多荒乱也是故守相不可不审也”《述赦》还强调要“严督牧守以擒奸猾”这均是强调对地方大员的“考功”的重要性在王符看来,如能对核心干部做到“赏重而信,罚痛而必”,就能收到“群臣畏劝,竞思其职”之效四)循名责实是官员监督的基本原理君主求贤,在下者竟敢“应之以鄙”(《思贤》),凶恶狡猾之徒可以随意侵凌百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官吏监督出了问题。

      王符认为官吏为政的理想状态是“有号者必称于典,名理者必效于实,则官无废职,位无非人”(《考绩》)而现实的情况则是,从中央到地方,从三公到群僚,均存在不严格履职的严重腐败问题对此,《考绩》说:“夫守相令长,效在治民;州牧刺史,在宪聪明;九卿分职,以佐三公;三公总统,典和阴阳;皆当考治以效实,为王休者也侍中、大夫、博士、议郎,以言语为职,谏诤为官,及选茂才、孝廉、贤良方正、惇朴、有道、明经、宽博、武猛、治剧,此皆名自命而号自定,群臣所当尽情竭虑称君诏也王符认为,官员官位不同,但均是帮君主“牧养万民”(《考绩》)的,各个官职皆有名号,皆有其岗位职责,君主要选拔的各类人才也有相应的名号称谓,一定的官名称号意味着相应的职责要求,在官位上的人应该按“名号”要求履职,《考绩》说:“群僚师尹,咸有典司,各居其职,以责其效;百郡千县,各因其前,以谋其后;辞言应对,各缘其文,以核其实,则奉职不解,而陈言者不得诬矣 因此,对君主而言,要做的就是根据岗位名号“以责其效”,根据官员所言检核其所行,这样官吏就不敢懈怠,就不敢说诬枉的话所以《考绩》强调“审名实而取赏罚”,则“能别贤愚而获多士,成教化而安民氓”可见,实贡举、考功的过程概括起来就是“循名责实”,这是对官员进行监督的基本原理,也是防止贪官污吏、奸邪小人邀功冒进的最好办法[6]186。

      二、“以法治国”:防治腐败的重要途径要做到循名责实,前提是有法可依,有规矩可循因此,君主要管好官员,防治腐败,必须建立相应的法制在《潜夫论》中,王符认为官吏“不奉法令”(《考绩》)、“违背法律”(《三式》)、“挠法以便佞”(《务本》)普遍存在,与理想的“善政”背道而驰总体来看,王符虽并不认为“以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最根本、最好方式,但他仍认为“法令者,君之所以用其国也”(《衰制》),“夫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述赦》)同时,王符还认为“选以法令为本,法令正则选举实,法令诈则选虚伪”(《本政》),“吏之所以无奸者,官有法”(《衰制》),“法令”的制定、实施在官员选拔、管理中的不可或缺君主治民要靠官吏,治官吏要靠法令,国家是治是乱,要看奉行法令的情况因此,“以法治国”是管好官员、防治腐败、治理国家的重要途径一)立法、用法的作用和目的就是劝善惩恶君主要用好法令,先要搞清楚法令的目的和作用,知道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述赦》说:“夫有罪而备辜,冤结而信理,此天之正也,而王之法也有罪就要受到刑罰的惩罚,含冤者就要为其伸张正义,还他公理法”的本质就是通过赏善罚恶来维护社会公正的。

      《断讼》认为“法”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但“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劝其德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述赦》也说“先王之制刑法也,非好伤人肌肤,断人寿命者也,乃以威奸惩恶除民害也”制刑罚的目的不是为了伤人,而是为了除奸、惩恶、为民除害因此,法令的作用是劝善惩恶,它是引领社会风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君主必须充分有效使用二)君主要牢牢掌握法令王符认为君主要让法令发挥其应有作用,必须“自握权秉”(《明忠》)《衰制》说:“夫法令者,人君之衔辔棰策也,而民者,君之舆马也若使人臣废君法禁而施己政令,则是夺君之辔策,而己独御之也法令作为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5]99君主如果把发号施令权拱手交给他人,若“愚君暗主讬坐于左,而奸臣逆道执辔于右”,势必导致政局危乱《衰制》还说:“夫法令者,君之所以用其国也君出令而不从,是与无君等主令不从则臣令行,国危矣法令是君主驾驭国家的法宝如果君主出令而“贵臣骄吏弗顺”,那么国家就很危险可见,君主牢握制令权,确保法令集中统一,确保法令权威,是施行“以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当然也是防治腐败的前提和基础三)隆赏、重刑确保法令落实要确保法令的权威,而不至于使其成为摆设,就要严明赏罚。

      《三式》说:“法令赏罚者,诚治乱之枢机也,不可不严行也赏、罚是落实法令的手段,法令要得到落实,就要严赏、罚《明忠》还说:“夫帝王者,其利重矣,其威大矣徒悬重利,足以劝善;徒设严威,可以惩奸乃张重利以诱民,操大威以驱之,则举世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