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与《西游记》之女儿国比较——探讨《镜花缘》背后的女性意识 古文学专业.doc
9页目录《镜花缘》与《西游记》之女儿国比较 1——探讨《镜花缘》背后的女性意识 1一、二者关于女儿国的创作背景不同 2二、女儿国在两本书中的创作侧重不同 4三、女儿国在两本书中的表达效果不同 6参考文献 8《镜花缘》与《西游记》之女儿国比较 ——探讨《镜花缘》背后的女性意识摘要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性意识自古有之,可以说自从文学的诞生那一刻起,女性意识就初露端倪新时期以后,各界学者对女性意识的研究更是报以极大的热情,学术界基本上是将女性意识划分段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自发时期的女性意识主要是指从先秦到清末时期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女性对爱情的向往、对自身命运的反抗和抗争以及对女性命运的同情本文主要是在自发阶段的女性意识的背景下,通过比较《镜花缘》与《西游记》中的女性意识在女儿国这个共同体上表现权重的不同为佐证,探讨明清时期女性意识的发展原因,探究在《镜花缘》背后的女性意识以及女性意识在当时封建制度下的压迫下发展的扭曲性和局限性关键词 女性意识;镜花缘;西游记;女儿国The Compare of Women’s Kingdom Between "Jinghuayuan" and "Journey to the West"——Discussion on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Behind "Jinghuayuan"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women's consciousness has existed since ancient times. It can be said that since the birth of literature, female consciousness has been on the horizon. After the new period, scholar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o the study of women's consciousness is a great enthusiasm,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s basically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self-consciousness.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the spontaneous period mainly refers to the women's longing for love, the resistance and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ir fate, and the sympathy to the fate of women. This paper is in the spontaneous stage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erformance weight in this community daughter of the countr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Jinghuayuan" and "Journey to the west"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different evidence,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Jinghuayuan" behind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distortion and limitation of the feudal system under the oppression of development.Keywords female consciousness;Jinghuayuan;Journey to the West;The Women’s Kingdom学术界普遍认为女性意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关于广义的女性意识,主要是指“有关于女性的观念,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种女性意识不免有些泛泛其词,让人有些琢磨不透,而狭义的女性意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按性别分类,指女性自身作为人,对女性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感悟,以及对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性别定义的反抗和颠覆;另一种则超越了女性这个性别,并不仅仅从属于女性,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男性能从女性利益角度出发,关注女性生存境遇,表达女性生命体验,那么这个男性同样也具备女性意识。
其实笔者认为关于狭义的女性意识主要是主体性别的区分,他们在把女性命运作为关注点上是一致的中国文学的女性意识经历了自发期和自觉期两个阶段,自发期的女性意识主要是指从先秦到清末,作家在创作中表达出的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对女性命运的同情或是赞美,这种女性意识是自发的,是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指导,更多的是在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中无意的发现和表达而自觉期的女性意识主要是指五四运动以来,随着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与女性意识的相关作品的传入以及人的发现,逐渐使得中国的女性意识觉醒本文主要探析的是自发时期的女性意识,通过明清时期比较富有女性意识的作品《镜花缘》中的女儿国和缺乏女性意识的作品《西游记》中的女儿国,找寻明清时期女性意识的发展原因,同时分析在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压制下女性意识发展的扭曲性和局限性《镜花缘》与《西游记》都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女儿国作为这两部小说唯一有交集的部分,无疑称得上两部小说中的出彩之处,值得细细赏阅《镜花缘》与《西游记》虽然都是男性作家所写,但是二者在关于女儿国的创作中,对女儿国的描绘却大有不同,不同之处约有三处:一、二者关于女儿国的创作背景不同首先,关于女儿国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山海经》,然而《镜花缘》与《西游记》明显对《山海经》中的女儿国承继有所不同。
女儿国,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充满神奇且充满想象的世界,《山海经》对女儿国只是一笔带过,《山海经<海外西经>》中写道:“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门中注: 《山海经》,方韬译注.—北京,2011.5(2015.5重印)说的是女子国在巫咸国的北边,有两个女子居住在这,四周都被水环绕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她们住在一道门里面 《山海经》,方韬译注.—北京,2011.5(2015.5重印)在《大荒西经》中同样有这样一句话:“有女子之国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女子国或者说女儿国确实是由来已久,尽管不知道历史上是否真的出现过这个国家,但这丝毫不妨碍人们对它的想象,或者可以说正是由《山海经》中关于女儿国的寥寥几笔的记载,才给后人创二者关于女儿国的描写上却完全不一样《镜花缘》中,唐敖一行人到了女儿国,多九公邀请唐敖到女儿国游玩,唐敖因听说过唐三藏西天取经路过女儿国,几乎被国王留住,所以不敢上岸,作者李汝珍这时候就直接借着多九公的口来说明此处的女儿国与《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并不一样,“这女儿国非那女儿国可比”,这里的女儿国另有不同,因为在此处的女儿国中,“历来本有男子”,与天朝一样,而这里与天朝不同的是,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注: 镜花缘/(清)李汝珍著;班谷点校.—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12。
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 同上这种“男治内事”、“女治外事”的模式也是有男有女,男女配合,不过是将女子与男子的角色或者确切的说是将男女的社会地位颠倒了过来,而在《西游记》中,却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女儿国被称为西梁女国,“那里人都是长裙短袄,粉面油头,不分老少,尽是妇女” 西游记/(明)吴承恩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西梁女国境内全是妇女,是没有男人的,看到唐僧师徒四人只是边笑边鼓掌,冲着唐僧师徒四人欢笑道“人种来了!人种来了!” 好似没有见过男子,看到国中出现男子甚是惊异,须臾间人就塞满了街道,充斥着各种调笑声这与《镜花缘》中的女儿国大不相同,也更充满想象,也更加充满神话色彩因为西梁女国有女无男,她们以水来繁殖,国中有条“子母河”,这里的人待到二十岁以上,才可以去喝那河里的水,喝完水之后便会觉得腹痛有胎到了三天后,便去照胎水边照去,若是照得腹内有了双影,那便意味着该女子会降生孩子,异于常人的繁衍方式与那条神秘的子母河似乎更符合《山海经》 中“水周之”的描写场景从这里可以看出,《镜花缘》与《西游记》中的女儿国虽都是由《山海经》而来,但是对《山海经》的承继是不同的其次,《西游记》创作于明朝中后期,此时皇权高度集中,统治集团日趋腐朽,宦官专权加剧党争。
政治上的混乱伴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使得统治阶级的逐渐放松了对思想领域的控制思想领域逐渐活跃的重要契机是陆王心学的兴起,《西游记》基本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编纂而成, 虽然王阳明心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本心”,但是人们在探寻内心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对七情六欲的追求所以许多思想家文学家纷纷扬起求世俗爱好个人情欲的旗帜如李贽“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汤显祖的“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以及袁宏道的反对“内欺己心,外拂人情”等等,在社会上兴起了高扬个性和肯定人欲的思潮,这一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冲击僵化的思维,打破禁锢思想的樊笼,但过度的“标新立异”、荒唐怪诞的行为有损于社会的正常秩序,以至于出现一些败坏道德的非理性文学作品,污染了文学的理性道德环境,但当时整个封建势力还比较顽强,这种思潮比较脆弱和凌乱,所以很快的衰落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吴承恩仕途不顺,不难理解他会在《西游记》中寻找本心,女儿国在西游路上,是九九八十一难的其中之一,是必须要克服的,是“灭人欲”表现与象征之一这无疑代表了大多数文人的看法,尤其是接受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教育思想影响下生长的文人,即使西梁女王大胆求爱,反映了追求爱情,追求个性解放的理念,但是女子会妨碍男人建功立业的想法更深入人心,产生了一些符合时代的进步思想,但无法摆脱封建礼教与宗法文化的禁锢,从中可以看出封建伦理道德对女性的歧视与压抑。
而到《镜花缘》创作之时,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引起了一批学者如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学术思想发生了深刻地变革他们大都反对宋明理学,抨击摒弃宋明理学空谈心性,不务实学的学风,主张经世致用, 尤其是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更是对封建君主制度做出了无比激烈的批判至清中叶时,清初的启蒙思潮虽有所受到扼制,但随着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在文化学术领域,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又重新振奋汉学家戴震的“由词以通道”的治学方法,使他进入了对理学问题的研究和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他在《孟子字义疏证》说“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认为“人伦日用,圣人以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权之而分理不爽,是谓理”注: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袁行霈主编.—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013.12重印)也就是说理解天下所有人的情感,满足天下人的愿望,对“人伦日用”进行权衡没有差错的就是理以此来批判宋儒的“以理杀人”,说上位者用理来责令下位者,给下位者定罪,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人死于法,还有值得可怜的地方;死于理,有谁去可怜那些人呢?这更是对封建伦理制度的讽刺与批判汪中也发表了与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相悖的观点,在《述而·女子许嫁而婿死从死及守节议》中,他反对妇女在丈夫死后殉节的“妇道”,认为这本来就是不理解理却说这种妇道是守礼的表现,并因此损害了妇人的生命,真是悲哀。
《镜花缘》无疑受到了这些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女儿国中作者颠倒了男女的社会角色,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