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村煤矿毕业设计_说明书.doc
117页. . . 目录第一章矿区概况与井田地质特征11.1 矿区概述11.1.1 交通位置11.1.2 地形、地貌11.1.3 气象、气候21.1.4 地震21.1.5 河流与水体31.1.6 矿区经济概况41.2 井田地质特征41.2.1井田地质概况41.2.2 含煤地层51.2.3 井田地质构造61.2.4 水文地质71.2.5 其他有益矿产81.3 煤层特征81.3.1 煤层81.3.2 煤层顶底板91.3.3 煤质111.3.4 瓦斯121.3.5 煤尘与煤的自燃倾向13第二章井田境界与储量142.1 井田境界142.2 矿井工业储量142.2.1储量计算基础142.2.2工业储量计算152.3 矿井可采储量152.3.1 安全煤柱留设原则152.3.2 矿井永久保护煤柱损失量162.3.3 矿井可采储量17第三章矿井生产能力、服务年限与工作制度183.1 矿井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183.1.1 确定依据183.1.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83.1.3 矿井服务年限183.1.4 井型校核193.2 矿井工作制度19第四章井田开拓204.1 井田开拓概述204.1.1 地质地形概述204.2 确定井田开拓方式214.2.1 确定井筒形式、位置、数目214.2.2 工业场地的位置234.2.3 采区盘曲区划分234.2.4 主要开拓巷道234.2.5 方案比较244.3 井筒304.3.1 主立井304.3.2 副立井314.3.3 回风风井324.4井底车场与硐室334.4.1井底车场344.4.2 井底车场各硐室布置374.4.3 井底车场示意图394.5 主要开拓巷道394.6开拓系统的综述41第五章采区巷道布置与采煤方法435.1采区地质特征435.1.1 采区位置435.1.2 采区煤层特征435.1.3 开采煤层的瓦斯与煤尘情况435.1.4 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445.2采煤方法与回采工艺455.2.1 采煤方法的选择455.2.2回采工艺455.2.3确定工作面长度485.2.4 采煤设备选型485.2.5 支护方式525.2.6工作面长度合理性的检验535.2.7 各工艺过程的安全注意事项545.2.8 循环作业方式与各图表605.3 开采巷道和生产系统625.3.1 概述625.3.2 采区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625.3.3 采区巷道布置635.3.4 采区区段划分645.4 采区车场设计与硐室655.4.1 采区变电所655.4.2 采区车场655.4.3 采区煤仓665.5 采区采掘计划675.5.1 采区巷道的断面和支护形式675.5.2 采区巷道的掘进方法和作业方式685.5.3 采区工作面配备与三量管理685.5.4 工作面推进速度、生产能力、盘区回采率69第六章矿井运输与提升706.1 概况706.2 采区运输设备的选择706.3 主要巷道运输设备的选择716.3.1 煤炭运输方式716.3.2 辅助运输方式746.4 主井提升设备选型计算756.4.1 主井提升原始数据756.4.2 提升容器的确定766.4.3 钢丝绳的选择766.4.5 提升电动机的选择786.4.6 提升机相对井筒的位置796.4.7 提升系统的总变位质量796.4.8 对防滑性能的分析836.4.9 提升机提升能力的验算836.4.10 防滑能力验算836.5 副井提升设备的选择846.5.1 罐笼的选择846.5.2 钢丝绳的选择84第七章矿井通风与安全867.1矿井通风方式与通风系统867.1.1 概况867.1.2 选择通风系统的原则867.1.3 矿井通风方式与通风系统867.1.4 通风系统概述877.2采区与全矿所需风量877.2.1 配风的原则和方法887.2.2 配风的依据887.2.3 采区与全矿所需风量计算887.3矿井通风阻力计算917.3.1 计算方法917.3.2等积孔的计算937.4扇风机选型947.4.1 选择风机的基本原则947.4.2 通风机选型设计的基本要求947.4.3 通风机的选型计算947.5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977.5.1 瓦斯977.5.2 粉尘987.5.3 火灾预防987.5.4 水灾预防997.5.5防突管理997.5.6 顶板管理99第八章矿井排水1018.1 概述1018.1.1 概况1018.1.2 排水系统概述1018.2 排水设备选型1018.2.1 初选水泵1018.2.2 管路的确定1038.2.3 管道特性曲线与工况的确定1048.2.4 检验计算1068.3 水仓与水泵房1078.3.1 水仓1078.3.2 水泵房1078.4 技术经济指标108第九章技术经济指标110辞112参考文献113 / 第一章 矿区概况与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述1.1.1 交通位置贾村煤矿位于省武安市北部,以高村为中心,南距武安市约5km。
公路横跨矿区南端,-都党公路纵贯矿区东缘煤矿运煤专用线在上泉车站与褡午环形铁路接轨,交通十分便利(见图1-1)图1.1 位置地形图1.1.2 地形、地貌矿区位于太行麓山前丘陵地带,武安盆地的西部,属山间平原地貌,地形微向东倾斜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标高达355.77m,南部地势低缓,最低标高为246.86m,最大高差108.91m矿区围全为新生界近代和下更新统松散沉积物所覆盖除现代河谷和黄土分布的低平地带外,余者均为下更新统的冰碛泥砾和冰水沉积的灰绿、灰白夹褐红色粘土在卵石表面可见到擦痕和压坑,卵石大小不一,大者直径可达0.8m,由红色粘土与砂充填1.1.3 气象、气候本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旱、夏热、秋雨、冬寒,根据武安市气象站资料统计,年降雨量介于1472mm(1963年)~135mm(1966年),平均降雨量600mm,最大月降雨量1026mm(1963年8月),,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蒸发量2000mm左右平均气温12.6℃,最高温度41.3℃(1968年6月11日),最低温度-19.9℃(1967年1月15日)降雪与冻结日期自11月中旬至次年3月初,约90余天,最大冻结厚度41cm。
平均风速2.7m/s左右,最大风速22.7m/s,风向北东,北北东居多矿区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半干旱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燥,风沙盛行,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寒暖适中据武安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2.6℃,月平均气温最低为-3.4℃(1月份),最高为26.4℃(7月份),极端最低气温为-19.9℃(1967年1月5日);极端最高气温为42.5℃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97,年日照百分率平均为52%,平均无霜期192天,霜冻期一般为每年11月中旬左右至次年3月份,约120余天积雪最大厚度14.00~16.00cm,冻土最大深度42.00cm风向多为南风和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7m/s,极端最大风速29m/s本区降水主要受太平洋东南季风气候影响,因距海洋较远,故而偏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0mm,历年最大降水量为1472.7mm(1963年),最小降水量为135.0mm(1966年),月最大降雨量1026.3mm(1963年8月),最大日降雨量286.3mm(1963年8月4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汛期一般在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76%年最大蒸发量2792.9mm(1960年),最小1257.1(1964年),年平均1977.2mm,月最大蒸发量495mm(1972年6月)。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水灾、雹灾、风灾、虫灾、地震、霜冻等1.1.4 地震本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构造带,因而地震极为频繁,且震级较高邯邢矿区属国家地震重点监测区,按照《中国地震裂度区划图(1990)》划分,本区地震裂度为7度区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划分,本区所属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为0.10~0.15g据省历史地震资料,历史上有记载并影响到本区的地震有:1、1314年10月5日在涉县、武安(北纬36°5′,东经113°8′)发生6级地震,地震烈度8°,坏官民庐舍,涉县死326人,武安死14人2、1708年10月26日在永年(北纬36°7′,东经114°7′)发生5.5级地震,地震烈度7°,震倒城垛数十处,坏民舍无数,人多露宿沙河县同年地震3、1805年在(北纬37°1′,东经114°5′)发生5级地震,地震烈度6°,屋有坏者,沙河县亦震4、1830年6月12日在磁县(北纬36°4′,东经114°2′)发生7.5级地震,地震烈度10°,山崩地裂,涌出黄黑沙土,井水浸溢,漳、洼两河涸,房屋倒塌十之八九,达20余万间,压死5485人受波与的武安县房屋倒塌无数,城垣坍塌,半成废墟。
地震波与、武安、广平、肥乡、永年、馆等县5、1966年3月8日5时29分,在省地区隆尧县东的马兰、白家寨一带,发生6.8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强极震区面积300平方公里继这次地震之后,3月22日在宁晋县东汪镇分别发生了6.7级和7.2级地震各一次,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震中烈度为10度,极震区面积约137平方公里,东汪镇一带房屋几乎全部塌平,地裂冒水,村外宽大裂缝纵横交错,裂缝宽0.7m以上,绵延数十米至数公里不等沙河县以褡裢、显德旺等地较重,倒房394间,严重破坏324间,山区有6处大滑坡,3月26日在老震区以北的束鹿南发生了6.2级地震,3月29日在老震区以东的巨鹿北发生了6级地震从3月8日至29日在21天的时间里,地区连续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此次地震一直延续到5月15日,4.9级以上地震达10次之多这一地震群统称为地震6、1972年10月12日7时在沙河县西庄公社樊下一带(北纬36°57.5′,东经114°18.5′)发生5.2级地震,地震烈度6°,先听到爆破声大的巨响,随即感到地面上拱,激烈跳动,房屋个别倒塌,余震持续到10月18日1.1.5 河流与水体1.河流区地表水系不甚发育,无常年性河流,季节性河流主要有海河水系的北洺河、马会河(马河)。
北洺河:发源于西部山区京娘湖一带,流经本区南端,河床宽约200余米,最高洪水水位标高270.59~256.26m,汇水面积390km2,旱季干涸无水,汛期流量10~20m3/s,1963年洪峰流量2180m3/s,雨季河水暴涨水位急剧变化,旱季无水近年有铁矿、煤矿、选矿厂排水流入河,故常年有少量浑浊流水目前淤泥较多,河床很浅正常情况下对煤层开采不会产生影响马会河:在本区中部经过,自西向东流经本区汇入北洺河发源于沙河县峡沟、温家园一带,上游支流较多,汇水面积较大河床宽约20-80m,河床平缓开阔,雨季洪水急剧而下,旱季无水近年因上游有铁矿、煤矿排水流入河,故常年有浑浊流水,但水量不大2000年7月雨季因急降雨河水暴涨,最高洪水位标高达+178.34m(地点:东马项村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