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寄生虫病学之动物蠕虫病学-线虫.ppt
50页第三章 线虫病,绪 论 线形动物门、线形虫纲的动物,种类多,分布广,常混合感染 一 形态构造与生理 (一)形态构造 1 外部形态p\2-3-1.jpg 长园柱形,两端尖细,一般为乳白色,吸血者为红色,大小差异大,1mm—1m以上 (1)雄虫较小,尾端常弯曲,有交合伞;头端有口孔,肛门为横带状,肛门与雄性生殖孔合并为泄殖腔2)雌虫头端有口孔,具阴门、肛门,阴门位于腹面正中线 雌、雄虫均有一个排泄孔,位于虫体食道后段附近2 体壁构造p\2-3-2.jpg 角皮层→皮下层→肌肉层 (1)角皮层 由角皮形成的附属物:唇、颈乳突、颈翼膜、侧翼膜、尾翼膜、尾乳突等2)皮下层 背、腹索:神经干通过 在四处增厚,形成四条纵索 侧索:排泄管通过,(3)肌层 环行肌 肌层 纵行肌 3 体腔 假体腔,内充满体腔液,,,4 内部器官 无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 (1)消化系统p\2-3-3.jpg 口孔→口腔→食道→中肠→直肠→肛门,①口腔:漏头形或球形, 无角质层 内有口刺、齿,其内壁 有角质层→口囊 肌肉质 ②食道 前部肌肉质,后部腺体部 一列细胞包裹而成 有的食道与肠管之间有一个小胃。
2)排泄系统p\2-3-3.jpg 寄生性线虫,两根排泄管在虫体前部合并为一根,开口于排泄孔3)神经系统p\2-3-3.jpg 颈部有一个神经环,相当于中枢,向前、后发出神经干及神经纤维,其末端为一些感觉器官:头乳突、颈乳突、尾乳突、头感器、尾觉器等 (4)生殖系统 p\2-3-3.jpg p\2-3-4.jpg p\2-3-5.jpg 雌雄异体,形态相似,但雄虫较小生殖器官均为管状 ①雄虫 生殖器官为单管型 睾丸→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泄殖腔,交合刺:1-2根,几丁质,黄色;撑开阴门 辅助交配器 导刺带(引器):位于泄殖腔背面,引 导交 合刺伸缩方向 副导刺带(副引器):位于泄殖腔腹面,功能同上 交合伞:膜质构造,上有肌质肋交配时,包裹雌虫,,,背肋一个 背肋部 外背肋一对 前侧肋一对 侧肋部 中侧肋一对 后侧肋一对 前腹肋一对 腹肋部 后腹肋一对,②雌虫 双管型 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子宫→阴道→雌性生殖孔(阴门) 两个子宫合并为阴道 两个子宫末端呈肌质增厚,形成排卵器,,,,,,(二)生理 具有完整的消化系统,幼虫(或成虫)可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
二 发育 (一)线虫的发育阶段,1 虫卵 椭圆形,卵壳大多由二层组成由内向外,卵黄膜→真膜→蛋白膜(仅蛔虫类有);卵内含有一个单细胞、桑椹期胚胎或幼虫 卵生 虫卵处于单细胞或桑椹期 p\2-3-6.jpg 卵胎生 虫卵内含幼虫 胎生 直接产生幼虫,,2 幼虫 分五个期,要脱四次皮 子宫或外界 脱皮 脱皮 脱皮 脱皮 虫卵-----→L1-----→L2----→L3----→L4----→L5→成虫,感染性虫卵:含有感染性幼虫的虫卵 感染性幼虫:二期或三期具有感染能力的幼虫 3 成虫 (二)线虫的发育类型 1 直接发育 不需要中间宿主 大多是L1-3(外环境中)→L4-5及成虫(动物体内)三 线虫的分类 与动物及人有关的线虫:,蛔目:有三片唇,食道简单;直接发育 杆形目:有交合伞,二根交合刺 旋尾目:食道分为肌质、腺体部,雄虫 尾觉器亚纲 尾部弯曲,有尾翼, 二根交合刺大小形状不相同;间 接发育 圆线目:雄虫有膜质和肋支撑的交合伞 线虫纲 驼形目: 丝虫目: 无尾觉器亚纲 毛首目:食道长,由1-2列细胞围绕细食道 管组成,仅有一根交合刺或无。
人蛔虫 牛新蛔虫 鸡蛔虫 猪蛔虫 犬弓首蛔虫 雁蛔虫 蛔科 马副蛔虫 弓首科 猫弓首蛔虫 禽蛔科 珠鸡蛔虫 西氏蛔虫 狮弓蛔虫 鸽蛔虫 熊蛔虫 小熊猫弓蛔虫,,,,各种蛔虫大多具有较严格的宿主特异性第一节 蛔虫病,一 猪蛔虫病 1 病原形态 p\2-3-7.jpg p\2-3-8.jpg (1)虫体 大型线虫,淡黄色,两端细,中间粗,头端有三片唇雄虫 15-25cm,尾尖并弯曲,有一对等长的交 合刺 雌虫 20-40cm,尾直,阴门位于虫体前、中1/3交界处,肛门接近于后部 (2)虫卵 短椭圆形,黄褐色,卵壳厚,蛋白膜有突起,卵内属单细胞期2 生活史 直接发育,但有复杂的移行过程 卵→L1卵→L2卵(感染性卵)→成虫(小肠) 移行过程为:L2卵→口→小肠→L2→,血管→肝脏(L3)→后腔静脉→心→肺(L4)→咽→小肠(L5及成虫) 肠壁 淋巴管→肠系膜淋巴结→腹腔(L3) 2—2.5月 感染性虫卵----------→成虫,,,,,,3 流行病学 (1)分布 (2)感染来源与途径 (3)虫体产卵量 一条雌虫一天可产10-20个卵,高产期可达100-200万个卵。
4)虫卵生物学特性 卵黄膜:可抗化学物质 卵壳 真膜:可抗干燥 蛋白膜:可抗紫外线 ①化学物质15%H2SO4 15%HNO3不能杀死虫卵;在2%福尔马林中能发育形成幼虫 ②温度 耐低温-15℃——25℃下能生存,在10℃以上则开始发育;但对高温、干燥抵抗力稍差,40℃以上可杀死③氧气 在无氧环境中,仍能生存16个月在污水中能生存;在土壤中可存活2—5年 4 致病作用 (1)幼虫 组织器官的损伤和炎症,机械损害 (2)成虫 夺取营养 毒素作用 5 症状 6 病理剖检变化 p\2-3-9.jpg p\2-3-10.jpg 乳斑肝 7 诊断 8 治疗 (1)左旋咪唑 (2)丙硫咪唑 (3)丙氧咪唑 (4)芬苯咪唑 (5)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 (6)越霉素,,9 预防 (1)成熟前驱虫法进行净化 (2)饲料、饮水及环境卫生 (3)粪便处理 (4)加强检疫,防止病原引入,二 犊弓首蛔虫病(犊新蛔虫病) 由犊弓首蛔虫寄生于5月龄以内的犊牛体内所引起 1 病原形态 p\2-3-11.jpg p\2-3-12.jpg (1)成虫 大型线虫,雄虫11-16cm,雌虫14-30cm,内部结构同猪蛔虫相似,但食道与中肠之间有一个小胃。
(2)虫卵 近球形,淡黄色,表面呈蜂窝状2 生活史 直接发育只能经胎盘或母乳感染,成虫只寄生于犊牛小肠内 卵(单细胞)→L1卵→L2卵→感染母牛→肠道内L2逸出,钻入肠壁→移行到肝、肺并脱一次皮→L3静伏不动→怀孕八个半月后,L3活动起来,移行到胎盘并进入羊水内,第三次脱皮→L4,被胎儿食入到小肠内→犊产出后,L4再脱一次皮→L5→成虫3 流行病学 世界性分布;胎盘或乳汁感染;五月龄以内犊牛发生4 致病作用 5 临床症状 p\2-3-13.jpg 精神沉郁,吮乳无力或不食,虚弱,腹泻,粪呈灰白色糊状,有腥臭味,腹痛6 诊断 (1)粪便检查 (2)驱虫性诊断(犊产出2-3周后才有虫卵排出) 7 治疗 8 预防 (1)驱虫 出生后15天左右驱一次;一个月后再驱一次 (2)饲料、饮水清洁卫生 (3)粪便处理 (4)母牛、犊牛分开,以防犊牛感染母牛,三 犬、猫蛔虫病 由弓首科的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及狮弓蛔虫寄生于犬、猫的小肠内引起1 病原形态特征 p\2-3-14.jpg (1)犬弓首蛔虫 虫体头端有狭长的颈翼膜,并在食道与中肠之交界处有一个小胃;虫卵亚球形,表面有许多点状凹陷。
见于犬 (2)猫弓首蛔虫 颈翼膜前窄后宽,使虫体前端呈箭头状,食道与中肠之间有一个小胃;虫卵表面有点凹陷 (3)狮弓蛔虫 颈翼膜发达,但食道与中肠之间无小胃虫卵圆形,卵壳光滑2 生活史 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的幼虫在体内要移行幼犬可经胎盘或吹吸初乳感染;猫弓首蛔虫亦可经初乳感染狮弓蛔虫卵被宿主吞食后,逸出的幼虫钻入肠壁内发育,其后返回肠腔,经3-4周发育为成虫3 流行病学 4 致病作用与临床症状 5 诊断 6 治疗 7 预防,四 鸡蛔虫病 由鸡蛔虫寄生于鸡小肠内引起1 病原形态p\2-3-15.jpg 大型线虫,雄虫26- 27mm,雌虫65-110mm雄虫尾端尾翼膜,并有有一个肛前吸盘虫卵椭圆形,灰白色,表面光滑 2 生活史 幼虫在肠粘膜内发育,不进入体内其它组织器官中移行 3 流行病学 4 致病作用与临床症状p\1-1-5.jpg 5 诊断 6 治疗 (1)左咪唑 (2)丙硫咪唑 (3)丙氧咪唑 7 预防 五 野生动物蛔虫病 p\2-3-16.jpg p\2-3-17.jpg p\2-3-18.jpg p\2-3-19.jpg,第二节 肺线虫病 由网尾科、原圆科、后圆科及比翼科线虫寄生于动物的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及肺泡内引起。
一 网尾线虫病 网尾科网尾属的线虫寄生于牛、羊、马等草食动物支气管、细支气管内 1 病原形态特征p\2-3-20.jpg 大型线虫,白色丝状雄虫交合伞发达,但分叶不明显前、后腹肋起于共同主干,中、后侧肋合并为一根,前侧肋、外背肋为独立的支干;背肋粗大,在基部稍下方就分为二根,每根末端形成2-3个突起交合刺粗短,呈海绵样构造,色深暗褐色雌虫阴门位于中部,卵壳薄,内含幼虫 常见病原:胎生网尾线虫(牛)、丝状网尾线虫与鹿网尾线虫(羊)、安氏网尾线虫(马)2 生活史 直接发育 含幼虫的卵→咽→小肠内孵出幼虫,随粪排出L1----环境中----→L3→宿主肠系膜淋巴结,脱一次皮变为L4→前腔静脉→心→肺,脱一次皮L5→成虫 3 流行病学 L3耐低温,但对干燥、高温抵抗力弱,并有春季高潮成年牛、羊感染高,但主要危害犊牛、羔羊等 4 致病作用与临床症状 5 病理剖解变化 支气管、细支气管炎,内有大量粘液及虫体 6 诊断 丝状网尾线虫的幼虫头端园钝,并有扣状结节;而胎生网尾线虫及鹿网尾线虫则无 7 治疗 8 预防,二 原圆线虫病 由原圆科线虫寄生于羊的细支气管、肺泡内引起1 病原形态特征 p\2-3-21.jpg 虫体小,肉眼刚能看到。
雄虫交合伞不发达,背肋一般只有一根;交合刺为膜质羽状;导刺带构造复杂(由头、体、脚构成) 常见病原:毛样缪勒线虫,柯氏原圆线虫 2 生活史 间接发育中间宿主为陆生螺(或蜗牛) 3 流行病学 4 致病作用与临床症状 5 诊断 幼虫呈波浪状或卷曲,尾端有一个背刺 6 治疗 7 预防,三 后圆线虫病 由后圆科后圆属线虫寄生于猪的气管、支气管、细气管内引起1 病原形态特征 p\2-3-22.jpg p\2-3-23.jpg 虫体白色、丝状雄虫交合伞明显,侧叶大,背叶小前、后侧肋小,外背肋细小交合刺细长,线状,末端有单或双钩雌虫阴门近于肛门,有阴门盖 虫卵灰色,短椭圆形,表面有许多小突起,卵内为一幼虫 2 生活史 p\2-3-24.jpg 间接发育中间宿主为蚯蚓3 流行病学 (1) 分布 (2) 感染季节、方式及年龄 (3) 虫卵及L1存活时间长 卵在粪中可存活6—8个月,L1在水中可存活半年,在土壤中可存活4个月4) 中间宿主种类多,感染率高 有20多种蚯蚓可充当中间宿主某些地区蚯蚓感染率达71.9%,一条蚯蚓体内有208—4000条幼虫 (5) L3在蚯蚓体内存活时间长 4 致病作用与临床症状 5 病理剖解变化 p\2-3-25.jpg 6 诊断 循序沉淀法、饱和硫酸镁漂浮法。
7 治疗 8 预防,四 比翼线虫病 由比翼科比翼属线虫寄生于禽的所气内引起亦称交合线虫病常见病原:斯氏比翼线虫、气管比翼线虫1 病原形态特征 p\2-3-26.jpg 虫体鲜红色,雄虫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