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doc
7页座疮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摘要】座疮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研究表明,痙疮丙酸杆菌与痊 疮的发生有重耍的关系,在多个致病因素中起核心作用然而座疮丙酸杆 菌在廉疮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瘁疮丙酸杆 菌基因功能的破解、座疮丙酸杆菌生物膜致病耐约机制的不断完善、痙疮 丙酸杆菌表面唾液酸酶为靶位的疫苗研发等,为了解座疮丙酸杆菌的致病 机制和治疗提供线索关键词】療疮、座疮丙酸杆菌、治疗、疫苗座疮是皮肤科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疾病,占皮肤病的15%0流行病学显 示,80%-90%青少年患过座疮[1]多年来对座疮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目前认为痙疮的发病是由多种因素作用所致,包括遗传易感性、 过度免疫、内分泌因素,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开口处如化过 度,療疮丙酸杆菌增殖过度以及炎症反应有关研究表明,療疮丙酸杆菌 与座疮的发生有重要关系,在多个致病因素中起核心作用然而由于痙疮 发病机制及英复杂,治疗也显得很棘手,有待于继续深入的研究1. 痙疮丙酸杆菌的特性座疮丙酸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主要寄生在人类皮肤毛囊皮脂腺 滤泡,为机会性致病菌,它能适应多种复杂环境,并使其细胞壁免受中性 粒细胞巨噬细胞的降解,还能抑制T细胞的激活。
其特殊的生理生化特性 决定莫复杂的致病机制,并进而导致座疮、手术感染等各种临床病症座疮内酸杆菌生物膜研究:人类很多感染与微生物的生物膜有关,细 菌生物膜是指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物体表面形成的由细菌细胞及莫 分泌的含水聚合性基质等所组成的膜样多细胞复合体它是细菌为适应自 然环境而形成的特殊存在形式,具有生物膜的细胞对抗生素具有高耐药 性座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是瘁疮发生的刺激因素,这与形成生物膜的座疮 丙酸杆菌的高耐菊性和增加的独特毒力因子产物有关形成生物膜的座疮 丙酸杆菌比浮游的座疮丙酸杆菌更易对常用抗生素耐药,同时形成生物膜 的痊疮丙酸杆菌能产生更多的毒力,如细胞外脂肪酶,由于脂肪酶活性冇 助丁•刺激炎症,体内座疮丙酸杆菌生物膜的形成可能是座疮炎症的重耍促 发因素2. 座疮丙酸杆菌在座疮中的致病机制2. 1座疮丙酸杆菌在粉刺形成中的作用:座疮丙酸杆菌诱导机体免疫 反应和局部炎症研究表明,痊疮丙酸杆菌参与了毛囊导管上皮的角化过 程它还能产生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和一些趋化因子,诱导产生抗体及激 活补体引起毛囊的炎症使毛囊漏斗部角化增强形成粉刺凉疮丙酸杆菌 在诱导炎症过程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的角化。
研究表明,痙疮丙 酸杆菌能直接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2.2 疮丙酸杆菌在痙疮炎症中的作用:研究表明,痙疮丙酸杆菌刺 激介质形成细胞产生炎症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乂可促进其他细胞因子 释放,因此,瘁疮丙酸杆菌可以通过这些细胞因子建立一个正反馈环来维 持、促进炎症过程局部应用维A酸药物如维A酸、阿达帕林、他扎罗汀 等可有效的减少炎症的损害2. 3座疮丙酸杆菌在座疮瘢痕修复过程中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 关系:严重座疮会导致毛囊周闱细胞外基质修复重建最终导致瘢痕形成 MMP是一族锌依赖性内肽酶,MMP与其抑制剂间的平衡在创伤愈合过程中 可能起着关键作用研究发现,座疮皮损中MMP-1/MMP-3/MMP-9水平增加[2]有研究表明,在体外廉疮丙酸杆菌能刺激诱导单核细胞MMP-9, MMP-lmRNA和蛋口质的产生,表达MMP-9,但不表达MMP-1, •且发现此机制 为TLR2依赖性Choi等最新研究发现座疮丙酸杆菌增加人真皮纤维细胞 中前MMP-2mRNA/蛋白质的表达,但不引起前MMP-9mRNA/蛋白的表达,同 时座疮丙酸杆菌诱导人真皮成纤维细胞表达TNF-a, TNF-a反过来又增加 前MMP-2mRNA/蛋白质的表达。
廉疮丙酸杆菌通过活化的NF-kB路径诱导上 述变化,而多西环素能抑制座疮丙酸杆菌引起MMPPmRNA/蛋口和TNF-a的 表达MMP的表达是复杂的,且常常发生在转录水平,MMP蛋白酶活性调 节主要依赖MMP组织抑制剂(TLMP1和TLMP2)Jalian等⑶研究表明, 座疮丙酸杆菌诱导原始人单核细胞中TTMP-lmRNA上调,而TTMP-2的表达 不受廉疮丙酸杆菌刺激的影响,同时发现全反式维A酸下调療疮丙酸杆菌 诱导的MMP-l/、MMP-9转录而增加座疮丙酸杆菌诱导产生TIMP-lo需要指 出的是,某些座疮瘢痕情况的发生,可能系上述机制的某一环节出现障碍 所致,因此,认清其中的机制实质并给予合理的辅助治疗将有助于减少痙 疮瘢痕的形成3. 瘵疮丙酸杆菌是一种潜在的免疫调节剂[4],研究者已在廉疮患者 血清中检测出抗座疮丙酸杆菌抗体Basal等[5]用蛋白印迹法测序分析座 疮患者血清后发现一些座疮丙酸杆菌抗原成分、抗原相対分子量 29000-205000,主要的反应成分为大约96000的多肽,可在92%座疮患者 血清中测到座疮丙酸杆菌完整基因已被测序[6],基因数据揭示许多基 因编码毒力因子,其中包括唾液酸酶,其与降解宿主组织和诱导炎症冇关 [7]•研究发现,唾液酸酶是一种重耍的细胞壁锚着酶,有助于座疮丙酸杆 菌粘附与感染,能把唾液酸残余物从宿主细胞膜上的糖结合物中去除,唾 液酸酶曾被用做疫苗防疫多种疾病。
4・治疗4.1针对痙疮的发病机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是治疗的关键抗 生素可针対细菌表面的特殊结构杀灭细菌,能够有效地治疗中度和重度座 疮所以对于中重度的炎症性损害如丘疹、脓疱和结节等可通过全身或局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干扰其生长和代谢,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避免瘢痕的形成四环素类、克林霉素、红霉素或过氧苯甲酸的局部应用可减少痙疮丙酸杆菌的数目,但抗生素是应用并不能使已发生的皮损消退,但可以阻止新皮损的产生四环素可以通过杀灭座疮内 •酸杆菌而减少皮脂腺中的脂肪酸浓度来增加疗效,单独使用四环素治疗可使70%廉疮患者获得疗 效,但需要持续用药因不良反应而不能服用四环索类药物的患者或孕妇 可考虑口服红霉素类药物治疗四环素类抗生素治疗座疮常需要较长的用 药时间,这与用于其他感染性疾病时的短疗程不同;对于四环素类抗生素 的免疫调节作用早有研究,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座疮的疗效很可能与它们的 免疫调节作用有关[8]对于红霉素耐药的可以用多西环素治疗,也可以 用非抗菌夯物治疗,如壬二酸、锌制剂、过氧苯甲酰、异维A酸和甲苯喘 等,这些药物体外均有抑制或清除耐药性座疮丙酸杆菌及抗炎作用,并且很少诱导座疮内酸杆菌产生耐药性。
4.2光动力疗法:座疮丙酸杆菌主要寄居于皮肤的毛囊皮脂腺,并能产生和聚集内源性吓咻蓝光是激 活痊疮丙酸杆菌代谢产牛内源性口卜咻的最佳光源,其效力是红光的40倍 但红光的穿透性较蓝光深,能更好地作用丁毛囊皮脂腺,达到杀灭座疮丙 酸杆菌、抑制皮脂腺分泌和破坏皮脂腺结构的治疗目的还可以通过给予 光敏剂來提高这种光动力效应,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是采用5-氨基酮 戊酸经皮肤表面和毛囊皮脂腺吸收,在细胞内转化为强光敏物质原吓I林 IX,再借助特定波长的红光照射产生光动力效应达到治疗目的[9] [10]5 •结语廉疮丙酸杆菌在廉疮发病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起重要作用,随着科学 研究的不断发展,座疮丙酸杆菌基因功能的破解,痙疮丙酸杆菌生物膜致 病耐药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座疮丙酸杆菌表面唾液酸酶为靶位的疫苗的研 发,将对深入认识痙疮丙酸杆菌的致病机制及开辟痙疮新的治疗领域起到 很大的作用参考文献[1] Zoubolis CC.Acne : current aspects on pathology andtreatment. Dermatol Exp, 1999.4 (1): 6~37.[2] Trivedi NR, Gililand KL, Zhao W, et ai・ Gene array expressin profiling in acne 1esions reveals marked upregulation of gence involved in inflammation and matrix remodeling・ J Invest DERMATOL, 2006, 126 (5): 1071-1079[3] Jalian HR, Liu PT, Kanchanapoomi M, et al. All-trans retinoieacid shifts Propionibacterium acnes-induced matri x degradation expression profile towarf matrix preservation in human monocytes. J Invest Dermatol, 2008, 128 (12): 2777-2782[4] Mussalem JS, Vasconcelos JR, Squaiel 1 CC, et al. Adjuvant effect of the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and its purified soluble polysacchsride on the immunization with plasmidial DNA containing a Trypanosoma cruzi gene. Microbiol I mm unol,2006, 50 (4): 253-263[5] Basale, Jain A, Kaushal GP, et al. Antibody respones to crudecell lysate of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and indue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patient with acne and nomal healthy subjects・ J Microbiol, 2004, 42 (2): 117-125[6] Bruggemann H, Henne A, Hoster F, et al. The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a commensal of human skin. Science, 2004, 305 (5684): 671-673.[7] Bruggemann H・ Insights in the pathogenic potential of propionibactzerium acnes from its complete genome. SeminCutan Med Surg. 2005, 24 (2): 67-72・[8] Skidmore R, Kovach R, Walker C, et al・ Effects of subantimicrobial-dose doxycyl ine in the treatmend of moderate acne. Arch bial-dose doxycycl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oderate acne .Arch Dermatol. 2003, 139 (4): 459-464・[9] ・ Gold MH. Acne and PDT: new techniques with lasers and light sources. Lasers Med Sei, 2007, 22 (2): 67~72.[10] Akeraphanth R, Kanjanawanitchkul W, Gritiyarangsan P, Efficacy of ALA-PDT vs blue light in the treatment of acne. Phot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