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文言文训练题.doc
7页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文言文训练题《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作者 ,字 ,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原籍江州浔阳柴桑栗里(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 10 公里)人本文原是《桃花源诗》的序言这篇“记”实际上就是这首诗的序,或者说引子记,古代一种文体二、课文分析:文章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文字它叙述的故事是作者精心虚构的,整个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地叙述了武陵渔人 经过,描绘了 情景,虚构了一个 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 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 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 的美好愿望。
当然,作者的这一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这一点,作者也是清楚的:文章最后写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二段)写渔人 ,发现 ;第二层(第三段)写桃花源中的人 第三部分即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三、生字:豁( )然 俨( )然 垂髫( ) 间( )隔 邑( )人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缘溪行 2、落英缤纷3、欲穷其林 4、阡陌交通 阡陌: 交通:5、豁然开朗 6、屋舍俨然7、黄发垂髫 8、便要还家9、咸来问讯 10、遂与外人间隔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3、一一为具言所闻 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5、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6、诣太守说如此17、寻向所志 18、欣然规往19、后遂无问津者 20、怡然自乐五、翻译句子:1、自云先世避秦进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六、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3、自云先世避秦进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⒈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上⒉文中加点的“要”读作 ,意思是 ,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个意思的词,它是 。
⒊“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 ,而在文中,它指的是 ,是个 短语⒋翻译句子自云先世避秦里乱: ⒌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 ⒍在文中用“~~~”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岳阳楼记》一、 生字注音谪守( ) 朝晖( ) 迁客骚人( ) 霪雨霏霏( )薄幕冥冥( ) 岸芷汀兰( ) 皓月( )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 浩浩汤汤( ) 樯倾楫摧( )二、 解释加点词语谪守: 百废具兴:增其旧制: 属予作文以记之:横无际涯: 前人之述备矣:然则: 南极潇湘:连月不开: 排空: 日星隐曜:薄幕冥冥: 春和景明: 不惊:沙鸥翔集: 静影沉璧: 何极:翔集: 若夫:浩浩汤汤: 朝晖夕阴:三、 翻译下列句子: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5、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四、课文分析:本文是范仲淹应好友(同乡同榜进士) 之约写的北宋庆历五年(1045),贬放岳州知府的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行将落成,滕氏认为“山水非有楼观登临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有雄才巨卿者不为著”,就邀请当时的文坛巨匠范仲淹“作文记之”范仲淹当时因提倡政治改革而被贬邓州(今河南邓县),据传他并未亲眼见过岳阳楼(只看到滕子京随信附上的《洞庭晚秋图》),却提笔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尽显一代文豪的天才本色课文虽不足 400 字,但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文约而义丰作者将叙事、写景、论理熔为一炉,交相辉映,了无痕迹具体说来,是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入理(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叙事则简明扼要,写景则变幻莫测,论理则能警策世人。
整篇文章显得气势宏大,结构严谨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即第—段,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起,可视为本文的小序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段,在概写 的基础上,着力描写天气 时洞庭湖不同的景色,以及 因此产生的 的心情其中第二段简要描写了 的景象,并用“ ”一句作结,削去繁枝乱叶;第三、四两段则通过描写 变化,引出迁客骚人 的两种心情,实际上可视为举例说明迁客骚人“ ”“ ”从写法上讲,这两段文字 ,有如双峰对峙)第三部分“卒章显志”,作者 阐述观点,表达了自己 和 这部分是全文的中心,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 的课文除结构上很有特点外,在语言上也很有特点它虽然是一篇散文,但很讲究 的运用,散句、骈句,长句、短句,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加以体会。
大家都知道,课文名为“岳阳楼记”,实际上并不是一篇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一篇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远大的抱负的 文章需要补充的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另一目的,则是含蓄地劝慰 、 的滕子京,要他“ ”,心怀天下,先忧后乐虽然范仲淹的“忧君”思想有其局限性,但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课文补充注释横无际涯:横, 气象万千:气象, 多会于此:会, 去国怀乡:国, 把酒临风:把,握,拿进亦忧,退亦忧:进,指“居庙堂之高”,即在 为官;退,指“处江湖之远”,即在 为官又,“去国怀乡”“忧谗畏饥”“岸芷汀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句皆为互文见义,理解和翻译时都要注意 五、阅读语段并回答问题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这段文字选自《 》,作者 ,他是 (朝代) 家、 家。
2、“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 )A、“迁客骚人”和“商旅”B、“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C、“ 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和“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D、“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3、“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 )A、“不以物喜”和“不以己悲”B、“ 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C、“ 忧其民”和“忧其君”D、“先天下之忧”和“后天下之乐”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指的是 ,这种人的忧乐观是 ,作者以此鞭策自己并勉励朋友六、知识积累1.一词多义国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家国恒亡国都则有去国还乡或有时而或长烟一空或许或异二者之为居处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住面山而居停了居十日通通过初极狭才通人顺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旷开朗则有心旷神恰宽广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古今异义制古义规律增其 1 日制今义制度备古义详尽前人之述备矣今义准备景古义 日光至若春和景明今义景物尝古义曾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今义品尝微古义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今义微小3.通假字具,同“俱”,全,都百废具兴属,同“嘱”,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4.虚词以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因 不以物喜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其代词 他 他们 其必日语气词 其喜洋洋者矣代词 他的 必先苦其心志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