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两件吉州窑梅瓶谈起.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35269602
  • 上传时间:2022-01-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两件吉州窑梅瓶谈起[摘要]本文以两件南宋吉州窑白釉褐彩开光折枝花卉纹梅瓶引开, 试从梅瓶的发展和吉州窑白釉褐色彩绘工艺的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来凸 显这两件南宋吉州窑梅瓶在古陶瓷研究方面的珍贵Z处[关键词]梅瓶南宋吉州窑白釉褐色彩绘马鞍山市博物馆馆藏品中有两件极为珍贵的南宋吉州窑白釉褐彩开 光折枝花卉纹梅瓶,为早期征集,现为国家二级文物二者大小、形制、 纹饰近乎相同,尺寸为口径3. 5厘米,底径5. 5厘米,高16.5厘米其 中一件为完整器,另一件局部微残这两件器物为灰胎,褐彩,小口,翻 唇,短直颈,半肩瘦腹,圈足肩部饰四道褐彩弦纹,腹部饰两对称的六 瓣形开光,内各绘一折枝兰花,其外均用蕉叶纹填满,下部绘四道弦纹(见 图l)o此对梅瓶腹部对开两梅花形开光,内中各用褐彩绘出一折枝兰花的形 象,画面构图空灵,留白多于彩绘折枝花卉的叶纹以单线勾出,其形态 弯曲,间有折断,似在随风舞动,其上花卉浓淡写意自然腹部开光之外 遍施蕉叶纹,点缀了外界自然环境的特征(见图2)整体来看,这两部分 形成了鲜明的疏密、黑口的对比关系,艺术效果生动活泼一、谈谈“梅瓶”的源流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梅瓶最早源于唐代,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 秀、俏丽经过不断进化发展,直至清代末期“梅瓶”这个被文人雅士冠 予的美誉,才成为人们对这种器物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许之衡在《饮流 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 而颈短,肩极宽轉,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 相称,故名梅瓶也梅瓶在中国古代陶瓷研究领域中属于单一器型,已 经有千余年的历史同时它也是一种造型秀美、受到颇多赞誉的器物,但 是目前的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中尚未对其起源和造型的演?过程做出系统 的研究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唐代邢窑口釉瓶,是一件器形上近似于梅瓶的器物,但口稍大五代契丹人的“鸡腿瓶”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梅瓶的源头, 由于背水需要,小口装水不易外洒,长腹硕肩盛水较多为了增加瓶身的 稳定性,鸡腿瓶的底足制作得比较厚,给人以沉稳的感觉,然这种生活当 中的实用器与多具有陈设观赏价值的梅瓶z间仍有不少差距到了宋辽时 期,随着瓷器制作技术的飞跃发展,形制意义上的梅瓶才得以形成现藏 于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定窑刻划梅瓶,1974年河南省镇平县岀土的磁州窑白 地黑梅瓶,上海博物馆馆藏的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这些与1974 年在辽宁省法库墓出土的辽代缸瓦窑生产的白地褐彩刻花牡丹纹梅瓶,形 制十分接近,可见此时梅瓶已经作为极具代表性的新造型品种,完成了其 演变过程。

      宋辽时期的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此时北方所产梅瓶形体修长,胫部瘦削,而南方景德镇等窑所产梅瓶则略显矮胖其 基木造型大体一致,但各窑所产梅瓶在尺寸大小、曲线收放程度、高矮半 硕变化及刻印装饰风格上不尽相同单从梅瓶的瓶口来区分,就有直口、 唇口、梯形折沿口等特别是在南宋时期,在南北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背 景下,在瓷器制造业取得飞跃发展条件下,许多窑口都岀现了造型优美的 梅瓶,代表性的有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南宋景德镇窑影青刻花梅瓶,1972 年江西省吉州窑出土的黑釉剔花梅瓶,1979年浙江省松阳县庆元元年 (1195年)墓葬出土的龙泉窑带盖梅瓶等这时期的梅瓶器身变得短矮, 在给人以浑圆感觉的同时乂显得短小精悍到了明清时期,梅瓶的用途已 由日用瓷完全转向陈设瓷,梅瓶之“梅”才有了真正的涵义1957年江西 省江宁宋琥墓出土的明洪武釉里红松竹梅盖梅瓶、明止统青花梅瓶,现藏 于故宫博物院的宣德款青花缠枝花梅瓶,现藏定陵博物馆的明万历青花龙 穿花盖梅瓶,这些无疑成为鉴定梅瓶的标型器可以说,梅瓶的发展源于 唐五代,成于宋辽,兴于南宋至元,成名于明清二、白釉褐色彩绘装饰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古陶瓷研究者普遍认为: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产生是受吉州窜白釉褐 色彩绘瓷的影响,而吉州窑白釉褐色彩绘瓷又是受磁州窑白地黑花瓷的影 响。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南方的吉州窑与北方的磁州窑之间相距数千 里,在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难达的情况下,它们之间是怎样沟通和影响的 呢?北宋末年,在宋金交战中,宋军不敌,皇帝被俘,北宋亡剩下的呈 室和政府成员南逃,许多百姓也跟着逃难,其中就有磁州窑等窑主和工匠 皇室成员逃到临安(今杭州)另立中央,是为南宋,与金隔江相持而逃 到江西吉安的磁州窑人员,即重操旧业,加入吉州窑的生产并将磁州窑 的牛产技术和装饰风格融入其中,使吉州窑的瓷器牛产由日常牛活用具扩 展到具有多彩艺术特点的陈设器,提升了瓷器生产的整体品位和档次,让 吉州窑的白釉褐彩瓷器成为了明星产品,并开始走进了当时的上层社会 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中认为“南宋为吉州窑的大发展时期”,而“吉 州窑南宋时兴起的白釉褐色彩绘装饰可以明显看出受磁州窑影响”中国 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认为磁州窑的釉下黑褐彩器受到了唐代 长沙窑釉下彩绘工艺的影响,这从侧面也说明了南方的制瓷业本身就有釉 下彩绘工艺的基础,而北方瓷器工人的南迁恰恰促成了吉州窑在原有工艺 上的变革和发展,创烧出了自身特色鲜明的釉下褐色彩绘工艺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镇,又称“永和窑”。

      吉州窑创烧于唐, 宋元时瓷业得到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南宋时期,在借鉴磁州窑白地釉下彩 绘装饰技术后,烧制出了具有浓郁自身特色的口釉褐色彩绘瓷器,器型有 罐、炉、盒、瓶、枕、盆等,将吉州窑瓷器烧造工艺推到了鼎盛时期吉 州窜遗址发掘呈现出的标本堆积,压在青白瓷上面的是黑釉及釉下彩绘 器,很好地说明了问题如果说磁州窑的釉下彩绘为元代青花器的出现做 了准备,那么吉州窑这种釉下彩绘工艺完全可以说奠定了元代景德镇青花 瓷器的工艺基础元后期青花瓷器中的蓝地白花画法,海水的画法,回纹 的画法,皆取材于吉州窑三、窑口断代的依据南宋时的吉州窑大量使用腻土作胎,提高了瓷胎的洁白度吉州地区 藏着丰富的白土资源,这种白土中的化学成分符合制瓷的要求,属于广义上的高岭土,但这种白土制成的胎会发灰蒋玄怡先生在《吉州窑》一书 中将吉州窑瓷器种类归为十种,胎质归纳为七种,而白釉褐色彩绘有丙、 丁两种胎质,此两种瓷胎即为比较细腻坚质的青灰胎,这也是吉州窑瓷器 大量使用的瓷胎(见图3、图4)此时的吉州窑瓷器所施釉层更薄、更透明,因而彩绘就更加细致在 高温下薄釉会迅速地被胎体吸收这样一来,釉上的彩绘就不会与底釉发 生融合,避免了彩绘线条产牛晕散。

      加之透明釉的改进,使彩料发色更加 明丽吉州窑釉下彩绘使用三氧化二铁彩料,在釉下,经高温烧成的彩绘 部分多呈现褐色,不再是磁州窑的黑色,这是吉州窑烧造技术的特有成就 磁州窑的釉下彩绘是在胎坯上先涂白粉装饰,而吉州窑是直接在胎坯上彩 绘,然后施薄釉开光手法是南宋吉州窑白釉釉下彩绘瓷的基本特征乞一, 开光即根据胎体表面空间的变化,在胎面用较粗的线条框出一定的范围, 作为主题图案构图空间开光以外的部分有一定规律的图案,这样就形成 了画中画的多层次效果,如江西吉安县博物馆藏南宋褐彩开光月影梅梅瓶 (见图5)、安徽潜山县博物馆藏南宋吉州家褐彩梅瓶(见图6)综合南宋吉州窑釉下彩绘工艺特点来看,马鞍山市博物馆这两件白釉 褐彩开光折枝花卉纹梅瓶,无疑是南宋吉州窑釉下彩绘瓷器中的精品从 目前存世的梅瓶来看,这一对梅瓶虽然不是那么耀眼夺目,但是她们的精 美程度仍然无法掩盖的,而且成对出现,器形相同虽然时代已早到南宋, 从功用上來说,已经成为专门陈设用具,成为了真止意义上的梅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