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花生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docx

17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9084700
  • 上传时间:2022-06-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2.88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花生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陈明 王思明摘 要 中国花生史研究始于20世纪初,花生产地有中国原产论、美洲引进论两类,普遍认为历史上花生主要分两次由美洲传入中国,其中近代引种品种影响较大史学界迄今对花生起源地的争议已基本形成共识,对花生在中国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研究已取得有分量的学术成果,但仍存诸多不足当前应转变研究思路,萃取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从多维度层域推进花生史研究,构建一部立体全景的中国花生史Key 物 花生史 作物史 交叉学科 研究转向明代以降,部分美洲作物被引进到中国,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而且早已积淀成一个储量惊人的学术富矿,吸引一代又一代学者聚焦于此传统史学并无作物史分类,直到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后,梁启超才主张研究作物史,“中国农业最发达而最长久,资料也很多,非给他做一部好历史不可农业、农器、农产物的历史,都应该做”([1],页305)至此,作物史研究进入学界关注的视野回顾百余年作物史研究历程,经过万国鼎等前贤学人的长期耕耘,产生了颇多具分量的作物史研究成果①进入21世纪后,“域外作物引种与中国本土化”课题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学界对南瓜、辣椒、烟草等美洲作物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①,更有作物史专著出版②。

      花生为明代传入的油料作物,晚清开始成为重要经济作物据笔者调查,当前中国花生史(以下简称“花生史”)研究并无专著,已有学术成果的关切点主要倾向于花生的名释、起源与传播以及影响,理论视角与行文角度相对缺乏新意,“花生史”的面相没有能够完整呈现本文首先梳理与评述以“花生史”为主题的研究成果,继而找出解决现有问题的突破点,探讨下一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构想一 关于花生名释考作物名称考释是开展作物史研究的前提,夏纬瑛言:“一个植物名称本身,就反映着在那个历史时期我们先人对这种植物的认识程度厘清这些植物名称,不仅对于生物学史、农学史、药物学史的研究会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于从事植物学、农学、园艺学及中医药学工作的同志也是有所裨益的[2],序,页2—3)叶静渊辨析了古籍中记载的“香芋”和“落花生”的联系与区别,弥合了农史界对此问题的分歧,认为古籍中记载的花生并不是都指油料作物花生,通过征引《汝南圃史》与《物理小识》落花生词条,认为前者描述的花生从性状来看不是当下的花生,后者的文本记载则与现在花生性状无异;部分古籍中所载“落花生”可能是香芋的一种类型或品种[3]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文献记载、风俗、语言等差异造成花生有多个别名,这一问题已有学人关注。

      何炳棣为研究明清人口、土地与食粮之间的矛盾,利用海内外数千种地方志研究了花生等美洲作物在华的引进与传播,首次清点了花生名称有“花生、地豆、番豆、豆魁、地果、地蚕、白果、人参豆、落花参、落地松、万寿果,长生果、延寿果、及第果、相思果、地漏生、滴花生、土露子,无花果”[4]等19种,并罗列了每个别名的文献来源孙中瑞认为花生有28种名称,较何氏的统计新增了“滴漏生、香芋、落地生、落花甜、露下生、土花生、香逊、落生、”[5]上述考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标准”的作物名称考释,仅简单罗列了花生名称及文献出处,并没有详细史学论证,亦缺乏细节考究笔者在阅读文献过程中,粗略统计花生别名至少有61种①,细目如下:花生、长生果、豆凤、地豆、米凡、番豆、土露子、无花果、香芋、地果、滴露生、独奈、滴花生、参豆、滴露、仙豆、土豆、千岁子、落花参、滴水生、涂豆、地头、落地生、落华生、人参果、珠豆、落地豆、落花松、白果、落地松、花松、万寿果、豆魁、地蚕、泥豆、人參豆、黄土、白土、露花甜、延寿果、露下生、及第果、相思果、落生、香逊、南京豆、及地果、成寿果、唐人豆、金果、长寿果、长果、相思豆、红豆、汇果、落花甜、中国坚果、、三眼连、大启子、过路揽花生别名众多,我们在研读史料时需特别注意异名同物和同物异名现象,以免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同时厘清花生的别名及其命名原由,可以为我们探讨传统时代花生这一“物”的历史提供清晰的研究对象关于上述花生名称的考释,笔者将另撰文讨论,本文不拟详述二 学术公案:花生是本土还是外来?花生本来被公认起源于美洲②,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浙江、江西等地考古挖掘或发现有疑似炭化花生种子,有学者提出花生可能也起源于中国,由此引发花生是“本土还是外来”之争学界常谈“孤证不立”,已基本排除花生“本土起源”的说法笔者依据辩论的思维逻辑,回顾支持与反对“花生中国原产论”学者的观点,以此厘清争论的本质与意义1960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遗址发掘出花生、芝麻、蚕豆等种子,“此次从遗址中发现了这些种子以后,可以证实我国在数千年以前已经开始种植这些农作物”[6]这一结论受到学者质疑[7]1962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江西修水山背地区考古调查与试掘》报告,遗址出土疑似花生种子,因没有鉴定报告,又只发现少量实物,无法下确切结论[8]198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彭书琳、周石保从群众中获得花生化石一枚,并通过了中科院植物研究院和广西农学院等有关部门的鉴定认可[9]。

      该发现在1981年《农业考古》创刊号发表后引起轰动,但也受到诸多质疑,为澄清事实,经过进一步验证,确定此物为陶制品并非花生化石[10]因此,只有浙、赣两处考古发现能为“花生中国原产论”提供论证依据徐守成、张秉伦均征引此两处考古报告认定中国为花生起源地,自古就有,并非外来[11,12]张勋燎对花生起源问题提出了新观点,认为在世界范围内,花生的起源是二元(或多元)的,除了南美洲一部分地区之外,我国也是花生原产地之一《南方草木状》记载:千岁子,有藤蔓出土,子在跟下,须绿色交加如织,其子一苞恒二百余颗,皮壳青黄色,壳中有肉如栗,味亦如之干者壳肉相离,撼之有声,似肉豆蔻,出交趾[13],页33)张氏由此认为“千岁子”即为花生论据有三,首先从文献记载的植物形态看,“蔓生,子在根下,壳中有肉如栗,味亦如之”,完全符合现在花生性状;其次引苏联卢济娜(3. А. Лузина)观点“花生是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植物”,又千岁子产于交趾(古地名,指五岭以南一带地区),符合风土条件最后是从花生别名“长生果、万寿果”说起,认为这两个名称都是从“千岁子”演变而来的异称[14]孙中瑞认同花生起源多元论观点,提出上文未交待清楚的问题:首先,既然中国已栽培花生上千年,为何直到成书于14世纪的《饮食须知》中才有记载?其次,在被认作为油料作物加以利用前,花生在农业中地位低,这是否影响了其发展?花生别名众多,是否可能以其他名称出现在古籍之中[15]。

      也有学者对花生起源地问题持谨慎态度:中国是否为花生原产地,有待进一步观察[16]权威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花生栽培史”条目(王达编)尚未能完全澄清花生原产地争论[17]游修龄关注“花生原产地”问题的讨论,其中让他不解的是在争论未释的情况下,“花生中国原产论”的结论就不断被出版的书刊征引,如梁家勉《中国农业科技史稿》(1989)、吴存浩《中国农业史》(1996)、王启柱《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台湾,1996)等为澄清事实,游作专文探讨,从五个方面认定花生确非中国原产:一是文献记载的缺失,中国有三千多年完整的历史纪年,栽培的植物即使是很次要的都不会漏记,而花生在文献中没有反映出来;二是对考古发现的质疑,如果仅依据浙赣两处有花生子粒出土,而不考虑花生资源的多样性、花生植株的形态特征与生理特性,就说花生的原产地是中国,显然草率;三是认为花生种类的多样性并不能证明中国就是花生的原产地,花生的多样性不是始于新石器时代,而是在花生被引种之后;四是史学界对于花生既出现于新石器晚期,又不见历史文献记载的矛盾,无法提供确凿力证,往往做折中解释;五是过分强调花生出土的实物和碳十四鉴定,缺乏其他相关的证明或线索,孤证没有说服力[18]。

      上述五点论证了中国非花生原产地至此,学术界关于花生原产地的争议也就尘埃落地,再无学者对此提出异议综合前文,“花生原产地”的争议源自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江西两省的考古发现,学界对此争论了将近40年,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已基本认定中国并非花生原产地笔者认为,若无新的考古发现或文献材料,学界不宜再在此问题上浪费笔墨三 花生在中国引种与推广研究关于花生何时从美洲引入中国的问题,众说纷纭1935年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写的首部《花生》专著中无法确定花生具体何时传入中国,但认为花生主要分两次由域外引入,一次为明代中后期引入的小花生,另一次为晚清引进的美国大花生,传入的路径也不同,“至于花生之输入我国,亦不知始自何年,或说明神宗万历年间,外人传入我国广东、福建、沿海各地至清咸丰时代,渐次蔓延于中部诸省其后美国宣教师,复以美国之大粒种花生,输入我国,移植于山东各处,品质优良,出产丰富,北方诸省,纷起效尤,遂为我国重要农产品之一”([19],页1)罗尔纲并不认同美国学者马罗立(Nalter H. Mallory)在《饥荒的中国》所言光绪年间(约1891)花生才引入的观点,认为花生最早由海外传入到福建,时间应为明代万历时期[20],罗氏依据时人徐渭记载以及方志的佐证,具有一定说服力。

      李长年主编《中国农学遗产选集·油料作物》推测花生大抵在元明间或明代传入中国([21],页122),元代三部农书均没有花生记载,所见最早文献为1530年前后的《种芋法》,此观点较罗氏所研究的花生引入时间有所提前胡先依据《酉阳杂俎》记载,认为花生唐代以后已引进到中国,怀疑考古出土的花生为后代混杂进去的[22]这一观点较前述花生引入中国的时间再次提前到唐代公允地说,如果仅依据唐代笔记小说就认为时人已种植花生,这一结论无法立足万国鼎从文本从发,论述了我国现在栽培的花生种源出南美,明代至少已有四省栽培花生,最早文献见于弘治《常熟县志》(1503)[23]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所编《中国农学史》认为花生在中国引种为“十六世纪晚期,亦即明万历的早年或中年”([24],页94)唐启宇阐释了花生种子是16世纪初由闽粤侨商从南洋葡人中获得并带回([25],页354)美国学者拉塞尔·伍德(Russel Wood)同样认为花生是16世纪初由葡萄牙人从海路传入中国韩茂莉依据元人贾铭《饮食须知》记载,认为花生传入中国时间应在元代,但也强调元代并没更多花生的记载([26],頁722—723)由上可知,学界对中国首次引入花生的时间有“唐代引入说”“元代引入说”“明代中后期引入说”等观点,当前占优势的是“明代中后期引入说”,笔者亦认同此观点。

      花生应是地理大发现后才由美洲传播到世界各地,面世的中文文献中,对花生开始进行连续性、系统性的记载主要在16世纪,从时间上来说比较吻合,具有更高的学术可信度近代美国大花生品种首先在山东登州引种,因其风土适宜,产出经济效益好,全省普遍种植,继而逐渐向全国推广学界对于大花生在中国的引种、推广一直有较多关注中国何时引入大花生种植?学界对此讨论较多赵国兰所译《大花生(长生果)入华之历史》论述了“大花生种子是美国传教士汤卜逊(Archdeacon Thompson)于1889年传入中国,然后由梅里士(Charles Rogers Mills)首先在山东登州府试种,因能榨油,价值大增,成为中国重要海外贸易商品之一”[27]毛兴文对大花生引种时间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大花生可能在1870年前后引入山东,并且传入不是一次、一路,而是多次、多路[28]王传堂修正了上述观点,考证了“1862年梅里士博士来山东登州时即首次将美国大花生带来最为可能”[29]王氏考证史料丰富,论据详实,已基本阐释清楚大花生何时引入中国(山东)问题前文已述,花生首先是被引入粤、闽,在东南沿海种植那它是如何向全国推广的学界亦有探讨20世纪80年代陕西师范大学史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