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徐醒民老师讲论语4.doc
68页第四篇:里仁篇第37讲后面一百四十三页,又是另外一篇了,前面是讲的八佾篇,现在里仁篇,第一章经,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里」是我们现在,在城市里面讲「里」,在乡村里面讲「村」,无论是讲「村」讲「里」,这是一个,居位的一个地方,也就是小区,现在讲的小区就是里居住在这一个小区之中,比小区要大一点,那就是一个「村」或是「里」,这「里」以有『仁者』,在这里「为美」无论在那一个地方,你看那个地方居住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物,那个地方居的有一个,是个「仁者」最好那个地方,很多人都是「仁者」,那个地方不得了了,那是一个『有道』的地方就怕那个地方没有「仁者」,没有「仁者」怎么呢?那里只讲『功利』,如何想办法能够发财,想办法能够升官,专门讲富贵,这就是与「仁」相违背了所以孔子讲,居在一个地方,要以有「仁」的地方,那才是『美好』「择不处仁,焉得知」,上面是一句肯定的话,下面是提醒一般人「择」是『选择』,古时候,这个古本子,有的用那个住宅的宅字,住宅的宅字,在古时候读音读择,宅与现在这个选择的择,同一个音中国这个字,有同音假借的同读一个音,两个字都是通用比如说,住宅的宅,古时候读『择』,「宅」跟这个选择的『择』,同一个音。
因此古人注解,那个「宅」也有选择的意思,这个『择』,也当住宅的宅字讲,两者合起来,合起来意思就是说,旣然在这一个小区里面,要有『仁者』住在里才好那么我们要去选择一个,把我们居住的一个房屋,住宅,住宅选在那里呢?比如说,我们现在要买房屋,买房屋要先看看,那个地方,那个住宅区里面,住在那里的人,大家是什么样的人,可以看得出来,那么要『选择』假如不『选择』,「不处仁」,不居住在有「仁」的那个里,「焉得知」,「焉」当「何」字讲,『何能』称得上,是一个『智者』,有智慧的人,为什么呢?选择有仁的地方,那个地方有仁者,所居住的地方,那是有仁风的,有仁德的人,他的道德就能够,感化那个地方的人,对那个地方,的一般人的心理,就能够改善如果说那个地区,都是黑道人物住在那里,那可想而知,黑道人物在那里所住的,或者是抢劫,或者是贩毒,或者是偷盗,或者专门讲,怎么样欺骗人家,来诈骗,把人家的财物,诈骗过来这些人想想看,就算我们自己,不会受他的影响,我们的下一代的人,儿童他就会,受到这种污染,没有这样辨别的话,贸贸然的就去,随便什么地方就去居住了,这就不算是,有『智慧』的人古时候,大家读历史就知道,孟夫子的母亲,『孟母三迁』,孟子在小时候,小儿童,他在什么环境,那个环境作那些事情,他就跟着学。
他有三次搬过家的,迁居了三次,这是对于儿女的教育,作父母的人,都是这样注重啊不过在古时候,还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在这里讲,只能说是,「里仁为美」,要找居住的地方,就要找一个好的地方在今日之下,当然这一条,我们还是要注重的,住在公寓,大楼里面,你要看看,楼上楼下那些人,所居住的住户,从事什么行业的,如果在楼上,有开什么KTV这一类的,什么PARTY这一类的,那好了,小孩在那就学坏了,还是要讲求的除了这个以外,今日这个社会,比过去复杂到,不知道什么程度在今日之下,不但是居住的要选择,每一家里面都有计算机、电视,一打开来之后,你看,那一些网络上的,什么『部落格』上面的,五花八门的,太多了你看这怎么办呢?所以在今日之下,作父母的人,对于儿女的教育,那是辛苦多了不但儿童,就是自己,我们都是凡夫众生,在我们八识田里面,多生多劫以来,所收藏的不好的习气,就是种子,多得很在好的环境里面,那个种子可以不起现行的,遇到这一些不好的环境,外面那个境界那么多,我们虽然,是一个成年的人,还是凡夫众生啊一遇到外面,很恶劣的境界一出现,我们在第八识里面,那些恶劣的种子,就被它勾引起来了,你看这个多么严重啊要能不受,外面恶劣的境界影响,自己能够把这个,恶习气伏得住,不让它起现行,那只有把孔夫子,讲的话多背诵,多记在心理,把佛法多多研究,记在心里面。
记在心里的时候,那么善知识有一句话,『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恶习气被外面境界,一引起来的时候,这个念头起了,马上就觉一觉的时候,就把它打消,这是我们『学道』的人,好处就在这里,但是知道这个道理,我们要肯用工夫,自己这样用工夫,也要把这『道理』,讲给家里的小孩子知道这一条,一开头就讲这个,孔子在这里讲要『学仁』,那些与「仁」相违背的,在那个时候,孔夫子那个时候,那个春秋时代,那个时候社会风气,还是很淳厚的,所以找个有「仁」的地方,还好找现在找,就是难了那我们就学孔子的话,要记住,不单纯的,不是只是住宅这一方面,日常所接触的,无时无地,而不是那些不好的环境,都提了这一章要知道后面这一章也是,接着还是讲「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一篇一开头就讲「仁」,我们须要首先了解一下,为什么孔子,这么注重讲「仁」呢?孔子的教育最高的境界,是教我们『志于道』,教我们求学的人,要把志向,定在这个『道』上面,『道』是什么呢?『道』是【中庸】里面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我们人人都有这个『天性』,这个『天性』就佛家来讲,『成佛』,就是『佛性』,就儒家来讲,成就圣人,就是圣人之『性』,这一个『天性』就是『本性』,我们本有,人人本来就有。
凡夫众生呢?虽然本有这个『天性』,都迷了,迷了不知道所以【中庸】里面讲,『率性之谓道』,教我们都要顺从,自己的『本性』,怎么顺从自己的『本性』呢?我们日用常行之中,待人接物,跟人家合起来办事情,一言一行,都要根据自己的『理性』,本有的『本性』,来跟人家交往,就是一个人自己在家里,也要保持这个『本性』,不要迷住,怎么样把这『本性』,才迷住呢?就是一切为自己,自私自利,这就违背『本性』,这个『本性』可以说,是人人都不懂所以子思在【中庸】里面讲,教人家『率性』,顺从『本性』,『率性』就是『道』,『率性』就是『道』,你教我们一般人,怎么『率性』法子呢?这个『道』是不错,是『率性』了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从这个『德』上面,要学『德』,『德』是『道德』『德』就好讲了,『德』是『直心』,心口如一,心理所想的,口里所说的话,所作出的事情,都跟心理是一致,表里一致,那么这就是德了,直心,直心就是『德』但是这个直心,教人家学起来,也不那么容易所以『依于仁』,孔子再讲要『依于仁』,「仁」就好懂了,「仁」一说起来,就好懂了,「仁」就是对于人家,有同情心,这个要饶恕人家我们跟人家来往,遇到有什么问题,先要替人家想一想,站在对方的位置,替人家想一想,这就是『恕道』,这也好懂,「仁」就是,说文解字里面讲,「仁」『从、二、人』,二人,二人就是人我之间的关系。
「仁」『从、二、人』,这两个人啊,很靠近,很接近,两个人愈能够亲近的话,表示愈能『厚』,彼此善意的相待的话,就是『厚道』,「仁」就是讲『厚』讲『道』,这个『厚道』怎么讲呢?就是关心对方,这就好懂了所孔子在「里仁」这一篇,开头就讲「仁」现在我们就看这一章,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前面这一段讲「不仁」的人,「不仁」的人,「仁」,我们很难讲,就是好懂的话,从『恕道』开始讲,「恕」这个字,上面是个『如』字,下面是一个『心』字,『如心』,我的心如他的心,把人家的心拿来,我们自己比一比,人我的心就如同一样的这件事情,我自己受不了,看看人家也是受不了,孔夫子自己讲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作的事情,自己不能忍受的事情,我们不能叫人家去忍受我们不愿意,人家来毁谤我们,那我们就不能毁谤人家我们不愿意人家,来欺骗我们,当然我们也不能够,欺骗人家这就是『如心』,从这个恕道开始学,学到很好的程度,就是仁了所以「不仁」的人,待人非常刻薄,他『得理不饶人』,自己得了理了,决不肯饶恕人家,这种人就是不仁之人看见人家有什么苦难,他在『幸灾乐祸』,这就是「不仁」之人「不仁」之人总括的一句话,就是一切,都是自私自利的,自己丰衣足食,看见街上那些流浪的,在街头上没有衣食的人,自己『无动于哀』。
看见那些背了很多债务,还不起债务的话,被黑道人物,逼得他去自杀,我们自己丰衣足食,我们心理对他,那些人『无动于衷』这就是想想自己,问问自己,我这是「仁者」吗?这就不是「仁」,不是「仁者」了所以一个「不仁」之人,从反面一想就想出来了这种「不仁」之人,他没有同情心的,只想到自己所以他「不可以久处约」,「约」根据皇侃的解释,「约」是犹『贫困』也,『贫困』,贫穷,就是家里没有财物,生活都很难维持的「困」是困难,为贫穷所困的人,这叫作「约」,这种越是贫穷的人,能够懂得学「仁」的人,贫穷没有关系的,他可以处在贫穷的地位可是『不仁』的人,『不仁』,他不知道「仁」的重要,「仁」怎么重要呢?我们人到世间来,你要问人生观是什么呢?我们人到世间来的意义,在那里啊,普通人答复不出来我们人到世间来,好不容易啊,既然到人间来,又生在圣贤的国家之内,我们学圣人,学圣人就是把前面讲的,那个『天命之谓性』,把这个『本性』,能够开发出来,我们学成圣人了『本性』开发出来,要问『本性』上面有贫穷吗?有富贵吗?有生老病死吗?『本性』上这些都通通没有,生死都没有见到『本性』,真正是自由自在了,一切都能自主了,我们人生到世间来,如果生到其它的,没有圣人的国家之内,那就没话讲,那就造化不行,我们好不容易生在,从三皇五帝以来,都有一些圣人,伏羲氏就是这个圣人。
我们生在这个国家之内,要自己知道,要珍重自己,那我们不学圣人,到这个人世间来,太冤枉了学圣人就必得要,先学「仁」开始,知道「学仁」的话,他的一心,就在这个仁上面,心心念念,就在仁上面,他富贵也好,贫贱也好,对他都没有影响所以心心念念,都在仁上面,他就要想了生死,想成圣人『贫穷』,他是不在乎的,『富贵』,也不因为『富贵』,而有骄傲所以『有仁』的人,他才可以『久处贫困』,反过来讲,『不仁』之人,他不可以久处贫困不但不可以久处贫困,他生活上,有一点困难的话,马上不是偷人家东西,就是抢人家,就是骗人家他不能够久困在贫穷之中,为什么他不懂道理啊再来,「不可以长处乐」,「不可以久处约」的话,那这好懂了,「长处乐」,「乐」是什么,「乐」是富贵,「富」是有钱财的人,很富有,「贵」呢?在政治上有地位的人,「富贵」就是大财主,或者是作大官的人,「富贵」「不仁之人」,他或者是发了大财了,他就骄傲了,这一骄傲的时候,他就把这个钱财,任意的来享受享受不外乎,到大餐馆里面去吃海鲜,一餐海鲜吃下来,杀死多少众生,这是其中之一有钱的人,他不知道『道理』,他是「不仁之人」,他处在有钱的地位,他造的恶业太多了「贵」呢?作了大官的人,他不懂道理,他是「不仁之人」,他就骄傲了,他一骄傲的话,就造了很多罪恶的事情。
所以说是「不可以久处乐」这一章经里面,「不仁」的人,旣不能够『贫贱』,也不能够『富贵』那意思是说,我们研究这个,言外之意,我们一个人在世间,避免造恶业的话,只有「学仁」,不「学仁」,不管是在『贫困』的地位,是在『富贵』的地位,都会造业造恶业的时候,不但生死不能了,而且要堕落的啊,堕落到什么,堕落到三途里面去那『富贵』之家,自己也好,请客也好,请到海鲜店里吃海鲜,这个海鲜,牠现在被人吃了,那个人到下一辈子,他不变海鲜吗?所以佛经里面讲,『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互相吃,迷惑颠倒的众生,就是这样想想看,这一章孔夫子教我们,圣人的心多么慈悲上面这一段,下面这一段讲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我们要学「仁」,高的境界,「仁者是安仁」,「安仁」是什么呢?待人接物必得要,拿「仁心」来待人把人家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古时候,大家读历史,你就知道,在【孟子】里面就讲过,夏禹王,圣人,他那个时候来治这个水,水患的时候不治好,很多人都是溺在水里面,『禹思及溺者犹已溺之也』,周家的始祖『后稷』,教人家『稼穑』,天下人没有饭吃,如同自己没有饭吃,所以他教人家耕种这就是「仁者」,不这么作,心理不安,那样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