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别康桥-岳新.doc
4页《再别康桥》教案徐志摩一、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2、 体味《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3、 品味语言,感悟徐志摩诗歌的独特风格二、 教学步骤:(一)徐志摩、陆小曼、林徽音(课前预习资料)(二)引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多年以前,当我们听到这首《再别康桥》时,内心总会涌起莫名温柔的感动,我们也许会想象那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诗人,揣摩他当时的心绪:是不屑,是不舍?是洒脱,还是无奈?一首离别时牵动了多少读者的心今天让我们再读这首诗,走进康桥,领略美景,走进诗人的内心,品读人生三)学生朗读四)课件:徐志摩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是新诗的诗魂,中国诗坛的一位巨星在他短暂的人生中,有一段浪漫而波折的情感经历,但他始终未放弃对爱的执著追求他崇尚自由、平等、博爱,内心纯净,诗歌富有激情他不但在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一位爱国赤子,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表现了一个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不论是他的师辈、同辈还是晚辈,都赞美他,崇敬他,足见他的人格魅力。
五)引出“康桥”康桥,即为剑桥徐志摩于1916年考入北大,4年后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作者在康桥上看云,在绿阴下读书,在草地上仰卧,在康河里划船康桥就学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中曾经自陈道:在24 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乐论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注:插加“康桥情结”幻灯片]所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六)《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见幻灯片)本诗作于1928年11月,作者自英国返国途中由于作者旧地重游,重访昔日留下美好回忆的学府所在地——康桥,故为“再别康桥”作者于1922年首次告别康桥时曾写下题为“别了康桥”一诗,其后又写过《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这些诗文均抒发了作者对曾经抚育过他的康桥无限眷恋之情如今,又要和它告别,往日物事涌上心头,自然难舍难分,惆怅莫名七)有感情的朗读(边读边想象)先讨论明确本诗基调:含有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对康桥风景的赞美和深情八)诗的鉴赏:问:此诗美在那里?(讨论)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提炼为诗歌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主要表现在:①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②音节和谐,节奏感强③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建筑美,指的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幻灯片:音乐美——有韵律(押韵) 节奏感建筑美——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绘画美——金柳 艳影 青荇 招摇 柔波 彩虹 星辉 夏虫 云彩 (音乐美与建筑美可以直观感受到,可简单分析最重要的是对诗歌绘画美的鉴赏,对意境的鉴赏,要走进作者的精心选择的物象文字,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所谓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绘画美”仅供参考的分析: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寄托着诗人的感情,那么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部分意象分析:1、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 青荇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欣赏品味诗的第一节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但值得注意的是,从第二节起,直到第五节,都是写作者对康桥的美好的回忆,以及由此产生的“寻梦”的幻想;第六、七两节,从美丽的幻想中跌回现实,呼应开头,抒发别离的惆怅与哀愁。
可见本诗的感情经历了“愁—乐—愁”三步曲第一节写久违的学生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生怕打扰了康桥的静谧;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二节至第六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是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像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第五、六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 “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的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终未成就,一切归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也有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深挚的感情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我觉得本诗的美,美在宁静,美在空灵诗人告别康桥时,没有喧嚣的车马,没有凄切的寒蝉,也没有叮嘱的友人,只有大自然的金柳、青荇与清泉,静静的、悄悄的,详和、柔美、飘逸,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笼罩着全诗的那份离愁也是淡淡的,在给人感染的同时,能带你到梦里去九)聆听课件朗读(按喇叭键)(十)徐志摩的信仰: 胡适:志摩今年在他的《猛虎集·自序》里曾说他的心境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这句话是他最好的自述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十)小结:1、导:如果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着陶渊明的动人幻想,那么,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这是他现实中的桃花源。
2、小结:康桥——诗人一切美好生活的代名词,是诗人理想王国的象征《再别康桥》——诗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康桥理想的告别曲这首优美而哀婉的抒情诗的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它是诗人性灵的诗化,也是诗人执着追寻单纯信仰——爱、美和自由的歌吟十一)诗歌拓展,作业选做1、鉴赏:《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欣赏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著名的离别诗,并与《再别康桥》作简单的比较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2、背诵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