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道德经》英译本文化意象移植的研究.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2665499
  • 上传时间:2022-06-1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79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道德经》英译本文化意象移植的研究    丁江涛(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Reference:本文以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文化理论为基础,对《道德经》文化意象进行了详细解读、并重新分类,通过对亚瑟·威利和林语堂两译本的对比,分析二者在典籍翻译中的策略异同及优劣得失,探究典籍翻译中文化意象移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和意义Keys:《道德经》;文化意象;文化移植;跨文化交际I046 :A:1673-2111(2012)10-0112-021《道德经》及文化意象《道德经》,一部集老子思想言论为一体的哲学巨著,短短五千余字,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颇受中外学者的青睐如理雅各、亚瑟·威利、林语堂、许渊冲等,其受欢迎程度从译本数量和重印次数便可得知,仅英译本就多达一百八十余部,成为仅次于《圣经》的第二大典籍著作提及《道德经》的英译,不仅要求对文本原意和语言特色有深刻理解,还须对那些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意象进行详查考究,这对译者能否准确地将源语文化的核心内涵传递给读者至关重要意象,指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一词由来已久,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古人借意象托物言志,将“鱼沉”、“雁落”、“花闭”、“月羞”等客观意象与“美人”做对比,未提一个美字,却将那倾国倾城之容刻画得淋漓尽致,意味深长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将大量的意象拼凑成一幅凄美的秋景图,其中“枯藤”、“老树”、“昏鸭”、“古道”、“西风”、“瘦马”、“流水”、“断肠人”等意象,将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跃然纸上当然西方也不乏类似的表达,意象派代表埃兹拉·庞德在诗歌《在地铁站》中这样描述: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ourt,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余光中译文:“人群中,这些面孔的鬼影;潮湿的树枝上的花瓣station”、“metro”、“face”、“court”、“petal”、“bough”,寥寥数词便勾勒出巴黎地铁昏暗、神秘而阴沉的印象诗歌意象丰富多变,生动具体,体现出意象派诗歌直觉性的特点。

      译文中“人群”、“面孔”、“树干”和“花瓣”等词均体现了意象派诗歌创作的特点文化意象是凝聚各民族智慧和传统的一种文化符号,是在其特有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多半与各民族的神话传说、图腾崇拜有关文化意象渗透在文学作品的言词当中,含义隽永、引人入胜因此文学翻译不仅要求译文优美顺畅,更力求准确完整地传达原文蕴含的核心思想2 《道德经》文化意象分类及两译文分析对比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语言文化特征分为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及语言文化五大类(张春柏,2003),指出了民族语言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揭示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在概括《道德经[来自WwW.L]》文化意象的基础上对其重新分类,以亚瑟·威利和林语堂的《道德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语言风格、翻译技巧和文化意象移植三个方面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探究英译典籍中文化翻译的得失、差异和缘由下面从生态文化(包括动植物文化和自然文化)、物质文化、数字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五个方面分析两译者对文化意象的翻译:2.1生态文化意象:1)动植物文化意象:“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5章)威利译文:Heaven and Earth are ruthless; To them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are but as straw dog.林语堂译文:Nature is unkind: It treats the creation like sacrificial straw-dogs.“刍狗”作为动物文化意象之一,指祭祀用草扎成的猪狗形状的贡物,祭毕随之抛弃。

      威利将其译成“straw dog”;而林译为“sacrificial straw-dogs”,增译“sacrificial”一词,让不熟悉源语文化的读者更清晰的了解到“刍狗”原来是为祭祀扎成的“牺牲品”威利只译出字面意思,却未考究其真正含义因此,在翻译动植物文化意象时,不仅要译出其字面意思,更要顾及此意象在源语文本当中所包涵的文化意义这样,译文读者才能接收到与源语读者相同的信息2)自然文化意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8章)威利译文:The highest good is like [来自wWW.lw5u.coM]that of water. The goodness of water is that it benefits the ten thousand creatures; yet itself does not scramble.林语堂译文:The best of men is like water; Water benefits all things, And does not compete with them.在《道德经》这部兼容并蓄的理论著作中,代表中国先哲理念的精神文化负载词并不乏见。

      如“水”,在中国“水”是极为阴柔却能克刚的物质,老子对其连续性和流动性极为推崇,也是“无为”思想的体现而提及“水”,西方人则会联想到“大海”、“洪水”,以及先进的航海技术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导致对自然文化意象的认识也有偏差,因此威利对于这些词的翻译趋于表象化,以至于部分或全部失去了原词所蕴含的深意如果说一般的翻译要沟通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受众,那么典籍的翻译则还需要跨越时间去沟通蒋坚松, 2001:11)2.2物质文化意象:“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第78章)威利译文:only he who has accepted the dirt of the country can be lord of its soil shrines;林语堂译文:Who receives unto himself the calumny of the world Is the preserver of the state.“社稷”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最早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君惠缴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指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来词义略有改变,在《韩非子·难一》中有“晋阳之事,寡人危,社稷殆矣。

      的记载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称五色土,象征国土古代把祭祀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称为社稷,在五谷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祗,是农业之神土地和粮本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所以后来成了国家的代名词威利疏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难免产生误译,将“社稷”译成“soil shrines”(土地庙,神龛)而林译作“state”,既囊括国家政权,也含有领土之意在译“垢”时,威利更是匪夷所思的译成“dirt”(脏东西,污秽之物)原文本意是:那些经常被大家诟病指点的人(出头鸟),越是能承受这样的苦难和攻击,越能体现其价值,才更有益于社稷林译本“calumny”正含“毁谤,中伤”之意,相较威利译文,林译文更为贴切2.3数字文化意象:“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第12章)威利译文:The five colors confuse the eye; The five sounds dull the ear; The tastes spoil the palate.林语堂译文:The five colors blind the eyes of man; The five musical notes deafen the ears of man; The five flavors dull the taste of man.中国自古盛行阴阳五行之说,但实际并非五种,多为虚指。

      原文大意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变幻的音律使人震耳欲聋;丰盛的美食会宠坏人的胃口而在数字“五”的处理中,二人均将其具体化,指五种颜色、声音和气味,略显得乏味,可见对数字的直译达不到原文丰富的意象效果2.4语言文化意象:“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第19章)威利译文:“Then let them have accessories; Give them Simplicity to look at, the Uncarved Black to hold, Give them selflessness and fewness of desires. Banish learning, and there will be no more grieving.”林语堂译文:“The people have need of what they can depend upon: Reveal thy simple self, Embrace thy original nature, Check thy selfishness, Curtail thy desires.”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文中将其解释为“(智辨、伪诈、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应把它们作为从属的措施并继之以更为基本的总体原则:表现纯真,持守混沌,减少私心杂欲。

      可见老子崇尚朴质、反对粉饰过分巧饰反倒画蛇添足,不如朴质自然些好因而林译本更能体现老子“无为而治”的哲学精髓,“无为”是道的体现,是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涵2.5宗教文化意象:“道可道,非常道第1章)威利译文:The Way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an unvarying Way.林语堂译文: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the Absolute Tao.对比两译文,威利将“道”译成“Way”,源于“道”与西方常提的“逻各斯”主义相似,希腊语“逻各斯”,意即“语言”、“定义”,含存在、本质、本源、真理、绝对等意,是关于事物是什么的本真说明,也是全部思想和语言系统的基础所在通过对本原的追问和不懈探求来解释世界,实属理性决定论的思维范式其表现为对感性世界和超感世界的截然划分和对立,以至于理性崇拜和盲从而林译作“Tao”,是因为“道”带有典型的中国文化色彩,在某种程度上与道教息息相关,在英语中是无法找到完全与之对应的词汇来表达的,因此林语堂选择音译法,采用异化策略将“道”的文化特色表达了出来,耐人寻味。

      3结论通过对比分析两译本在文化意象移植方面的差异,可见威利注重归化策略,而林语堂更侧重异化策略这与二人所处的文化环境、接受教育程度、审美价值、生活习俗、文学作品熏陶等方面的差异有关亚瑟·威利注重其思想内涵的传递,采用史学性质的翻译策略,其译文短小精悍,通顺流畅毕竟《道德经》时隔了两千年之久,加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典籍著作的时代性等因素,因此存在些许误译,漏译也在所难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是林语堂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深受基督和国学中西方两大文化的熏陶,为他在翻译方面的成就和造诣奠定了基础其译文优美生动、准确传神,能捕捉中国文化的精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力免中西方文化的隔阂,达到情感互通,吸引了大量国外读者,不失为《道德经》英译本的佳作典范总之,在典籍作品翻译中,语言是文化传承的基础,直接反应了一种社会现实,所以王佐良先生说:“不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