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程颢仁学视域下的万物一体.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52324835
  • 上传时间:2022-02-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00.96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程颢仁学视域下的“万物一体”                    崔亮亮摘 要:本文主要从历史演进的视野考察程颢仁学视域下的“万物一体”论及其贡献早在先秦儒学、尤其是孟子那里就表现出“万物一体”的思想倾向到了北宋,张载明确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说法相较于孟子,张载“民胞物与”的思想境界实际上是基于天人一气的气本论,这就突破了孟子的视域,为儒家“万物一体”的价值取向建构了本体论的依据程颢在吸收往圣先贤、主要是孟子及张载“万物一体”思想的基础上,不仅明确提出了“万物一体”的说法,而且还立足于仁学的视野,分别从本体、工夫、境界三个方面系统而逻辑地展开了其“万物一体”说关键词:万物一体 天理 仁体 诚敬 神性B244.6 :A :1000-8705(2018)03-30-36程颢的“万物一体”论在先秦儒家及宋明儒学那里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从他的《识仁篇》来看,其“万物一体”说最直接的源头活水还是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及张载的《订顽》相较往圣先贤,程颢的突出贡献不仅在于明确提出了“万物一体”的思想主张,而且还分别从本体、工夫、境界三个层面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其“万物一体”论。

      一、“万物一体”说的源头活水及研究现状从《识仁篇》来看,程颢认为,“浑然与物同体”即“万物一体”的思想境界,不仅在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中有所表现,而且在张载的《订顽》中也有所说明程颢在《识仁篇》中说:“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一本下更有‘未有之三字又安得乐?”1孟子在《尽心上》明确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主张,他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在这里,人自身的“诚”似乎是实现“万物皆备于我”的理论前提对于“诚”,孟子又解释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可见在孟子那里,“诚”是指万物在天道层面统一的流行不息,意即“诚”是物我之间的统一性规定因而,人如果能“反身而诚”,就会在天道的层面上认识到物我一体,从而会达致“万物皆备于我”的最高境界孟子在“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之后,紧接着说“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表明人自身的“诚”实际上是在推己及人的亲亲、仁民、爱物的具体过程中展开的,所以他又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这就是说,人要一步步由近及远把仁爱由爱亲人推致爱百姓及自然万物而当人以亲亲、仁民、爱物的具体过程敞开其仁爱时,人就能反身而诚进而回归到天道层面的“诚”,这样人就可以实现“万物皆备于我”的最高境界程颢对张载思想中所蕴含的“万物一体”倾向是深有体会的:“《订顽》一篇,意极完备,乃仁之体也1程颢认为,张载的《订顽》即《西铭》集中讨论了“仁之体”,而他所说的“仁之体”实际上就是“万物一体”在《西铭》中,张载写道:“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2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张载的《西铭》表现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追求与境界若联系张载的气本论来看,人之所以能达到“民胞物与”的境界,其实是基于一气贯通的天道宇宙论在天人一气的气本论下,“天地之塞,吾其体”及“天地之帅,吾其性”,显示出人与天地万物同根同源的关系由于人与天地万物这种同根同源的关系,所以一个人只有体认到天人物我间的一气贯通,他才能突破“有我之得私”的局限,到达“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境界尽管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精神境界,然而,他并没有像后来的程颢那样相应地指出下学的工夫。

      这既使得学者无下手着力处、没法得知这境界是如何得来的,也使得这境界容易丧失、很难保持更没有像程颢那样,从本体、工夫、境界三方面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万物一体”的核心要义总的来说,虽然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及张载的《订顽》都不同程度的蕴含着“万物一体”的思想倾向,但他们既没有明确地提出“万物一体”的观点,也没有像程颢那样分别从本体、工夫、境界的不同侧面全面而系统地阐发“万物一体”论毋宁说,“万物一体”在他们那里还主要只是一种混沦的精神境界关于程颢的“万物一体”论,冯友兰趋向于从人生境界来把握,他说:“‘浑然与物同体,这是程颢对于宇宙、人生的理解他认为,万物本来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有着休戚相关的内部联系他认为,学道学要首先明白这个道理但道学并不是一种知识,所以仅仅‘识得此理还不行,更重要的是要实在达到这种境界,要真实感觉到自己与物同体3而钱穆则侧重于本体论的描述:“宋代学者所热烈讨论的问题,不外两部:一部是属于本体论的,一部是属于修养论的……他们对于本体论共同的见解是‘万物一体,他们对于修养论共同的见解是‘变化气质4沿循本体论、境界论的诠释路向,陈来与杨国荣对于“万物一体”进一步作了更细致的阐发。

      在论及程颢的“万物一体”时,陈来指出有两种不同的“万物一体”,分别是“作为‘博施济众的人道主义关怀的内在基础”的“万物一体”与作为“培养和追求一种人生境界”的“万物一体”前一种“万物一体”的旨归“是要落实到社会关怀和忧患上”;后一种“万物一体”的旨归则“是要落实到内心生活中”5接着陈来指出,在《识仁篇》中,明道所突出的是“仁体”亦即“万物一体”的境界义与工夫义,但同时也蕴含着本体义6然而,陈来并没有具体指出“万物一体”的境界义、工夫义、本体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杨国荣则认为,程颢“更多地把与物同体理解为一种本然的状态”,而“天人所以一体,是因为二者皆出于理”7关于“万物一体”论在宋明儒学中的历史推进,杨国荣指出,张载及程颢所代表的“万物一体”思想“首先表现为一种本然的存在形式,而在王阳明那里,‘万物一体则作为圣人之心而取得了应然的形式8杨国荣基于本然、应然的区分之后,将程颢的“万物一体”说定位“本然的形态”及“天人所以一体,是因为二者皆出于理”的断言说明,杨荣国着重于从本体的层面诠释程颢的“万物一体”论可以看出,与冯友兰对于“万物一体”的境界层面的把握和钱穆对于“万物一体”的本体论描述相比,陈来所划分的两种“万物一体”论、“仁体”即“万物一体”蕴含的三方面意义(境界义、工夫义、本体义)及杨国荣从本然、应然的哲学视野出发将程颢的“万物一体”说定位为“本然的存在形式”理论尝试表明,他们无论是在解释方法还是解释面向上均有所推进。

      后来陈立胜将宋明理学“讨论万物一体与仁说”概括为:“第一,‘一体的观念是与易之‘生生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奠定了仁说的宇宙论向度第二,‘一體的观念是与孟子‘尽心的观念、‘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此可以说是仁说的心性论向度……第四,‘一体观念与践履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带有强烈的体知色彩,从而奠定了仁说的功夫论向度1与以往的研究相比,陈立胜突出了“万物一体”四方面不同所指的具体内涵及不同所指间与“仁说”的联系,这对于我们立足于仁学的视域下考察明道的“万物一体”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他还是没有说明不同所指间的内在关系鉴于前人的已有研究,本文将着重从本体、工夫、境界三个层面系统而合乎逻辑地揭示出明道“万物一体”的内在义蕴二、本体义的万物一体程颢《识仁篇》开宗明义提出“学者须先识仁”,识仁就是要识得仁体依程颢,“仁体”实际上就是万物一体,所以他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2浑然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便是仁者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仁学视域下的万物一体尽管我们可以自主观而内在的“仁体”层面说万物一体,但必须先要从客观而超越的天道层面了解万物一体因为从客观而超越的天道层面说万物一体,进一步主观而内在化从“仁体”层面来谈万物一体,这是明道在本体层面展开其万物一体论的内在逻辑。

      因而,关于万物一体,程颢首先解释说:“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3“只为从那里来”中的“那里”指示一根源由于万物均从同一根源而来,所以万物紧密相连而为一体这一根源其实就是天道、天理本身,故曰:“‘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只是以生为道,继此生理者,即是善也4在明道看来,天道作为生化之源,其根本特征就是“於穆不已”地创生天地万物尽管天道作为生化之源具有超越性,然而天道在创生万物的过程中亦内在于万物之中天道这种既超越又内在的独特性,实质上是传统儒学天道性命相贯通的基本信仰的体现既然天道内在于万物之中,因而,一方面,由万物之春意、生生不息即可指点出天道无所不在、健行不息;另一方面,万物不仅皆从同一本源而来,而且皆完具此理以为性万物一体,这种一体性从其本体的意义看,就是指涉万物皆完具此理正因为万物“皆有此理”,所以天道、天理贯通一切存在物使万物在本体的意义上得为一体因而,所谓萬物一体,就其本体的意义说,既是意指万物皆从同一根源而来,又是指涉万物皆完具此理从天道、天理层面说万物一体,还必须进一步主观而内在化从仁体层面来说所以,程颢说“‘万物皆备于我,不独人尔,物皆然。

      都自这里出去只是物不能推,人则能推之5在这里,明道借助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说法,而说“都自这里出去”由于万物皆完具此理,故而在本体论上,既可由此从天理的层面说万物一体,又可由此从“物物一太极”的层面说“都自这里出去”“万物皆备于我”,故曰:“不独人尔,物皆然但明道顺“都自这里出去”继续说道:“只是物不能推,人则能推之尽管本体论地言之,每一个体都可说“万物皆备于我”而“与物同体”,此所谓“理同”然而,唯独人禀受天地灵秀之气以生,使仁心得以呈现而能推,能尽心以实现仁体,所以能彰显天道进而自觉地实现“万物皆备于我”而“浑然与物同体”人虽能推,然“物则气昏,推不得”,故人以外的其他存在物并不能自觉地尽心以实现天道,进而彰显地做到“与物同体”,此所谓“气异”既然客观的天道需要靠仁去充弘才能实现出来,所以天道之为天道,不仅在于其以“生”为本质规定,而且还必须进一步主观而内在化为仁客观而超越的天道主观而内在化为仁的过程,也是落实、彰显、实现自己的过程为了说明这一点,对于《系辞·上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明道解释道:“圣人,人也,故不能无忧”。

      1天道生生显于仁,则圣人之仁(忧)实际上就是天道的见证与完成天道之化育,其实就是圣人仁心之化育,圣人仁心之化育与天道之化育贯通为一,此所谓合主观与客观而为“一本”仁心之化育即是生生之仁,生生之仁在本体层面上规定了仁的根本特征就是生生不息如何了解仁的生生不已?明道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隐喻:“切脉最可观仁”2、“观鸡雏此可观仁”3、“观天地生物气象”4、“仁便是一个木气象,恻隐之心便是一个生物春底气象”5、“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6切脉即持脉,指点于动脉处便是生机之呈露,由此最可体仁鸡雏自身即一团生意,观鸡雏即观生,观生即可体仁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展现出一片春意、生意、生机盎然的气象,这也是指点观生可以体知生生之仁生生之仁在大化流行的过程中贯注于万物之中,万物皆有此仁以为性所以,仁体在生生(创生万物)的过程中而“浑然与物同体”前文提及,由万物不仅皆从同一根源而来而且皆完具此理以为性,而说本体意义上的万物一体既是指万物一体同源,又是指万物“皆完此理”,这是从客观而超越的天道层面说万物一体当然,天道不仅是客观而超越的,而且是主观而内在化的仁因此,我们也可以自主观而内在的“仁体”层面说万物一体,这同样也是在本体的层面上说万物一体。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本体意义上的万物一体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我们既可自客观而超越的天道层面说万物一体,也可从主观而内在的仁体层面说万物一体三、工夫中的万物一体在明道看来,自客观而超越的天道层面说万物一体,还必须进一步主观而内在化从仁体层面说万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