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经典 头针技术.pdf
5页第二章 头针技术 头针技术是指在头皮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治疗技术,适用于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呆病等)及痛证等病症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分区定位 按颅骨的解剖名称额区、顶区、颞区、枕区 4 个区, 14 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 25条) 1.额区(见图 1) ( 1)额中线 定位:在额部正中,前发际上下各 0.5寸,即自神庭穴向下针 1寸,属督脉 主治:头痛、强笑、自哭、失眠、健忘、多梦、癫狂病、鼻病等 ( 2)额旁 1线 定位:在额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发际上下各半寸,即自眉冲穴沿经向下刺 1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等上焦病证 ( 3)额旁 2线 定位:在额部,额旁 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发际上下各半寸,即自头临泣向下针 1寸,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中焦病证 ( 4)额旁 3线 定位:在额部,额旁 2线的外侧,自头维穴的内侧 0.75寸处,发际上下各 0.5寸,共 1寸,属足少阳胆经与足阳明胃经之间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下焦病证。
2.顶区(见图 2、图 3、图 4) 图 1 头面部头针穴线图示 ( 1)顶中线 定位:在头顶正中线上,自百会穴向前 1.5寸至前顶穴,属督脉 主治:腰腿足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皮层性多尿、小儿夜尿、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头顶痛等 ( 2)顶颞前斜线 定位:在头顶侧面,从前顶穴至悬厘穴的连线,此线斜穿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主治:对侧肢体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将全线分 5等份,上 1/5治疗对侧下肢中枢性瘫痪;中 2/5治疗对侧上肢中枢性瘫痪;下 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硬化等 ( 3)顶颞后斜线 定位:在头顶部侧面,从百会穴至曲鬓穴的连线,此线斜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主治:对侧肢体中枢性感觉障碍将全线分 5等份,上 1/5治疗对侧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疗对侧上肢感觉异常;下 2/5治疗对侧头面部感觉异常 ( 4)顶旁 1线 图 4 头顶及侧面头针穴线图示 图 3 头侧面头针穴线图示 图 2 头顶头针穴线图示 定位:在头顶部,顶中线左右各旁开 1.5 寸的两条平行线,自承光穴起向后针 1.5 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腰腿足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 5)顶旁 2线 定位:在头顶部,顶旁 1线的外侧,两线相距 0.75寸,距正中线 2.25寸,自正营穴起沿经线向后针 1.5寸,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肩、臂、手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3.颞区(见图 4) ( 1)颞前线 定位:在头部侧面,颞部两鬓内,从额角下部向前发际处颔厌穴到悬厘穴,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口腔疾病等 ( 2)颞后线 定位:在头部侧面,颞部耳上方,耳尖至上自率谷穴到曲鬓穴,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等 4.枕区(见图 5) ( 1)枕上正中线 定位:在枕部,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自强间穴至脑户穴,属督脉 主治:眼病 ( 2)枕上旁线 定位:在枕部,枕上正中线平行向外 0.5寸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眼、目赤肿痛等眼病 ( 3)枕下旁线 定位:在枕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直线,长 2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腰背两侧痛 (二)针具及操作方法 针具: 选用直径 0.35mm,长 40~ 50mm的毫针。
操作方法: 1.进针 ( 1)进针角度 一般宜在针体与皮肤成 30°角左右进针,然后平刺进入穴线内 ( 2)快速进针 将针迅速刺入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根据不同穴线刺入不同深度 ( 3)进针深度 进针深度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处方要求决定一般情况下,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图 5 头后面头针穴线图示 使针体平卧,进针 3cm左右为宜 2.行针(见图 6) ( 1)捻转 在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术者肩、肘、腕关节和拇指固定不动,以保持毫针相对固定,示指第一、二节呈半屈曲状,用示指第一节的桡侧面与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持住针柄,然后示指掌指关节作伸屈运动,使针体快速旋转,要求捻转频率在 90次 /分钟左右,持续 2 ~ 3分钟 ( 2)提插 手持毫针沿皮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将针向内推进 3cm左右,保持针体平卧,用拇、示指紧捏针柄,进行提插,指力应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如此反复操作,持续 3~ 5分钟左右提插的幅度与频率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 3.留针 ( 1)静留针 在留针期间不再施行任何 针刺手法,让针体安静而自然地留置在头皮内。
一般情况下,头针留针时间宜在 15~ 30分钟如症状严重、病情复杂,病程较长者,可留针 2小时以上 ( 2)动留针 在留针期间内,间歇重复施行相应手法,以加强刺激,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即时疗效一般情况下,在 15~ 30分钟内,宜间歇行针 2~ 3次,每次 2分钟左右 4.出针 先缓慢出针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拔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 二、常见疾病的头针治疗技术 (一)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 本病多由气血逆乱,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于脑脉外,以昏仆、半身不遂、 肢麻、舌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依照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醒脑开窍,疏通经络 【操作步骤】 1.选穴 ( 1)肢体感觉障碍:可选取对侧顶颞后斜线、顶旁 1 线、顶旁 2 线等如头面部感觉障碍选取下 2/5,上肢感觉障碍选取中 2/5或顶旁 2线,下肢感觉障碍选取上 1/5或顶旁 1线 ( 2)肢体乏力:可选取对侧顶颞前斜线、顶旁 1 线、顶旁 2 线如头面部感觉障碍选取下 2/5,上肢感觉障碍选取中 2/5或顶旁 2线,下肢感觉障碍选取上 1/5或顶旁 1线。
( 3)平衡障碍:可选取枕下旁线等 ( 4)失语:可选对侧顶颞前斜线下 2/5、颞前线等 ( 5)尿储留:可选取额旁 3线、顶旁 1线等 2.操作:选用直径 0.35mm、长 40~ 50mm的毫针,使针身与皮肤表面约成 30°角,针尖平刺入穴内,快速进针,深度约 30mm在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行快速捻转手法,频率约 90次 /分钟,必要时可辅以小幅度的提插,以患者能忍受为度针后也可令患者活动患部,以助针效留针 15~ 30分钟(病程长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每日 1次 (二)急性腰扭伤 腰部扭伤后出现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 ,活动受限,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痛患者多为青壮年,有腰部扭伤史本病多为局部皮肉筋脉受损,以致经络不通,经气运行受阻,瘀血壅滞局部而致疼痛本病按照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舒筋通络止痛 【操作步骤】选取双侧枕下旁线、顶旁 1线等选用直径 0.35mm、长 40~ 50mm的毫针,图 6 头针行针示意图 使针身与皮肤表面成 30°角,针尖平刺入穴内,快速进针,深度约 30mm在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行快速捻转手法,频率约 90次 /分钟,以患者接受为度。
针后也可令患者缓慢活动腰部,以助针效留针 15~ 30分钟,每日 1次, 7次为 1个疗程 (三)呆病(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等) 本病为神志疾患,记忆缺损常是最早的临床表现肾气 肾精亏虚 、 脑髓 失养是呆病的基本 病机 本病按照 2007 年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内科学·痴呆》进行诊断 【操作步骤】选取额中线、额旁 1线、额旁 2线、额旁 3线、顶中线选用直径 0.35mm、长 40~ 50mm的毫针,使针身与皮肤表面成 30°角,针尖平刺入穴内,快速进针,深度约 30mm在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行快速捻转(约 90次 /分钟),配合小幅度提插,以患者接受为度留针 15~ 30分钟,每日 1次, 20次为 1个疗程 三、禁忌症 1.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 2.头部颅骨缺损处或开放性脑损伤部位,头部严重感染、溃疡、瘢痕者 3.患有严重心脏病、重度糖尿病、重度贫血、急性心肌炎症和心力衰竭者 4.中风患者,急性期如因脑血管意外引起昏迷、血压过高时,暂不宜用头针治疗,须待血压和病情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 四、注意事项 1.留针时针体应露出头皮,不宜碰触留置在头皮下的毫针, 以免折针、弯针。
如局部不适,可稍稍退出 0.1~ 0.2寸左右对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但需要留针时间较长者,应加强监护,以免发生意外 2.行针捻转时应注意观察,防止晕针等不良反应发生;对精神紧张、过饱、过饥者应慎用,不宜采取强刺激手法 3.头皮较紧密部位常易遗忘所刺入的毫针,起针时需反复检查 4.头针长时间留针,并不影响肢体活动,在留针期间可嘱患者配合运动,有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 5.头皮血管丰富,注意防止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