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师大版历史高一上《古代印度》课件1.ppt
25页古代印度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古代印度指 整个南亚次 大陆印度 得名于印度 河,始见于 古希腊历史 学家希罗多 德所著《历 史》一书, 书中称印度 河流域及其 以东广大地 域为印度古印度早期文明哈拉巴文明(前2500年—前1750年),一 般认为由达罗毗荼人创造,属于青铜时代文明 已经有自身的文字,农业水平较高,城市建 筑规划已十分完善主要遗址有哈拉巴和摩亨 佐·达罗哈拉巴文明于20世纪20年代初被发现,据 现在估算,这两处城市的总人口数均为3.5万人 左右哈拉帕摩享佐·达罗摩亨佐·达罗下城(电脑复原图)出土的石刻人像谷仓大浴场垃圾箱哈拉巴文明的消亡雅利安人入侵说:雅利安人入侵使城市遭到破坏,居民大 批被杀,余者逃散,城市荒废不同意入侵说的学者认为,印 度河文明中心城市的衰亡比雅利安人的入侵要早250年,而且雅 利安人入侵活动起初主要在印度河上游,而摩亨佐·达罗却在 其下游,因此对入侵说持否定态度天灾说:由于地震或特大洪水而致使印度河流域文明毁灭 反对者认为,范围如此广大的文化区域,不可能由于突然的 天灾而毁灭环境说:由于生态环境遭破坏,不利于居民生存,迫使居 民向周边及恒河流域迁徙,造成哈拉巴文化衰亡。
这种说法当 然也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因为雅利安人入侵后曾在创造哈拉巴 文明的地区长期生活雅利安人入侵雅利安人是操印欧语 的白种人最初生活在黑 海附近,以游牧为生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 10世纪,雅利安人的逐步 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 征服了该地区原有的土著 居民,取代了印度原有文 明征服者称自己是“雅利 安人”,意为“出身高贵的 人”吠陀时代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历史,被 称为“吠陀时代”为何得名?)雅利安人的经典吠陀和解释吠陀的梵书 ,是这一时期主要的历史文献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得益于大河流域的灌溉 之利,农业得以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分化日益明显,雅利安人的原始氏族公社瓦 解,阶级国家产生到前6世纪,印度河、恒河流 域共有20多个国家种姓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与雅利安人的军事征服与内部分化 有关) 1.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用种姓区分征服者与被征 服者 2.雅利安人自身的原始氏族公社瓦解时,不同阶级 产生,其自身内部出现了等级划分种姓制度的内容:人为地将社会分裂为婆罗门、刹 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集团《梨俱吠陀》最后 一章《普鲁沙赞歌 》提到吠陀诸神分 割原始巨人普鲁沙 时,由其身体不同 部分产生:“他的 嘴变成了婆罗门, 双臂变成了罗阇尼 亚(刹帝利),双腿 变成了吠舍,双脚 生出首陀罗。
婆罗门婆罗门刹帝利刹帝利吠舍吠舍首陀罗首陀罗贱民贱民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的特点1.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并且种姓世袭婆罗门法经和法典的规定,婆罗门社会 地位最高,是第一等级;刹帝利是第二等级 这两个等级享有各种特权,是不劳而获的 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中的平民大众,是第 三等级他们必须施舍和纳税供养婆罗门和 刹帝利首陀罗瓦尔那主要来自被征服的土 著居民,是第四等级他们处在社会最底层 ,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上 受歧视,几乎被剥夺了一切权利2.职业世代相传《摩奴法典》规定:婆 罗门的义务是“教育与学习吠陀,为自己和 他人祭祀,以及布施与接受(施舍物)刹帝 利的义务是“保护人民,给予施舍物,祭祀 ,学习吠陀以及节制现世享乐”吠舍的义 务是牲畜,施舍,祭祀,学习吠陀,商业以 及高利贷,农业首陀罗的义务是无怨恨地 为那些(上述的)种姓服务这样,婆罗门通 过对各种姓职业与义务的说教,并以法律形 式固定下来,从而使各种姓职业固定化、世 袭化了3.实行种姓内婚制婆罗门和刹帝利为了保证自己的特 权和地位不致因通婚而发生混乱,制定 了种姓内婚制原则在种姓内婚制下, 同一种姓的人通婚受到赞美,不同种姓 的人通婚受到歧视,甚至惩罚。
佛教文 献在形容某一婆罗门血统纯正时,常常 使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这一贯用 语七代不发生混血被认为是美德相 反,如果不同种姓的人通婚,则被认为 是犯罪4.不同种姓的法律、地位不平等前三个种姓都有权活动,首陀罗无权参 加活动假如首陀罗故意听人(诵读)吠陀,须向 他的耳中灌以熔化的锡或蜡假如他诵读吠陀原 文,须割去他的舌头假如他记忆吠陀原文,须 将其身体劈成两半不同种姓的人犯了同样的罪,所受到的处罚完全 不同《摩奴法典》规定:“如果刹帝利辱骂了婆罗 门,须罚款100帕那;如为吠舍须罚款150或200帕那 ;如为首陀罗则处以体刑相反,“如果婆罗门侮 辱刹帝利,须罚款50(帕那),如果侮辱吠舍,须罚款 50的一半,而侮辱首陀罗则罚款为12”这种不平等 关系在婆罗门和首陀罗之间最为严重例如,婆罗门 侮辱了首陀罗只罚几个钱,而首陀罗若是辱骂了婆罗 门,则要被割掉舌头种姓制度的特点:社会地位不平等1.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并且种姓世袭 2.职业世代相传 3.实行种姓内婚制 4 .不同种姓的法律、地位不平等婆罗门教对种姓制度的维护先有制度,再 有维护制度的理论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的隔离,阻 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 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佛教的创立与发展佛教创立的历史背景: 1.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 ,社会关系急剧变化 2.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 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和种姓特权日 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 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者之一• 1、时间:公元前6世纪 • 2、人物:乔达摩悉达多 • 3、经典:三藏经(经藏、 律藏和论藏) • 教义:四谛(苦、集、灭、 道) • 4、主张:众生平等 • 5、背景:列国纷争、社会 关系急剧变化 • 6、发展:公元前3世纪臻于 鼎盛并开始外传,逐渐成为 世界性佛教的建立 (时间/人物/经典/主张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佛教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趋于鼎盛, 并向外传播,终成世界性1.社会关系急剧变化,刹帝利与吠舍大商人对 婆罗门的特权感到不满 2.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其教义(四谛)能够得 到较为广泛的支持特别是下层人民的支 持 3.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统治者大力推崇 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梵文史诗1、内容:雅利安人神话传说、社会生活和 对外扩张的情景 2、地位:世界文学瑰宝本节重点(1)种姓制度:古代印度四大种姓(两 段都要)种姓制度的特征 (2)佛教的创立和发展:佛教的创始人 、经典、时间、地点 《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高考内容)单元练习第三课练习与测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