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120例研究.doc
5页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120例研究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观察益气活血汤在慢性心衰治疗 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 组,对照组60例为常规西医抗心衰治疗,治疗组60例为对 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汤,2组均为14天1疗程,疗 程结束后观察2组总体疗效及心率、血压、射血分数、心功 能、6分钟步行实验、电解质指标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 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 3%明显高于对照组85%,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教材第7版[1]:根据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和心源性水肿特点可诊断,同时还应包 括其基本心脏病病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诊断及心功能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气虚血瘀证:心悸,气短,胸胁作痛,颈部青筋暴露,胁下痞块,下肢浮肿,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 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阳虚水泛证:心悸,气喘,,不得卧,咯吐泡沫痰,面肢浮肿,畏寒肢冷,烦躁汗出,颜面灰白,口唇青紫,尿少 腹胀或伴胸水、腹水,舌暗淡或暗红,苔白滑,脉细促或结 代1. 3心功能分级标准:参照NYHA提出的心功能分级法 [1]将心功能分为四级: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不引起过度的乏力, 呼吸困难或心悸,即心功能代偿期;II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即 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亦称I度或轻度心 力衰竭;III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微的日常 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称II度或中度心力衰竭;IV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充血性心力 衰竭症状,任何体力活动后加重,亦称III度或重度心力衰竭1. 4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心功 能II-IV级(NYHA)的患者;②年龄在50-90岁;③有完整 的临床资料者1.5排除标准:下列情况不纳入观察病例:①肝肾功能 障碍致心力衰竭者;②精神异常不能合作者;③过敏体质者; ④严重的感染、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包填塞者2治疗方法14天1疗程2.1对照组:吸氧、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控制感染、扩冠、强心、利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减慢心率、控制心律失常等;2.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汤,中药组成:黄黄50g人参10g白术10g陈皮6g当归15g丹参30 g川萼6g木香6g红花10g桃仁10g牛膝15g甘草3g将药放入罐中,加水500ml,浸泡15min,文火慢煎30min, 取汁200ml,分2次口服。
2. 3观察指标:(1)治疗前后患者临床表现、心率、血 压;(2)超声心动图观测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 抽血查钾钠离子;(3)对比治疗前后心功能状态:心功能分 级、6分钟步行试验2.4疗效判断标准[2]:按NYHA心功能分级法,评定 心功能疗效:显效:心衰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及2级;无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恶化: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2.5统计学方法:应用PEMS3. 1统计软件计量资料 以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 验,计量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3结果3. 1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 3%高于对照组的85%,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好(PV0.01)见表1.3. 2 HR、BP、LVEF、6min步行试验、钾钠离子、心功能 比较2组均有明显改善(PV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4讨论慢性心衰的西医常规治疗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病情 进一步加重,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进食减少、面色潮红、 心悸、胸闷、头晕、、头痛、汗出、乏力症状,检查发现患 者出现了低钾低钠血症、低蛋白血症、心律失常、胃肠道反 应、扩血管反应、洋地黄中毒、血压下降过快或休克、水肿 不消退等,治疗难以坚持,或症状加重,这常与应用抗生素、 利尿剂、洋地黄、扩血管药等有关,因此需要寻找更好的办 法,临床上单用益气法或活血法治疗多,如生脉液、参麦液、 血塞通、香丹液等,益气活血兼用者不多。
中医认为,该病 属心悸、怔忡、心痹、咳喘、痰饮、水肿、瘀血病症范畴, 基本病理是气虚血瘀水停,瘀血、痰饮、水湿是病理产物, 瘀从气虚来,水自瘀血生;络脉瘀滞,气血不畅,水饮停聚 又加重心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4]心主血脉”、“气 为血帅"、“气行血行”,血液的运行依赖心气推动,这与 现代医学的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学有共同处,对气虚血瘀证 要注重益气活血化瘀,方能提高疗效[5]故益气活血法, 可改善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6],《神农本草经》记载,黄 芷为“补药之长”,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大 量药理研究证实,黄芷具有强心,降低总外周阻力,扩张冠 状动脉,改善微循环,降低心肌耗氧及抗氧自由基作用,有 助于改善心功能[7];人参大补元气,其人参皂忒能增强心 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和冠脉流量[8];白术健脾益气, 燥湿利水,能调理胃肠功能,保肝,利尿;陈皮理气降逆, 燥湿化痰;当归补血活血,润肠通便;丹参清心凉血,除烦 安神,活血补血,丹参酮类物质对心血管系统有广泛活性, 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营养,扩张外周血 管,改善微循环,抗凝,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川萼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木香行气温中健脾,尤善行脾胃气滞; 红花桃仁活血逐瘀通经,抗血栓,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流 动力学;牛膝性善下行,用于各种瘀血病症;诸药合用,达 到益气活血逐瘀目的.参考文献[1]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 版: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