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三岭水库初步设计报告.doc
51页三层岭水库初步设计报告1 综合说明1.1 水库基本情况1.1.1工程地理位置、水系、水文气象三层岭水库位于新余市高新区水西镇堆甲王家村委,距新余市城区20km,东经115°00′04″,北纬27°53′26″,属赣江水系袁河支流白杨江水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0.21km2,总库容11.45万m3,其中兴利库容为9.6万 m3,死库容为0.035万m3原设计灌溉面积0.02万亩,实际灌溉面积0.02万亩,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小(二)型水库三层岭水库流域属亚热带温和区,多年平均气温17.8℃,高温多在7月,平均为29.4℃左右,最低气温多在1-2月份,平均6℃最大风速15m/s多年平均降雨量1568mm,最大降雨量为2115.1mm(2002年),最小降雨量为1076.1mm(1971年),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其中4~6月份雨量占全年雨量的46.6%多年平均蒸发量E601=949.7mm,7、8月份最大,占全年的32.4%,全年无霜期283天1.1.2水库建设过程三层岭水库始建于1959年7月,1959年12月完工,达现有规模大坝兴建时由当地群众就近取土人工夯实而成,填筑质量一般。
大坝建设时上下游未护坡,溢洪道开挖后未衬护坝下涵管为Φ400mm素砼圆管,未砼包管80年代将斜卧管取水改为斜拉式启闭闸门控制,90年代大坝上游进行砼护坡,2010年对溢洪道进行应急除险加固处理,加宽了溢洪道并进行了衬砌,无消力池及出水渠,同时在大坝右下坝脚做了一段排水体1.1.3加固前工程基本情况及主要建筑物经查找原始资料,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0.4km2,设计洪水标准为1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总库容为17.23万m3,正常蓄水位为60.10m,设计洪水位为60.87m,校核洪水位为61.08m,死水位为54.60m水库枢纽工程主要由大坝、溢洪道、涵管组成现状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为61.60~62.15m,最大坝高为8.6m,坝顶长度为166m,坝顶宽度为4.5m,上游砼护坡,坡比为1:2.2,下游未护坡,坡比为1:2.0,坝脚局部设排水体,已淤堵失效现状溢洪道位于大坝左岸坝肩,全长为42m,前面24m为浆砌石衬砌,后面18m为砼衬砌,控制段进口底高程为60.10m,溢洪道底宽3.0~2.6m,边墙高0.57~1.2m,坡比i为0.039、0.093,下游无消能设施及出水渠,洪水不能安全下泄。
现状涵管位于大坝左右端各一套,右端涵管已封堵,左端涵管管身为素砼结构,涵管为φ400mm圆管,管壁厚0.05m,采用斜拉式启闭机控制,闸门为铸铁闸门,涵管进口底高程为54.6m,出口底高程54.32m,管长35m1.1.4除险加固的必要性运行中水库存在多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①大坝填筑质量一般,清基不彻底;大坝下游右坝脚出现渗漏,坝基存在渗漏问题,渗流状态不安全;②大坝上游为砼护坡,护坡质量一般,未设垫层;下游未护坡,局部有排水体,但淤堵失效,坝面无排水沟,干渠从坝体上经过③溢洪道2010进行应急除险加固处理,但只是衬砌部分边墙,下游未设消能设施,有冲坑,无出水渠,洪水不能安全下泄;④右端坝下涵管已封堵,存在渗漏问题;左端坝下涵管为φ400mm素砼结构圆管,老化严重,存在结构安全隐患;⑤水库无专职管理人员,无管理房及通讯设施,无安全观测设施,上坝公路路况差为了确保该工程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工程应有的效益,对该工程进行加固处理迫在眉睫为确保工程安全,恢复水库正常运行,根据《江西省小(2)型水库大坝安全评估技术规定(试行)》的规定和要求,新余市水务局于2011年04月组织并成立大坝安全评估小组,对大坝安全进行了评估,通过对三层岭水库大坝现场检查,与水管人员(含参与建坝人员)的访谈记录及大坝历年运行资料和管理现状,编写了三层岭水库大坝现场安全检查报告、现场访谈记录报告和大坝安全综合评估报告表,大坝安全类别评定为三类坝,需尽快对工程进行除险加固。
1.2 水文1.2.1基本资料三层岭水库属赣江流域袁河支流白杨江水,库区流域属低山丘陵区,植被一般,有一定的水土流失,流域无实测雨量资料,距坝址20km设有新余气象站,建于1959年,有1959年~2010年观测的降雨量等资料坝址以上控制集水面积0.21km2,主河道长度0.954km,河道平均坡降5.51%1.2.2设计洪水标准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及《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三层岭水库规模属小(二)型,主体工程等级为Ⅴ级因该水库最大坝高小于15m,挡水高度小于10m,洪水标准参照平原滨海区,所以本次设计洪水标准为10年一遇(P=10%),校核洪水标准取上限为50年一遇(P=2%)1.2.3设计洪水三层岭水库流域内无水文观测站,缺乏实测流量资料,故本次设计洪水采用与周边库区降雨相近的实测雨量站和江西省水文局2010年编制的《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推荐的推理公式法推求1.3 加固设计1.3.1大坝加固设计本次大坝加固坝顶高程为62.10m,坝顶宽为4.5m,坝顶增设20cm厚泥结石路面;对大坝坝基开挖截水槽进行防渗,底宽2m,伸入坝基覆盖层1.5m;上游坝坡整坡至1:2.25,正常蓄水位以下采用C15砼预制块护坡,下游坝坡维持现状1:2.0不变,拆除干渠并在下游20m范围填塘固脚,下游坡整平后采用草皮护坡,新建贴坡排水体,离坝脚5m处新建一干渠。
1.3.2坝下涵管加固设计本次设计挖除右涵管后粘土回填经方案比较,左涵管在原址破坝重建涵管,落水井进口顶高程为55.25m,涵管进口底高程为54.40m,出口底板高程为54.30m,全长36.5m,总坡降为1/365进口采用斜拉式启闭机控制,涵管采用φ300mm PVC管作为内模,外包0.8m×0.8m的C25钢筋砼结构,出口接消力池1.3.3溢洪道加固设计本次设计拟在原址加固溢洪道,维修泄槽段和新建下游消力池考虑到目前水库加固实际情况,拟将进口高程保持现状高程60.10m,对现状溢洪道进行加固溢洪道控制段进口底高程维持现状60.1m,宽3.0m,后接泄槽,底宽为3.0~2.6m,进口底板高程60.09m,出口底板高程54.00m桩号0+000~桩号0+020维持现状;加高桩号0+020~桩号0+024,泄槽底坡i=0.039;桩号0+024~桩号0+038维持现状,泄槽底坡i=0.093;新建桩号0+038~桩号0+051,泄槽底坡i=0.270,进口接进水渠,出口设消力,池长3.0m1.4 工程设计概算1.4.1编制依据按照江西省水利厅“赣水建管字(2006)22号文”颁发的《江西省水利水电工程系列定额》及概估算编制规定,江西省水利厅赣水建管字(2006)242号文发布的标准与定额,赣水建管字[2010]246号文,设计有关资料,设计工程量进行编制。
价格水平年按江西省造价信息2013.2(总第140期)新余市建设工程材料信息,主要材料基价按江西省定额站的要求执行1.4.2投资主要指标工程总投资(静态总投资)82.85万元,其中:工程部分投资82.85万元、水土保持投资0.00万元、环境保护投资0.00万元基本预备费率1%,基本预备费为0.82万元施工总工期8个月1.5 工程特性表三层岭水库工程特性表序号名 称单位加固前加固后备注一水 文 1集雨面积km20.40.21 2多年平均年降雨量mm15681568 3设计洪水标准及流量P(%) (10%) (10%) m3/s1.88 4校核洪水标准及流量P(%) (2%) (2%) m3/s3.49 二水库特性 1调节特性 年调节年调节 2校核洪水位m61.08 (2%)60.54(2%) 3设计洪水位m60.87 (10%)60.38(10%) 4正常蓄水位m60.1060.10 5死水位m54.655.25 6总库容万m317.2314.50 7正常水位库容万m312.51 8兴利库容万m311.82 9死库容万m30.650.69 三工程效益 1灌溉面积万亩0.060.06 2保护人口万人0.040.04 3保护耕地万亩0.060.06 四主要建筑物及设备 (一)大坝 1坝型 均质土坝均质土坝 2坝顶高程m61.60~62.1562.1 3最大坝高m8.68.8 4最大坝长m166166 5坝顶宽度m4.54.5 6上游坝坡 1:2.21:2.25 7下游坝坡 1:2.01:2.0自上而下(二)溢洪道 1型式 开敞式开敞式 2进口底高程m60.1060.10 3溢洪道底宽m3.03.0 4全长m4258 5纵坡 0.039,0.0930.039,0.093,0.27 6边墙型式 砼挡墙砼挡墙 7最大下泄流量m3/s1.29 8消能型式 无底流消能 (三)坝下涵管 1进口底高程m54.6054.40 2涵管长度m3536.5 3涵管断面尺寸mφ0.4φ0.3 4最大过水流量m3/s0.198 5闸门型式 铸铁闸门铸铁闸门 6启闭机型式 斜拉式斜拉式 7启闭机(孔径)mφ0.2 五工程投资总投资万元82.85建筑工程万元68.86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万元0.17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万元1.40施工临时工程万元2.07独立费用万元9.53基本预备费万元0.82水土保持工程万元0.00环境保护工程万元0.00462 水 文2.1 基本资料2.1.1自然、地理三层岭水库位于新余市高新区马洪办事处堆甲村委,东经115°01′10″,北纬27°54′21″,距新余市区20km,属赣江流域袁河支流白杨江水。
库区属低山丘陵区,植被一般,有一定的水土流失2.1.2 水文气象三层岭水库流域属亚热带温和区,多年平均气温17.8℃,高温多在7月,平均为29.4℃左右,最低气温多在1-2月份,平均6℃最大风速15m/s多年平均降雨量1568mm,最大降雨量为2115.1mm(2002年),最小降雨量为1076.1mm(1971年),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其中4~6月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