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33页.pdf

33页
  • 卖家[上传人]:sq****j
  • 文档编号:209523907
  • 上传时间:2021-11-1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5.56KB
  • / 3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合集10 篇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合集10 篇作为一名老师, 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 10 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化学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介绍金属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本节课的知识是铁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材从铁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硅和铝为引入, 以及在介绍铁的氧化物时, 列举了氧化铁作为涂料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说明了研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意义与价值在介绍铁的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性质时, 以实验探究为手段, 重点介绍了 Fe(OH)2的、Fe2+的还原性与 Fe3+的氧化性 2教材内容编排注意与第一、二章知识的衔接本节课教材内容突出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铁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并且注意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与衔接, 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1)与“物质分类”知识的衔接本节对钠、铝、铁、铜四种重要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按氧化物、 氢氧化物和相应盐的顺序编写。

      同类化合物的性质有许多相似性,这样编排便于从一类化合物的性质中找出共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有利于对同类其他化合物的认识和推断例如: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 碱与酸反应,这些通性在教材中都是直接一笔带过,没有安排相应实验来介绍2)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离子反应代表了反应的实质,教材“学与问”栏目中要求学生根据Fe(OH)2和 Fe(OH)3都是不溶性碱,写出它们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及Fe2O3 、FeO与酸的反应、铁盐和亚铁盐性质均以离子方程式书写,充分体现了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3)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衔接Fe3+与 Fe2+相互转化的实质就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是本节课一个重点内容教材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引出了2 Fe3+遇到强还原剂、 Fe2+遇到强氧化剂的变化, 正是利用化合价变化来对反应类型进行判断 3通过对实验探究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教材介绍 Fe(OH)2 的制备与性质、 Fe3+离子检验、 Fe2+与 Fe3+相互转化等知识的介绍, 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物质性质 做好几个教材安排的几个实验,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通过对灰绿色沉淀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2 价铁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质3)知道溶液中 Fe3+的检验方法4)知道 Fe3+与 Fe2+之间能够相互转化, 能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转化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学会从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2)通过对铁的化合物氧化还原性的预测,初步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研究物质氧化还原性3)通过对铁的化合物实验演示与探究活动,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思路和方法4)通过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条件的思考与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2) 体验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运用,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三、说方法 1运用分类的方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金属氧化物、碱、盐)预测物质性质3 2整合实验过程,设计问题情景进行引导、启发式教学本节课安排了 3 个实验,氢氧化铁与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Fe3+离子的检验以及 Fe3+与 Fe2+的转化相对而言本节课实验的内容较多,而不管是Fe(OH)2的性质或是 Fe2+与 Fe3+的转化,均涉及到 +2 铁元素的还原性这一特点,以及都使用到 Fe2+溶液。

      为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 通过对把“ Fe(OH)2 的制备与性质实验”、“ Fe3+离子的检验”和“ Fe2+与 Fe3+的转化”三个实验进行整合,同时设计了几个问题情景,以起到优化课堂效率,形成知识系统的作用同时,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 能够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四、说教学过程阅读课文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 、Fe2O3 、Fe3O4的性质,填写以下表格: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实验步骤: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FeCl3 溶液,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 新制FeSO4溶液(在大烧杯加入铁钉与稀硫酸反应得到,并保持Fe 与 H2OS4 反应不断进行,放在公共药品台上,学生自行取用)先往两支 FeSO4 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KSCN 溶液(动作要迅速),观察与记录现象再往两支FeCl3 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KSCN 溶液,观察与记录现象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 KSCN 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 Fe2+离子遇到 KSCN 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4 溶液滴加 KSCN 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O4 溶液中滴加 NaOH 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1含 Fe3+的溶液遇 KSCN 溶液变红, Fe2+离子没有此现象,利用这一反应4 可以检验 Fe3+的存在。

      2含 Fe2+离子的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后,与KSCN 溶液会出现红色,证明生成了 Fe3+,由此说明 Fe2+溶液容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为 Fe3+ 3Fe(OH)2 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因被氧气氧化会而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的Fe(OH)3沉淀 1从 Fe2+被 O2氧化为 Fe3+,体现了 Fe2+的什么性质?除了O2 ,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 Fe2+? 2若要实现从 Fe3+转为 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Fe2+与 Fe3+的转化,按照教材P61 科学探究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1Fe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2回忆前面有关 Fe2的实验,为什么用Fe与稀硫酸制备 FeSO4 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3实验中如何判断 Fe3已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1以铁粉为还原剂,可以将Fe3+还原为 Fe2+,此时溶液与 KSCN 不变红,说明溶液中已无Fe3+离子加入氯水后溶液重新变红,说明前面反应的产物是Fe2+,遇到氯水后重新被氧化为Fe3+ 2Fe与稀硫酸制备 FeSO4 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可以防止溶液中的Fe2+被空气中的 O2氧化。

      3往 FeCl3 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振荡试管,一段时间后仍有铁粉过量,说明溶液中已无Fe3+(已充分反应)若反应不充分,滴加KSCN后溶液会出现红色,不能证明 Fe3+已被铁粉还原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通过学习我们指导, Fe2+离子和 Fe(OH)2 中+2 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利用FeSO4 溶液和 NaOH 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 Fe(OH)2白色沉淀?5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1、课标分析通过实验探究温度、 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催化剂实际应用的事例, 认识其在生产、 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化学反应原理 教材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对必修部分与此相关内容学习的延伸与深化,也是后续学习化学平衡及移动知识的基础在学习该单元之前,学生通过化学2 (必修)的学习,已经定性的认识化学反应有快有慢, 知道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在选修教材 化学反应原理中,这部分内容的设置则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总结现象产生的原因, 逐步认识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而从微观角度加以解释, 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

      另外本节内容的知识在社会生产、 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能用有效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等相关理论简单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 观察思考、 讨论归纳等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6 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 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学难点 : 能用有效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简单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二、说教法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应用“问题讨论、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指导讲解”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通过合理有效的学案, 明确学习目标, 使学生学有方向, 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 2、情境激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如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实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实验促学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探究与合作中, 更好的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4、媒体助学通过实验视频、动画演示、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这些方法都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传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努力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经过初三和高一的学习, 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诸如温度、压强、催化剂、浓度、接触面积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 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 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 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 讨论、探究的习惯 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重点不是在知识的深7 度和广度上, 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 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学法指导学生通过学案导学,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并做好相关的预复习工作, 做到温故知新指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 开展实验探究、进行自主学习等活动, 在思考、观察、实验及交流与合作中,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和提高化学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与本节相关的化学现象,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会”、 “会学”、“乐学”四、说课堂教学程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完成探究实验,并交流、 归纳、总结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压强的影响则是学生通过观察教师补充的演示实验得出; 应用相关理论进行解释虽然是教学难点,但由于学习要求不高,所以通过教师指导、 学生自学来完成, 能达到帮助学生从理论上简单分析、认识即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本节课设计为这样的学习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活动自学理论依据交流归纳总结”具体的课堂教学程序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本节课的引入可结合视频和图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有慢,不同的反应,反应速率也不相同比如说:爆炸反应速度是相当快的,一幢20 层的高楼,在不到10s 中的时间就爆破倒地;而煤和石油的形成却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为什么不同的化学反应, 反应速率会不一样呢?决定化学反应快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结合已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