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大全-30页.pdf

30页
  • 卖家[上传人]:sq****j
  • 文档编号:209523887
  • 上传时间:2021-11-1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34MB
  • / 3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必修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编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1. 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2. 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区分: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 dd 杂交实验中,杂合 F1 代自交后形成的F2 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 DD及 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显性性状:在 DD dd 杂交试验中, 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 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 ,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隐性性状:在 DD dd 杂交试验中, F1 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 d 表示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 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 DD dd Dd dd DDDd等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 DD DdDd等测交: 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 dd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3. 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测交法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自交法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4. 常见问题解题方法(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即 Dd Dd 3D_:1dd(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为 Dd dd 1Dd :1dd(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 DD DD 或 DDDd 或 DDdd5. 分离定律其实质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第 2 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1. 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2) F1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3)F2中有 16 种组合方式, 9 种基因型, 4 种表现型,比例 9:3:3:1 YYRR 1/16 YYRr 2/16双显( Y_R_ ) YyRR 2/16 9/16 黄圆 YyRr 4/16纯隐( yyrr ) yyrr 1/16 1/16 绿皱 YYrr 1/16 单显( Y_rr ) YYRr 2/16 3/16 黄皱 yyRR 1/16单显( yyR_) yyRr 2/16 3/16 绿圆注意: 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 yyrr , 但亲本为 YYrryyRR , F2中重组类型为 10/16 ,亲本类型为 6/16 2. 常见组合问题(1)配子类型问题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 种(2)基因型类型如:AaBbCc AaBBCc ,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Aa后代 3 种基因型( 1AA :2Aa:1aa)BbBB后代 2 种基因型( 1BB :1Bb)CcCc后代 3 种基因型( 1CC :2Cc:1cc)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如:AaBbCc AabbCc ,后代表现数为多少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Aa后代 2 种表现型Bbbb 后代 2 种表现型CcCc后代 2 种表现型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 种表现型重 组3. 自由组合定律实质是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4. 常见遗传学符号符号PF1 F2 含义亲本子一代子二代杂交自交母本父本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知识结构: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卵细胞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受精作用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1. 正确区分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1)染色体和染色单体: 细胞分裂间期, 染色体经过复制成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此时染色体数目要根据着丝点判断2)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且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可以两两配对的一对染色体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3)一对同源染色体 = 一个四分体 =2条染色体 =4条染色单体 =4个 DNA分子。

      2. 减数分裂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概念同源染色体:上面已经有了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四分体:上面已经有了交叉互换:指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缠绕,并交换部分片段的现象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3. 减数分裂特点:复制一次,分裂两次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染色体数目减半实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场所:生殖器官内4. 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异同点比较项目不同点相同点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染色体复制复制一次第一次分裂一 个 初 级 精 母 细 胞(2n) 产生两个大小相同的次级精母细胞(n)一 个 初 级 卵 母 细 胞(2n) (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 n)和一个第一极体( n)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第二次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四个同样大小的精细胞( n)一 个 次 级 卵 母 细 胞( 细 胞 质 不 均 等 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卵细 胞 (n) 和 一 个 小 的第二极体第一极体分裂(均等)成两个第二极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有无变形精细胞变形形成精子无变形分裂结果产生四个有功能的精子(n)只产生一个有功能的卵细胞 (n)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减半注:卵细胞形成无变形过程,而且是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卵细胞体积很大,细胞质中存有大量营养物质,为受精卵发育准备的。

      5.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主要异同点比较项目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次数及时间一次,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一次, 有丝分裂的间期细胞分裂次数二次一次联会四分体是否出现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不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无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后期子细胞的名称及数目性细胞,精细胞4 个或卵1 个、极体 3 个体细胞, 2 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变化减半,减数第一次分裂不变子细胞间的遗传组成不一定相同一定相同6. 识别细胞分裂图形(区分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1) 、方法三看鉴别法(点数目、找同源、看行为)第 1 步:如果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奇数,则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第 2 步:看细胞内有无同源染色体,若无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有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第 3 步:在有同源染色体的情况下,若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行为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无以上行为,则为有丝分裂的某一时期的细胞分裂图2)例题:判断下列各细胞分裂图属何种分裂何时期图解析 :甲图细胞的每一端均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但无联会、四分体、分离等行为,且每一端都有一套形态和数目相同的染色体,故为有丝分裂的后期。

      乙图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故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丙图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7. 受精作用:指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注:受精卵核内的染色体由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但细胞质几乎全部是由卵细胞提供,因此后代某些性状更像母方意义: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在减数分裂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加上受精时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使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下图讲解受精作用的过程,强调受精作用是精子的细胞核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结合,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8. 配子种类问题由于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使配子也多种多样,根据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形成的过程,所以配子的种类可由同源染色体对数决定,即含有n 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卵)原细胞产生配子的种类为 2n种第二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1. 萨顿假说推论: 基因在染色体上, 也就是说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果蝇杂交实验分析3. 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多个基因,且这多个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4.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第三节 伴性遗传1. 伴性遗传的概念2. 人类红绿色盲症(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交叉遗传即男性女性男性一般为隔代遗传2. 抗维生素 D佝偻病(伴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代代相传4、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3、人类遗传病的判定方法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第一步:确定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可根据(1)双亲正常子代有病为隐性遗传(即无中生有为隐性);(2)双亲有病子代出现正常为显性遗传来判断(即有中生无为显性)第二步:确定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 在隐性遗传中,父亲正常女儿患病或母亲患病儿子正常,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 在显性遗传,父亲患病女儿正常或母亲正常儿子患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不管显隐性遗传, 如果父亲正常儿子患病或父亲患病儿子正常,都不可能是 Y染色体上的遗传病; 题目中已告知的遗传病或课本上讲过的某些遗传病,如白化病、 多指、色盲或血友病等可直接确定。

      注:如果家系图中患者全为男性(女全正常) ,且具有世代连续性,应首先考虑伴Y遗传,无显隐之分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 、体内转化实验: 1928 年由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等人进行实验过程结论:在 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 S型细菌2) 、体外转化实验: 1944 年由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进行实验过程结论: DNA 是遗传物质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过程标记噬菌体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含35S的细菌35S培养蛋白质外壳含35S的噬菌体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含32P的细菌培养内部 DNA 含32P的噬菌体噬菌体侵染细菌含35S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细菌体内没有放射性35S含32P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细菌体内有放射线32P结论:进一步确立DNA 是遗传物质3.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1) 、实验过程(2) 、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能自我复制,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因此RNA 是它的遗传物质4、生物的遗传物质非细胞结构: DNA 或 RNA生物原核生物: DNA细胞结构真核生物: DNA结论:绝大多数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