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最高境界.docx
4页教育的最高境界:真、善、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道儒佛思想的融会,而道儒佛 的本质就是真、善、美 道家主真老子的全部学说可以 用四个字来概括,即返朴归真,而无论是朴还是真,其最 终形态都是道;儒家主善儒家文化所关心的是人和人之 间的关系.而不是人和宇宙的终极真理而人和人之间的 关系.说到底是伦理学的问题,其核心就是善;佛家主美 佛教虽然否定现实美,但却追寻天上佛国的理想美在这 样的理想国中,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尽如人意.而这也 正是佛家所追寻的最高目标和最终归宿 依据道儒佛的思 想,如果把人比作一个鼎,那么“真、善、美”就如同它 的三足,缺一不可 而教育人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完善 人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教人求真、求善、求美 教人求 真 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他认为做人贵在质朴, 而质朴之人,必须能讲真话他将深厚修养的人,比作 “赤子”,而“赤子”的特点之一,既“精之至” ,就像婴 儿般的纯真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 "千教万教,教 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就是 教人求真 而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却往往忽视了“真” 的教育教育学生说真话、学真理、做真人其实是教育之 根本。
但是不断在教育中出现的弄虚作假,见利忘义的事 情,小到作业的抄写、考试的舞弊,大到大学生逃避偿还 助学贷款等,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诚信教育亟待提高, 学生的守信程度笈笈可危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 忽略学生本真的一面,扼杀了人的许多天性没有从人的 个性发展的角度去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老子在他的 教育思想中就曾主张“行不言之教”反对教师发号施令与 空洞说教,反对制定繁琐的规章制度来束缚儿童天真活泼 的本性,要让学生在自由活泼的生活中发展,使学生的道 德品质在爱的环境中得到陶冶自然自然提高如果我们的 教育也能够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多一些自由,少一 些束缚;多一些人格的培养,少一些分数的压力那我们 的学生会多一些真实,少一些虚伪 教人求善 “善者, 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意思是说,善良的人,我善 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以使人人向善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意思是 说善人可以做不善良人的教师,不善人可能做不善人的借 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老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仁政”之学的的理论基 础就是"性善论”,他认为“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 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 根本标志 善良的品性人生而有之,我们的教育只要加以 引导就能挖掘出来但是在当下的生活中,到处充斥着的 丑恶思想却不断泯灭着人的善良天性享乐主义、功利主 义、利己主义等腐朽的思想,让教育者找不到方向,给受 教育者也带来了恶劣的影响毕竟学校不是真空,当你在 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时,他在社会上却受到了欺骗 或者伤害当你教育学生要与人为善时,他在社会上却无 法获得相同的对待这一切导致了人心失衡,从生存的角 度出发,更多的人不得不选择“适应”社会,因此,为了 让这种恶不断循环下去,必须使人回归善良要把糜烂的 社会救起,必须使人率性发展.天性至善和归于自然的理论,体 现在教育上,便是教育应脱出社会文化的樊篱而使人率性发 展.”(法国卢梭) 教人求美 美,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美的心灵的塑造,涵盖了教育的全部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曾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 人,没有其它途径在教育中,随处都能够对学生进行美 的教育语言的美、文字的美、数学的美、音乐的美、体 育的美、美术的美只要教师善于应用,学生对美的认识 和美的感觉会不断得到提升。
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这 些往往被忽视了,机械的背诵和默写让学生对那些语言文 字麻本了,甚至厌恶;概念和公式化的数学教学怎能让学 生在枯燥无味体会科学的美,理性的美即使是为培养学 生的审美观念而设的音乐、美术等科目也成了一种任务式 的说教学生无法感受美,就无法对社会、对自然、对人 类自身产生美好的情感无法去追求或者欣赏那些至真至 善的东西 教育是传播知识的地方,更应该是传播真、善 美的神圣殿堂教育学生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 让每个走出殿堂的人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乃是 教育的最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