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课件.ppt

35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68723414
  • 上传时间:2024-07-2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70.50KB
  • / 3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十七章第二十七章 2020世纪经济科学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学科的发展(一) 1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本章重点问题u经济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u经济计量学的产生及特点u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及其重要理论2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本章主要内容一、概述二、经济管理学u经济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u科学管理理论u经济管理科学中的争论u经济管理科学中的主要方法三、经济计量学u经济计量学的初期发展阶段u系统研究阶段u纯数学方法研究阶段四、发展经济学u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演变u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其他重要理论u经济发展理论的新发展3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一、概 述u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种经济学分支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经济学学科体系现代经济学学科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四大门类:u(1)理论经济学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其按阶级属性又可分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按研究范围又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等);生产力经济学;经济学说史;世界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u(2)部门经济学其中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基本建设经济学、交通运输经济学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务经济学、旅游经济学、文化经济学、体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流通部门的商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物流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

      u(3)应用经济学其中包括:会计学、统计学、管理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技术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国土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经济政策学、特区经济学等u(4)交叉或边缘学科其中包括:经济史、经济地理学、经济心理学、生物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经济控制论等4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二、经济管理学u经济管理科学,即在经济管理中应用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1 1.经济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经济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u雷恩在其《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中,认为所有的管理思想都可以划归到四个发展阶段: (一)早期管理思想u雷恩认为:“对早期的大规模工业组织存在的多方面压力首先提出解决办法的有4位管理先驱者u罗伯特·欧文(1771—1858)是英国企业主和管理的先驱他在人的因素和机器时代之间试图建立新的协调社会时,除了借助于金钱之外还想求助于人心他在自己的工厂中创造出了许多管理经验并主张改革u查尔斯·巴贝奇(1792—1871)是英国的发明天才他求助于理智,并成为科学管理之祖,在泰罗之前就把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之中u安德鲁·尤尔(1778—1857)是英国管理教育的先驱他对早期工厂制度中最早出现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讲授他的经验和见解。

      u夏尔·迪潘(1784—1873)是法国工业教育的先驱他向尤尔学习,在法国开办管理课程,并对亨利·法约尔产生了影响5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二)科学管理时代u科学管理时代主要指从工业革命后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段时间,可以看做是寻求效率和系统化的年代u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是泰罗(1856—1915)他和他的同事是对管理思想进行综合整理的第一代人物u科学管理运动中杰出的人物主要有:卡尔·巴恩(1860— 1939)、亨利·劳伦斯·甘特(1861—1919)、弗兰克·吉尔布雷思(1868—1924)和莉莲·吉尔布雷思(1878—1972)夫妇、哈林顿·埃默森(1853—1931)、莫里斯·库克(1872—1960)u在科学管理运动后期主要出现了两个流派:工业心理学和行政组织理论胡戈·蒙斯特伯格(1863—1916)是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 共包括三大部分:1)“最最合适的人”2)“最最合适的工作”3)“最最理想的效果”行政管理理论的出现采取了两种形式:(1)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原则和要素;(2)韦伯为了保证技术效能而探索理想的组织安排的蓝图6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三)社会人时代u社会人时代的到来离不开乔治·埃尔顿·梅奥和他的著名的霍桑试验,这一时代管理界的研究更加注重人在管理中的作用。

      u梅奥(1880—1949)是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他同弗里茨·朱利斯·罗特利斯伯格(1898—1974)等人于20世纪20年代末进入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试验,这就是著名的霍桑试验,其结果为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奠定了基础u在这个时代,还有两位管理学家的名字是不能忘记的:玛丽·派克·福莱特和切斯特·巴纳德他们是连接科学管理和社会人这两个时代之间的桥梁福莱特由于生活并工作于科学管理时代而引进了一种人的团体观点和完形心理学巴纳德在推进正式组织的分析的同时又引入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以便取得平衡两个人都用浓厚的哲学观点来考察问题,并试图创造出一种协调和合作的精神两个人都关心个人,但不是作为个人本身,而是作为通过协作的团体努力而实现自我的个人两个人都试图改造以前的权威概念,强调协调和统一,并得出同样的结论:只有专职的、有道德的领导才能提高组织的效率和人们的福利7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四)现代u20世纪50年代以后,管理界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各种各样的理论开始出现,并为企业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孔茨在其《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中,把这个时代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他认为“到了60年代初期,管理方面的学术论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带来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乱局,成了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学派相互盘根错节的一片丛林”。

      u孔茨在其另一篇文章《再论管理理论丛林》中,把现代管理理论划分为11个学派:经验(或条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或数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或管理过程、管理职能)学派8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2.科学管理理论 (一)早期研究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u管理科学的正式形成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但其渊源可追溯到泰罗的科学管理或更早的巴贝奇等人的管理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在许多基本原理上具有共同点:科学管理要求找出一种“最好的方法”,管理科学则要求“最优化”科学管理用甘特图作为管理的一种工具,管理科学则用从甘特图发展而来的计划评审网络图等作为管理的工具科学管理和管理科学在创建时都包括了各方面的专家u管理科学有关理论的雏形最早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国生理学家希尔上尉领导防空试验组,研究运用数理分析方法来使用防空武器希尔被人称为运筹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u1917年,在美国,莫尔斯教授分析了横渡大西洋的护航船队遭到德国潜艇袭击的损失模型莫尔斯教授以后还领导了运筹学在美国的发展运动霍勒斯·利文森于20世纪30年代把复杂的数学模型应用于用传统办法难以实现的对大量数据的处理。

      他最有名的研究工作之一是对一个小型邮购商店的顾客拒收邮购包裹的情况进行研究u这些早期的研究,为管理科学以及运筹学的最终形成打下了基础9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二)民用化阶段(二战后到(二)民用化阶段(二战后到2020世纪世纪6060年代初期)年代初期)u管理科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成功应用为它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二战后,出现了研究从军事转向民用的高潮u二战后,在英国,运筹学小组把在战时研究“以有限资源去获得最大效果”的经验和方法移植到治愈英国的战争创伤和恢复经济上后来,在英国实行工业国有化和重建大部分国家工业机构的过程中,由于许多新的管理问题需要解决,因而也要求采用新的方法这就使得运筹学在英国民用工业部门的推广应用加快u二战后,美国军事部门对运筹学的研究和应用仍在发展,许多运筹学人员继续留在军队中,并有许多新的成员不断加入后来,运筹学在美国也逐渐应用到民用企业中同时,高等学校也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u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管理科学(运筹学)方面的教科书对运筹学的研究在学术界也取得了应有的地位此外,在管理方法上也取得了一些著名的成果10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三)繁盛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u20世纪60年代,随着民用化浪潮的掀起,对管理科学的理论研究也处于不断进步阶段,在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但在实际应用方面的发展则较为缓慢。

      u在这一时期,管理科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管理科学的根基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管理科学的主干由使变量和关系数量化的特殊技巧构成;而顶端则是出于预测和控制目的而代表变量及其关系的模型,它囊括了诸如统计学、线性规划、排队理论、博弈理论、决策树、运输方法、蒙特卡罗法以及模拟装置等技巧u到了70年代,管理科学的发展重点又转向实际应用随着大批从大专院校毕业的专门人才进入工商业界,管理科学的应用更加广泛,成效更加显著11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3.经济管理科学中的争论 (一)对管理科学的定义u在管理学界对管理科学的定义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u(1)英国运筹学会理事会于1962年公布:“运筹学是在工商企业、政府部门及军事机构对大量的人力、机器、物料和资金进行指导与管理工作而发生复杂问题的时候,利用现代科学予以解决的方法u(2)美国的罗伯特·瑟罗夫在1978年出版的《运筹学入门》中给出的是:“运筹学利用计划方法和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综合队伍,把复杂的功能关系表示成数学模型,以便通过定量分析为决策和揭露新问题提供数量依据u(3)约翰·波科克在1956年发表的《运筹学:对管理的一种挑战》中给出的是:“运筹学是一种分析性、实验性、定量化的科学方法论。

      它对一个管理系统中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的全面含义进行估价,以便为管理决策提供更好的依据强调运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u(4)菲利普·莫尔斯和乔治·金布尔在1951年出版的《运筹学的方法》中给出的是:“运筹学是一种科学方法,它为经营管理部门在做出有关它们控制下的作业的决策时提供数量依据这一定义所侧重的是运筹学的科学性12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二)解决问题的步骤u管理科学解决问题的步骤,各个学者之间的意见不尽相同u伦纳德·卡齐米尔在1969年出版的《管理原理:自学教程》中主张把问题的解决分成四个步骤:1)以整个系统或整个企业为对象进行考察;2)确定与分析系统的目的;3)确定与分析各种影响实现目标的可变因素;4)建立数学模型以代表所研究的情境u乔治·特里在1972年出版的《管理原理》中认为应分成六个步骤:1)确切地陈述问题;2)搜集有关资料;3)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4)输入资料,计算结果;5)选择较有利的可行方案;6)以最新资料继续追踪试验模型的效果u弗雷德里克·希利尔在《运筹学概论》中认为应分为以下六个步骤:1)提出问题;2)建立一个代表所研究系统的数学模型;3)从模型得出解决方案;4)对模型和得出的解决方案进行验证;5)建立对解决方案的控制;(6)把解决方案付诸实施。

      u罗伯特·瑟罗夫在《运筹学入门》中也提出了六个步骤,不同于希利尔的六个步骤的地方是他把“提出问题”这一步骤分为两个步骤,而取消了“付诸实施”这一步13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三)方法的归类u埃尔伍德·布法和詹姆斯·戴尔在《管理学与运筹学》中把模型划分为三大类,每一类又有许多不同的模型划分方法是:u(1)评价模型属于评价模型的有:决策树、效用理论、主观概率、多准则的可加性评价模型等u(2)预测模型关于环境的预测方法有:短期预测(一周到一个月)的时间序列法,它包括移动平均值法、指数平滑法和拟合平滑法;中期预测(一月到一年)的因果分析法,它包括回归分析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长期预测(一年以上)的各种定性的方法,如德尔菲法、市场探测法、历史比较法和生命周期分析法等关于系统性能的预测方面,静态的有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综合模拟模型;动态的有预测风险后果的各种模型,如马尔可夫链、排队模型、蒙特卡罗模拟法等u(3)最优化模型属于最优化模型的有库存模型、线性规划和单纯形法、网络模型、整数变量的最优化模型、序贯决策的最优化模型——动态规划等14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u罗伯特·瑟罗夫在《运筹学入门》一书中把模型划分为五类:u(1)代数类模型:包括盈亏平衡分析和库存控制模型。

      u(2)概率与统计类模型: 包括决策理论,可变需求决策,计划评审法u(3)矩阵代数类模型包括线性规划,运输方法,动态规划和马尔可夫分析u(4)模拟技术包括排队模型和模拟u(5)其他包括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目标规划,风险分析,试探式规划和行为模型15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4.经济管理科学中的主要方法u(一)决策理论u(二)网络计划方法u(三)线性规划u(四)运输方法u(五)动态规划u(六)马尔可夫分析u(七)排队论u(八)模拟u(九)对策论u(十)目标规划16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三、经济计量学u经济计量学是一门运用数理统计和经济统计方法,从数量方面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应用学科u经济计量学一词来源于英文Econometrics这个词是挪威经济学家拉纳尔·弗里希在1926年仿照生物计量学(Biometrics)一词而来的,其含义为经济的计量(economic measurement)经济计量学运用统计方法及其他数学方法,对各种具体的实际的经济数据和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估计、检验、预测,得出相应的数量规律,做出定量描述17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1. 经济计量学的初期发展阶段u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为了对世界市场需求中的大量经济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客观上需要利用一种数学方法分析经济问题。

      经济计量学顺应这种社会需要迅速发展起来u1905年,虎克发表了题为《用玉米价格解释连续观察资料的相关性》的论文,首先开始用现代统计方法研究经济问题;1911年,美国经济学家穆尔最早使用以最小二乘法为基础的统计方法,研究劳动需求曲线 1914年,他用统计方法研究经济周期的成因和规则1917年,他又研究了棉花产量和价格的预测问题;1924—1938年,舒尔茨用统计方法研究了牛肉和食糖等农产品的需求曲线这时,虽然统计学方法已经得到利用,但是还没有经济计量学这个学科名称u1926年,弗里希第一次提出经济计量学这个学科名称1930年12月29日,国际经济计量学会成立创始人弗里希在创刊号社论中,提出他认为:“用数学方法探讨经济学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但是任何一方面都不能与经济计量学等同起来不能把经济计量学看做经济统计学,也不能把经济计量学等同于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中通常要有数量分析经济计量学也不应该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方面对于理解经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都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三方面结合起来才构成经济计量学 18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u这个时期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还有:u1926年,沃金在一篇具有挑战意义的论文《统计需求曲线说明了什么?》中提出了一个涉及现在的检验方面的问题。

      u1934年,鲁斯对汽车和住房需求进行了分析 u1939年,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分析了美国1919—1932年的经济周期数据他所利用的经济变量中,首次出现了滞后变量,由此构成了动态模型u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早期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需求问题,即研究市场问题即便后来出现了少量的研究供给问题的论文,涉及生产领域,但是仍然是对需求与供给问题分别进行研究的这个时期的经济计量学模型的显著特征是单方程模型,还没有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 19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2.系统研究阶段u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经济计量学的研究对象逐步扩展到宏观经济学领域综合研究需求与供给问题,必然涉及全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在这方面的基础理论是洛桑学派代表人物瓦尔拉斯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u另一种系统研究方法是里昂惕夫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早期经济计量学的研究范围与现在经济计量学的研究范围不同现在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运筹学是与经济计量学并列的研究方法,并不从属于经济计量学而早期的经济计量学则等同于经济数学方法,既包括可以用于经济研究的各种数学方法,又包括投入产出方法和运筹学,可以看做广义的经济计量学u1936年,苏联经济学家康托洛维奇出版了《生产组织和计划的数学方法》,1944年冯·诺依曼发表了题为《对策论和经济行为》的论文,将运筹学方法用于研究经济中的优化、决策和对策等问题。

      u这时比较有影响的经济计量学著作是奥·兰格的《经济计量学导论》u40年代初,弗里希、丁伯根和丁特纳等人开创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新领域,研究了生产问题要综合考虑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问题,就必然涉及联立方程从1943年起,他们开始用联立方程研究经济问题20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3.纯数学方法研究阶段u传统的经济计量学理论要求观察变量满足经典假设条件,即要求观察值是相互独立的,具有同方差性,不存在序列相关,要求大样本,要求渐近正态分布、一致性等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使得分析的准确性大大降低,适用范围变小,甚至无法用于经济分析如何在不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统计分析,成为经济计量学发展的新课题u1941年,哈维默发表了《经济计量学的概率方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联立方程系统的统计意义》;1943年,曼和沃尔发表了《线性随机差分方程的统计处理》;1944年,哈维默发表了《经济计量学的概念渐近》等论文这些论文标志着经济计量学进入以数学方法研究为主的时期u1950年沃尔出版了《统计决策函数》一书同年,库普曼斯出版了《动态经济计量模型中的统计推断》一书安德森、鲁宾提出了估计联立方程的有限信息极大似然法。

      沃尔福威茨等人也相继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著作这些数学家的研究成果,使经济计量学的学科体系基本建立起来,并且不断系统化、完善化21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u60年代以前经济计量模型都是线性模型由于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大量非线性关系,只用线性模型不能很好地描述经济现象u1961年,哈特利提出了“非线性最小二乘函数拟合修正的高斯牛顿法” 1966—1970年,马林沃德提出了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的渐近性质1969年,詹里奇发表了《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的渐近性质》经过众多数学家的努力,非线性模型理论日趋完善,现在非线性模型已经成为经济计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u贝叶斯方法是经济计量学中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最小二乘法并列的分析方法60年代以后,很多数学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65年,普拉特发表了《标准推断的贝叶斯解释》,提出了经济计量学中贝叶斯分析方法 此外,罗伊尔、埃里克森(、大卫、戈尔、泽尔纳、斯科特、史密斯、伯纳多等人都为贝叶斯分析的发展与完善做出过自己的贡献22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u时间序列分析,又称Box-Jenkins方法,是经济计量学中的又一重要方法,它的发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很多人都为这个学科的建立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u1970年和1976年,鲍克斯和詹金斯发表了《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和控制》一文,提出了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理论,包括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模型的识别、估计、检验和预测等内容u平稳的时间序列模型可以分为几种类型:(1)自回归模型(AR模型);(2)滑动平均模型(MA模型);(3)平稳可逆的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模型)很多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这种非平稳时间序列,要通过足够多次差分才可以转变为一个平稳的可逆的ARMA时间序列这种非平稳时间序列构成的模型,称为综合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IMA模型)u这时,时间序列模型的识别、估计、预测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单位根检验、协整性分析、误差修正模型等都是时间序列分析法中的重要内容23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四、发展经济学u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走向现代化发展经济学一出现就引起了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视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舒尔茨(1979)及森(1998)因在发展经济学理论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 1.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演变.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演变(一)20世纪40—60年代占统治地位的“线性阶段模式”u这个时期的发展经济学主要是由西方经济学家或是在西方接受教育的经济学家们建立的。

      理论特征是强调资本形成的重要性,重视经济增长指标,认为有了经济增长,就有了一切由于把不发达问题简单地归结为因果联系的链条,认为经济发展就是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转变的线性过程,故称为“线性阶段模式”这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雷格纳·纳克斯和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24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雷格纳·纳克斯u纳克斯(1907—1959)是美国经济学家他出生于俄国的爱沙尼亚,曾就读于塔克特大学、爱丁堡大学和威恩大学,1934年任职于国际联盟金融部,1940年赴美,1947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在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论”在该书中,纳克斯系统地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探讨了贫困的根源和摆脱贫困的途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在于人均收入水平低下,由于人均收入水平过低,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了难以突破的恶性循环纳克斯认为打破恶性循环的惟一途径就是从外部大规模注入资本,即大规模促进资本的形成25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u罗斯托(1916— )是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他出生于纽约,先后在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学习,1939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并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大学任教,讲授经济史。

      u他的主要著作有:《十九世纪英国经济论文集》(1948)、《经济增长过程》(1952)、《经济成长阶段》(1960)、《1868—1896年英国贸易的波动》(1981)、《从起飞到持续增长》(1956)、《康德拉捷夫周期的简单模型》等u他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阶段》一书中提出,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即传统社会,“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迈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后来,他又在1971年出版的《政治和增长阶段》中,在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之后加进一个追求生活质量阶段u罗斯托提出了既不同于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法又不同于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法的部门分析方法还认为主导部门不是孤立地发展起来的,一个主导部门同与它有联系的若干部门一起构成一个主导部门综合体系26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二)(二)6060年代末开始占统治地位的年代末开始占统治地位的““结构变动模结构变动模式式””u结构变动模型是发展经济学理论演变过程中又一个影响比较大的理论所谓结构变动模型是指由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引起的经济和制度结构的一系列变化,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需求、生产、贸易就业结构的变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型是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论”和霍利斯·伯利·钱纳里的经验分析模式u刘易斯(1915— )是美国经济学家他出生于西印度群岛圣卢西亚的一个黑人家庭,1940年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学位,先后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曼彻斯特大学、西印度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63年被英国女王封为勉爵他曾任加纳、尼日利亚、牙买加等国经济顾问,并在联合国及其他多个国际机构任职u他的主要著作有:《经济计划原理》(1950)、《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1954)、《经济增长理论》(1955)、《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1977)、《增长与波动》(1978)等27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二元结构论u刘易斯在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论述了二元结构论该理论假设:不发达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即城市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部门和农村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劳动供给无限;工资水平不变刘易斯认为,在不发达经济的两个部门中,现代化的城市工业部门是增长的主导部门,农村中的传统农业只是被动起作用的在利润不断进行再投资,使资本逐步积累的作用下,工业部门开始扩张,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不断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农村剩余劳动被全部吸收,二元结构消失,完成不发达经济的发展。

      因此,二元结构消失的过程,既是工业扩张的过程,同时也是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流动,被城市工业不断吸收的过程u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论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的最根本特征,即经济、社会、文化等结构的二元性,他也因此获得了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28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u钱纳里(1918— )是美国经济学家他出生于弗吉尼亚州,1950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任教他还曾任美国国际开发署副署长、世界银行行长他的主要著作有:《产业关联经济学》(1959)、《发展计划研究》(1971)、《发展模型:1950—1970》(1975)、《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1979)他所提出的发展模式分析注重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u他们研究了从1950年到1970年的20年间100多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主要发现如下:(1)生产结构的变化当人均收入上升时,发生由农业向工业生产的转变与工业份额上升相联系的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大多发生在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本积累提供了经验上的论证2)需求结构发生的最统一的变化是食物消费从国内总需求的40%以上降至17%,而非食物项目需求增加。

      3)贸易格局变化差异很大各国总进口和总出口均有所上升,工业品在总进口中的比重下降,在总出口中的比重上升4)就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向工业和服务业,但是就业结构的转变滞后于生产结构的变化5)社会经济过程的转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们加速了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城市化增长的现象,但同时也造成了收入分配的恶化教育机会的扩大、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及经济二元结构的减轻既是收入分配比较平均的结果,反过来也会使收入分配恶化的状况得到缓解钱纳里的经验分析模式29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三)70年代的国际依附理论u70年代的石油危机,国际经济形式的变化,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源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依附理论应运而生,并受到发展中国家政府和知识界的赞同u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主要是因各种经济、政治和制度上的僵化和不灵活造成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来自国内,而是来自国外,即不发达国家长期依附于富裕国家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萨米尔·阿明、劳尔·普雷维什、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等国际依附理论强调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呼吁改变现存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u国际依附理论有两种代表性理论:一种是新殖民主义依附模型;一种是错误示范模型30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四)80年代以后新古典主义复苏u80年代初期,英美等发达国家趋于保守的政党纷纷上台执政,从而出现了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的复苏新古典主义复苏理论信奉供给学派理论,在发达国家主张减税、大规模推行私有化运动,在发展中国家则主张减少或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是由于政府的过多干预造成的,加之政府贪污、腐败盛行,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就必须开放市场,使国有企业私有化,引进外资,消除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价格扭曲u新古典主义复苏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两种理论基础之上的:第一,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第二,公共选择理论31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2.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其他重要理论 (一)人口流动理论u人口流动问题一直是发展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其中对发展中国家产生影响的是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u托达罗认为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强调要建立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的人口流动模型,就必须对为什么在城市失业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农村人口仍不断涌入城市的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

      u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u(1)促进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对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还包括心理因素;(2)迁移决策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实际工资差异预期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工资水平;二是就业概率;(3)获得城市就业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就业率成正比,而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即使是在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很大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因此,在大多数不发达国家,城市的高失业率是城乡经济机会严重不平衡的必然结果u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32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二)两缺口模型u一个国家的发展资金可以有国内和国外两个来源,国内来源是基础,国外来源是补充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证明,当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持理想的经济增长速度时,可以引进外部资源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两缺口模型”是由钱纳里和斯特劳特在他们1966年发表的论文《外援与经济发展》中提出来的,它主要从经济上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引进外部资源的重要性模型的核心内容是:当发展中国家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所需资源的数量与国内最大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缺口时(如在储蓄、外汇、政府收入、技术等方面),引进外部资源是弥补这些缺口的必要条件。

      u“两缺口分析”的政策含义表明: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国家应调节引进外资的活动,制订相应的引进外资计划,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调节外资的流向和结构,以使其得到有效的利用;应当尽快进行经济改革,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33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3. 经济发展理论的新发展u发展经济学将发展和增长区别开来,这是发展经济学理论的第一次飞跃u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出现的两大变化是:Ø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Ø与主流学派的融合趋势加强34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本章思考题u 1.简述经济管理学的发展u 2.简述经济计量学的三个发展阶段u 3.评述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u 4.评述二元结构理论u 5.评述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35世纪经济科学学科的发展一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