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种树种到联合国-教学教案.pdf
6页1 语文教案-种树种到联合国-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学习人物通讯的写法 ②领会本文通俗、活泼,散发泥土气息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②培养将通讯改写成消息的能力 情意目标: 理解这篇通讯所表现的主题,认识要生存就必须改造自然的道理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这篇通讯通过报道王果香治沙造林取得突出成就,并且在联合国大会上做报告的事迹, 反映了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 表现了人类与自然做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思路结构 首先,文章开篇把事情的结果点出来:王果香要去联合国了!,并交待她去联合国的原因接着,重点写王果香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及与会者的反映最后, 写王果香如何带领家乡人民治沙脱贫的 抓住典型事件的重大意义展开全文这篇通讯可以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主要写王果香要去联合国的喜讯传遍家乡 第二部分(第 4~10 自然段):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 4~6 自然段):主要写发现并邀请王果香参加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八次政府间谈判会议。
第二层(第 7~10 自然段):重点写王果香在联合国有关会议上的发言及其影响所产生的重大意义 第三部分(第 11~14 自然段):进一步具体介绍了王果香带领家乡妇女,改造荒漠,摆脱贫困,梦想成真的典型事迹第 11 自然是承上启下段,第 12~14自然段,补述王果香从小种下的绿色的梦,想让家乡绿起来,以及她为实现自己 2 制定的近期和远景绿化规划的具体行动, 显示了她治沙治贫的顽强意志和令人敬佩的高尚品质14 自然段举出张铁营子村赵金马家率先种树致富的典型,给人以示:不仅种普通的树,而且要种果树,不仅治沙,而且要致富这样一补述,王果香的典型事迹就更有了闪光点和号召力 第四部分(第 15、16 自然段):作者把王果香的典型材料展示给读者后,发出由衷感叹作者抓住小人物典型事迹的闪光点,挖掘出更富有普遍意义的重大主题;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改造自然环境 三、写作特点 1.结构紧凑,用倒叙手法叙事 文章使用倒叙的手法将情节连缀在一起文章把事件的结果放在开篇:王果香要去联合国了!这就给读者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往下去看,探究王果香去联合国的原因。
接下来介绍王果香去联合国的原因,解开读者心中的谜团 2.主题鲜明,选材典型 人类同大自然做斗争、改造大自然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一主题在文章中表达得鲜明突出文章标题《种树种到联合国》直接点明通讯的内容及结果作者正是通过对王果香先进事迹的报道, 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主题 3.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文章重点写了联合国对树林召乡治沙工作的考察与赞叹,写了王果香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 写她如何带领家乡的人民治沙脱贫 这些材料与中心密切相关 至于联合国是如何邀请王果香的, 王果香接到联合国的邀请后心情如何等情况,文章并末涉及 文章详写了联合国对树林召乡治沙工作的肯定,王果香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及她如何带领家乡的人民开展治沙工作的略写了万国宫的建筑特点等 4.细节材料描写具体、生动 文章为了更好地报道王果香的事迹, 作者采用了细节材料进行细节的描写如王果香的姐妹们如何为王果香去参加联合国大会而奔忙, 王果香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的大段的采用等都有力地突出了中心及先进人物的品质 四、课文教读方法建议 3 建议将教学程序设计三读,以减少头绪,简化过程,突出主体性,给学生的自主阅读创设宽松的空间。
以分析课题为切入点:种树怎么能种到联合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回答疑问,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放映沙漠或沙尘暴给人类造成危害的录像, 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治理荒漠的艰巨性和迫切性,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树林召人治理荒漠的意义 学生读课文后,提问了解整体感知情况学生若能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表明对本文所运用的倒叙手法巳清楚,如说不清可稍加点拨第二遍读是精读,要求对全文特别是重点段落,要认真研读,启发思考:种树治沙在王果香以及乡亲们看来是极为平常的事情,为何引起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关注?树林召人的做法给了世界防治荒漠化工作怎样的新的认识?可让学生朗读王果香在日内瓦发言的一段和课文结尾部分,体会人物的感情,领会深刻涵义赏读课文,应着眼于学生自行评价赏析,教师可举一两个词语先作赏析示范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通讯的写法 难点:理解这篇通讯所表现的主题,认识要生存就必须改造自然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 地球环境是当今人类社会一个沉重的话题多年来的滥砍乱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
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 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 359 万平方公顷农田,495 万公倾草地,每年 2000 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 540 亿元据专家预计,如果照此下去,到 20xx 年,我国又将有 7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为不毛之地(比两个台湾省还大) 宝贵的土地资源惨遭吞噬,漫天的沙尘暴频频造访,面对肆虐的自然灾害,人们不能只是惶恐不安,更不能束手待毙,曾经是严重荒漠化的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树林召乡今天已是山青水绿, 花鲜果香 树林召人绿色梦想的实现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4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要求: ⒈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阅读时要重视对课文思路的把握;基本把握文章的框架结构特点 ⒉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重点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出示投影: 应掌握的字词: ⑴掌握红字的读音: 惊诧 迁徙 湍急 坚持不懈 ⑵应掌握的词语: 惊诧 迁徙 敬佩 叠映 率先 警醒 湍急 滋养 坚持不懈 绵延悠长 ⑶思考以下问题: ①《种树种到联合国》 ,这个题目本身就极有吸引力,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②本文的叙事线索是怎样的? 明确: ①种树种到联合国运用的是拈连的修辞手法,这样写十分形象地写出了种树种出的成就,而且是通俗活泼的大众语言,充满了生活气息。
②首先,文章开篇把事情的结果点出来:王果香要去联合国了!,并交待她去联合国的原因接着,重点写王果香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及与会者的反映最后,写王果香如何带领家乡人民治沙脱贫的 三、精读课文: 要求:着重研读描写王果香在日内瓦发言和课文结尾部分,启发学生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道理 思考、讨论: ⒈在王果香看来种树治沙本是极为平常的事情,为什么会引起国际组织的关注?这极为平常的背后蕴涵着的极不平常的道理是什么?树林召人的做法给了世界防治荒漠化工作怎样的新认识 ? ⒉王果香提出将赞助的一套计算机设备换成资金,从她这个愿望中,联合 5 国官员为什么看到了新希望? ⒊如何理解王果香的爷爷种了一辈子树,也种下了一个绿色的梦? 明确: ⒈树林召乡过去荒漠化严重,王果香带领乡亲们长期坚持种树治沙,目前不仅形成了随处可见成片的林网化良田,庭院经济而且在沙区兴起经济圈建设这其中的极不平常就是长期的坚持十几年的努力, 就是妇女儿童的团结自救, 就是把治沙和改变贫困面貌密切结合起来, 建设成生机勃勃的经济圈。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 荒漠化日趋严重, 如何遏制荒漠的扩大和蔓延, 是各国亟待解决的难题,树林召人的做法不仅改造了荒漠, 还大幅度地增加了森林和耕地,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和与会代表看重的正是将治沙和治穷结合的积极的治理策略:不仅为了生存,还要生活得更好 ⒉王果香在获得殊荣接受赞助时,不但考虑的是急需资金,而又有周密长远的规划 建立优质绒山羊基地是开发高效经济, 建立中小学生防治荒漠化教育试验林场,教育后代着眼未来, 这是最具远见的投资, 所以联合国官员看到了新希望 ⒊王果香的爷爷也种树,可种了一辈子树,并没有改变沙漠的面貌,这主要是过去人们没有种树治沙的全民的自觉行动,而且治理沙漠应有很好的规划,要形成治沙和改变落后面貌密切结合的良性的循环 王果香的爷爷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只种下了一个绿色的梦 四、赏读课文 要求: 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品味课文通俗活泼的语言 ⒉找出文中富有生活气息的语句,作评价赏析 明确: ⒉本文语言通俗、活泼,散发着泥土气息 例如: 王果香要去联合国了!为改变家乡沙化和贫困面貌, 一心扑在工作上,没黑没白地干。
联合国对种树治沙这么感兴趣?我们是老朋友,今后好好干,我还会去树林召的; 爷爷给他们起名都和植树联系起来; 哥哥叫果绿, 姐姐叫果梨,她叫果香她从小就喜欢绿色,就想让家乡绿起来如今,树林召乡上至老人, 6 下至儿童,对种树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些语言新鲜朴实,轻松活泼,仿佛在跟人拉家常,处处散发出家乡泥土的气息,读来十分亲切 五、扩展、总结 ⒈扩展 思考:本文作者能从王果香这个小人物身上挖掘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主题,我们阅读这篇通讯又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 明确: ⑴善于从生活中的小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