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梦游天姥吟留别文本解读2.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9032787
  • 上传时间:2017-09-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27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梦游天姥吟留别》文本解疑上师大四附中 龚永娟一、天姥情结生在盛唐,李白为何唯独钟情于吴越乃至天姥山?文本推敲,能够发现一些渊源一)作为道教胜地的天姥山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绵绣河山之胜境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第十六福地天姥岭在剡县南而李白生于将“道教”作为国教的唐代,毫无例外地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但信奉道教,而且还正式加入了道教,成了一名“身在方士格”的道士他诗中的神仙和仙境,绝大部分来自道教老庄的自由意识使他摆脱世俗的素服传统的羁绊,老庄的超越意识,更使得李白以超尘拔俗的态度来对待人生,道教的宗教热情又激发了其诗歌创作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他创作了大量的神采飘逸、情调浪漫的诗歌也为李白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意象譬如缥缈绮丽的仙境正如文中所说的“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为什么是这座道教名山?没有充分地分析 )(二)蜀国多仙山的孕育李白五岁随家人由碎叶来自内地——蜀地生活了二十年。

      蜀地的宗教气氛很浓,很不同于其他地区唐代的皇帝姓李,认老子李耳为始祖,推崇道教, ,因而道教遍布朝野何况西蜀有鹤鸣山(天师道的祖师张道陵学道之地) ,又有名山峨眉山,此地也是道教盛行的区域,流传着许多神异的传说蜀地强韧的文化、道教的风气对青少年时期的李白影响很大,所以梦游天姥也就顺理成章了三)魏晋遗风其实天姥情结除了以上两点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魏晋遗风对唐代诗人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了李白魏晋之风的特质,是个性解放及至繁荣昌盛、政治开放的唐代,它就大放异彩,产生出恢阔奔放、个性显明的唐诗魏晋遗风与唐代诗歌,就似位于三峡内与位于三峡外的长江那样,虽狭阔殊别而又紧密地联系着能够影响东晋政局,占据文化舞台的士族,侨姓有王、谢、司马、殷、何、庾、桓、郗、许、曹、江以及阮藉的后裔,江南士族有周、贺、顾、纪、孔、戴、袁、虞、干、葛等其中多数游止或世居会稽故旧史称:“今之会稽,昔之关中” 这些人多为唐人所称道如李白“入剡寻王许” 、杜甫“王谢风流远” 、崔颢“谢客文愈盛” 、孟浩然“能令许玄度,吟卧不知还” 、赵嘏“正怀何谢俯长流,更览余封识嵊州” 、刘禹锡“自言王谢许同游,凭将杂拟三十首” 、张籍“谢家曾住处,烟洞入应迷”……。

      特别是“东山再起”的谢安,他高卧于剡溪东岸(今上虞县上浦东南的“东山” ) ,屡征不起,后一举击败苻坚劲旅的事迹,更深得唐人之心其中最是李白,他一遇挫折,就自称“东山” ,以励节亢高追慕先贤必欲亲至,故浙东成了当时的旅游热区二、 “谢公”之辨李霜琴《且从康乐寻山水——论李白对谢灵运的推许及其深层内涵》 (原载《中国李白研究》2012 年集)中写到:在李白的作品中提及谢安的有 31 处,提及谢灵运的有 25 处(当然还有陶渊明等) ,从这可以看出李白对两谢的崇拜程度 “谢公宿处今尚在”课文对此处“谢公”的解释为谢灵运,而我则认为应该是谢安原因之一:李白对谢安的倾慕李白一向倾慕东晋名臣谢安,在李白的诗歌中有很多是赞美谢安的如李白赞谢安的诗歌《忆东山二首》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 、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等二十来首谢安隐居东山时,常携妓游赏;李白也常常携妓出游,多少是仿效谢安的意思另外,谢安起初隐居不仕,一旦出山,谈笑之间天下安定李白为自己设计的就是这样一种参与政治的路径,他经常自比谢安,并相信自己就是一个筵席之上、谈笑风生而使四海安定的奇士。

      这一理想,在礼拜的心中不知回味了多少遍,远赴长安正是一次他的实践活动原因之二:文中的“宿”字谢安、谢灵运都曾在剡溪游止或世居,据史料记载,谢家在始宁有大片庄园,其范围基本上在古剡县境内,谢安则是隐居“会稽” ,因此应该对住宿不会有很高的要求而文中“宿”字也表现了住宿的简单程度,所以综上两个原因,此处“谢公”应作“谢安”解三、云水之说“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让我们想到了李白诗中的云意象这些“云”的形象丰富多彩,如《独坐敬亭山》中的“孤云独去闲”是“失意落魄的自我形象”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中“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展现的是“超脱尘世的隐者形象” ;另有《登金陵凤凰台》中“只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污浊昏庸的奸佞形象”等而这里的云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笔下的“神界形象” ,这跟李白的仙境是一致的,寄托了他归隐之志四、白之痛苦“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是李白的理想他关心这个世界,关注现实中的矛盾冲突,特别是“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更是渴望能够参与政治、拯救苍生不过李白想的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他就是举国上下盼望出现的超凡奇才,突然降临人间,大手一挥,世界就一下子充满了光明、幸福和温暖。

      历史上就有许多这样的人,如傅说、姜尚、苏秦、张仪、诸葛亮、谢安等,他们要么隐居或者处于社会的底层,但一出山便辅佐君王成就功业,所以神仙或许就是李白以及他所崇拜的偶像的化身,仙境是他理想的现实但是李白到最后却还是一无所有,因为朝廷不“需要他” 留给他的只有空虚、寂寞、渺茫和痛苦而已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的精神是现世的,但他的痛苦即在爱此现世而得不到此现世上,亦即在想保留此现在,而此现在终归于无常上虽然“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但长长的背影却拖着声声叹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将自己打回了原形,做回了道教徒诗人——李白参考文献:1.《中国李白研究》2008、2012 年集2.《道教徒的诗人李白极其痛苦》李长之 著3.《李白与唐代文化》葛景春 著4.《李白诗赏读》纪准等 著5.《中国思想家简明读本 李白》能否“从谢公是否谢灵运”为突破口,整体调用你的材料?其实是可以贯通的很多观点给人启发,但分析可以更深入充分一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