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江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目录.docx
23页牡丹江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目 录1总则1.1编制目的1.2编制依据1.3适用范围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2.1指挥部组成与职责2.1.1指挥部组成2.1.2成员单位职责2. 1.3市指挥部办公室职责2. 2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组成与职责2. 3专家组组成与职责3预警和预防机制3.1信息监测与报告3. 2预警级别及发布3.2. 1预警分级3. 2. 2预警分级标准3. 2. 3预警信息发布3. 3预警支持系统4应急响应(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4) 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 响;(5) 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或1类、2类放 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6) 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 事故;(7) 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 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3. 2. 2. 2重大环境事件(二级)凡可能造成以下影响的,启动重大环境事件二级预警:(1) 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 人以上、100人以下的;(2) 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的;(3) 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 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4) 1类、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的;(5) 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
3. 2. 2. 3较大环境事件(三级)凡可能造成以下影响的,启动较大环境事件三级预警:(1) 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 X 以下的;(2) 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市级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经济、 社会活动受到影响的;(3) 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的3. 2. 2. 4 一般环境事件(四级)凡可能造成以下影响的,启动一般环境事件四级预警:(1) 发生3人以下死亡;(2) 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 性影响的;(3) 4类、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的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3. 2.3预警信息发布I级预警由省政府根据国务院授权负责发布II级预警由省政府负责发布III级预警由市(地)政府(行署)负责发布IV级预警由县(市)政府负责发布3. 3预警支持系统预警服务平台建在市气象局,作为全市统一发布事件预警 信息支持系统,做到信息传递及反馈高效、快捷,实现资源共 享4应急响应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各级政府按照 有关规定全面负责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市环境保护局和 市政府相关部门根据情况给予协调支援按照突发环境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突发环 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分为I级响应(特别重大环境事件)、II级响 应(重大环境事件)、III级响应(较大环境事件)、IV级响应(一 般环境事件)四级。
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及时请求上一 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4. 1 I级响应4.1.1启动条件发布I级环境应急预警信息时由省政府启动I级响应4. 1.2响应措施(1) 突发环境事件所在地县(市)政府应立即成立现场应 急救援指挥部,开通与相关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通信联系,随时 掌握事件进展情况2) 立即向市政府和市指挥部报告3) 由市政府统一向省政府和环境保护厅报告突发应急事 件基本情况和应急救援的进展情况,必要时可向省政府和环境保 护厅请求支援4)市指挥部在省环境保护厅和省政府的领导下做好环境 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4. 2 II级响应4. 2. 1启动条件发布II级环境应急预警信息时省指挥部启动II级响应4. 2.2响应措施(1) 突发环境事件所在地市(县)政府应立即成立现场应 急救援指挥部,开通与相关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通信联系,随时 掌握事件进展情况2) 立即向市政府、市指挥部、省政府和省指挥部报告3) 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根据事件的类型组织 相关成员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并调集救援力量开展应急救援工 作;派出专家组,分析情况,提出对策根据专家的建议,适 时调整相关应急措施,必要时上报省政府请省相关部委给予支 持。
4. 3 III级响应4. 3. 1启动条件发布III级环境应急预警信息时市指挥部启动III级响应4. 3.2 响应措施(1) 突发环境事件所在县(区)政府应立即成立现场应急 救援指挥部,开通与相关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通信联系,随时掌 握事件进展情况2) 立即向市政府和市指挥部报告3) 市政府派出相关应急救援力量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 指导现场应急救援工作,必要时报请省政府和省环境保护厅给予 支援4.4 IV级响应4. 4. 1启动条件发布IV级环境应急预警信息时市(县)政府启动IV级响应4. 4.2响应措施(1)突发环境事件所在地市(县)政府应立即成立现场应 急救援指挥部,开通与相关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通信联系,随时 掌握事件进展情况2)立即向上级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报告3)通知有关专家,分析情况,提出对策根据专家的建 议,适时调整相关应急措施4)需要其他应急救援力量支援时,向上级政府和环境 保护部门提出请求5应急处置5. 1信息报告5. 1. 1信息报告程序确认为一般或较大环境事件后,县(市)级政府及有关单位 要在事件发生2小时内向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信息;市政 府及市环境主管部门要在事件发生后3个小时向省政府及省环境 主管部门报告。
确认为重大或特别重大环境事件后,县(市)级政府及有关 单位要在事件发生1小时内向市政府及市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信 息;市政府及市环境主管部门要在事件发生后2个小时向省政府 及省环境主管部门报告对于一些事件本身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 能演化为重大、特别重大环境突发事件的,要按照重大和特别重 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时限报送5. 1. 2信息报告内容及方式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 初报从发现事件后起1小时内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 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初报可用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事件的类型、 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损失情况、捕杀或砍 伐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名称和数量、自然保护区受害面 积及程度、事件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等初步情况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 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 本情况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 基础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 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 和工作内容,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件等详细情况。
5.2紧急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后,事件单位应当积极采取自救措施现场应 急救援指挥部成立之前,先期到达的应急救援队伍必须迅速与事 发单位沟通,实施有效地先期处置,事发地政府负责组织、协调, 全力控制事件发展态势在不影响应急救援的前提下,注意事件 现场重要部位保护5. 3指挥和协调遵循属地为主的原则,建立在政府统一领导下,以突发事件 主管部门为主、有关部门参与的应急救援指挥协调机制各级政 府及相关部门应采取各项措施完成应急处置工作5. 4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后,市指挥部可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 报经市政府批准,对重点地区和重点部位实施紧急控制,防止事 态及其危害的进一步扩大必要时可通过市政府广泛调动社会力 量积极参与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紧急情况下可依法征用、调用 车辆、物资、人员等,全力投入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中5. 5新闻报道各级政府应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 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等针对涉及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 谣言、传言,要迅速公开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新闻发布方 式主要有举行新闻发布会、组织媒体报道、接受记者采访、提供 新闻稿、授权新闻单位发布等5. 6应急处置终止5. 6. 1应急终止的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1) 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2) 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3) 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4) 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5) 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 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5. 6. 2应急终止的程序(1) 应急响应结束后,按照谁发布、谁终止的原则,由应 急响应启动机构发布应急终止指令2) 应急状态终止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应根据市政府 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直至其他 补救措施无需继续进行为止5. 6. 3应急终止后的行动(1) 市指挥部指导有关部门及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 件单位查找事件原因,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2) 事发地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对环境事件的起因、造成的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以及对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 影响情况组织专家调查组进行调查和评估,同时对应急处置过 程、有关人员的责任、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存在的问题等情况 进行分析,形成文字材料,于应急终止后15天内向当地政府和 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作出报告3) 应急过程评价评价的基本依据:一是环境应急过 程记录;二是现场各专业应急、救缓队伍的总结报告;三是现场 应急救援指挥部掌握的应急情况;四是环境应急救缓行动的实际 效果及产生的社会影响;五是公众的反映等得出的主要结论要 涵盖以下内容:一是环境事件等级;二是环境应急总任务及部分 任务完成情况;三是是否符合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总要求;四 是采取的重要防护措施与方法是否得当;五是出动环境应急队伍 的规模、仪器装备的使用、环境应急程度与速度是否与任务相适 应;六是环境应急处置中对利益与代价、风险、困难关系的处理 是否合理;七是发布的公告及公众信息的内容是否真实,时机是 否得当,对公众从心理产生了何种影响;八是成功或失败的典型 事例;九是需要得出的其他结论等。
4)根据实践经验,有关类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专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并及时修订环境应 急预案6后期处置6.1善后处置各级政府要做好受灾人员的安置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对受灾 范围进行科学评估,提出补偿和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 的建议6.2保险应建立突发环境事件社会保险机制为环境应急工作人员办 理意外伤害保险对可能引起环境污染的企业事件单位,要依法 办理相关责任险或其他险种7保障措施7.1通信保障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应急指挥系统、 环境应急处置全市联动系统和环境安全科学预警系统配备必要 的有线、无线通信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市指挥部和有关部门 及现场各专业应急分队间的联络畅通7. 2救援装备保障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责要求,增加应急处 置、防护装备、物资的储备,不断提高应急监测,动态监控能力7.3资金保障4. 1 I级响应4. 2II级响应4. 3III级响应4. 4IV级响应5应急处置5. 1信息报告5. 1. 1信息报告程序5. 1. 2信息报告内容及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