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咏茶诗.doc
9页唐人咏茶诗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山仙人掌茶 并序 唐 李白 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一作鸭)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侄位置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迭,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末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末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注]此诗约作于天宝中李白因在长安遭权贵谗毁,抱负不得施展,于天宝三载(744,按:是年正改年曰载)春“赐金还山”,离长安作第二次漫游后在金陵与族侄僧人中孚相遇,蒙其赠诗与仙人掌茶,诗人以此诗为谢在唐代的诗歌中,这是早期的咏茶诗作,可以说它是唐代茶文化百花园中,一枝报春的梅花。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 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注]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阳节从唐时起,就有在重阳节登高赋诗、插茱萸或相聚饮酒之风俗杜甫在《九日蓝田会饮》诗有“兴来今日尽君欢”之句陆羽于肃宗上元初(760)在吴兴苕溪结庐隐居时,同皎然结成“缁素忘年交”,情谊笃深,生死不逾此诗作于陆羽隐居妙喜寺期间皎然在重阳节同陆羽品茗、赏菊、赋诗,开创以茶代酒,移风易俗之新风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唐 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讲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食酒多自欺 秋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注]这首五、七言古体茶歌,是皎然同友人崔刺史共品越州茶时即兴之作题中虽冠以“诮”字,微含讥嘲之意,乃为诙谐之言其意在倡导以茶代酒,探讨茗饮艺术境界皎然在茶诗中,探索品茗意境的鲜明艺术风格,对唐代中后期中国茶文学----咏茶诗歌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此诗约作于德宗贞元初(785)。
顾渚行寄裴方舟 唐 皎然 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 伯劳飞日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 [是鸟][1]鸣时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 由来惯采无近远,阴岭长兮阳崖浅 大寒山下叶末生,小寒山下叶初卷二山名 吴婉携笼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 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 初看抽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 昨夜西风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 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 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 [注]顾渚行是一首歌行体的茶诗,作者言其顾渚山的见闻裴方舟经历末详[1]:“决”右旁加“鸟” 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困寄元居士晟 唐 皎然 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 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佳 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 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 [注]皎然同陆迅等人共品天目山茶,因此茶为隐士元晟惠赠,故即兴赋诗相寄谢陆迅经历末详 重题居东壁 唐 白居易 长松树下小溪头, 班鹿胎中白布裘 药圃茶园为产业, 野麋林鹤是交游 云生润户衣裳润, 岚隐山厨火烛幽 最爱一泉新引得, 清泠屈曲绕阶流。
[注]诗人于宪宗元和十年(815)被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曾于庐山香炉峰下、湓水之滨,种植茶园,开凿清泉,结屋而居,仿效当年陆羽在信州一饶品泉生涯这是草堂落成后,兰人重题东壁诗(四首之二)约作于元和十三年(818)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唐 白居易 故园周匝向交亲, 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 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 天下刀圭搅曲尘 不及他人先寄我, 应缘我是别茶人 [注]诗人被贬谪江州司马后,在庐山脚步下结庐而居此诗是在他收到忠州刺史李景俭众蜀地寄来新茶后所作的酬谢诗约作于元和十三年(818) 谢萧员外寄蜀茶 唐 白居易 蜀茶寄到但惊新, 渭水煎来始觉珍 满瓯似乳堪持玩, 况是春深酒渴人 吟元郎中白须诗兼饮雪水茶因题壁上 唐 白居易 吟咏霜毛句, 闲尝雪水茶 城中展眉处, 只是有元家 [注]宪宗元和十五年(820),白居易从忠州刺史任上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元稹时在京城刚任祠部郎中此诗约作于元和十五年冬 琴茶 唐 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 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 不读书不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 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常相伴, 难道吾今无往还? [注]这是一首“琴”与“茶”双咏之诗并借琴茶之灵性以喻乐天“君子陶陶”之品德风范此诗作于唐文宗大和年间 一至七字诗——茶 唐 元稹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知醉后其堪夸[注]这是一首构思巧妙,语言流畅,意境高雅,音律和谐的茶歌诗人在题后有小注云:“同王起诸公送白居易分司东郡作 巽上人以竹间自采茶见赠酬之以诗 唐 柳宗元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圆芳丽奇色,圭璧无纤瑕呼儿爨金鼎,余香延幽遐涤虑发真照,还原荡昏邪犹同甘露饮,佛事薰毗耶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注]诗人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十一月贬永州司马,住在龙兴寺(该寺犹存,在今湖南省沅陵县城西北)期间,与寺僧巽上人交往密切这首诗是在诗人目睹巽上人亲自采制晨茶的经过情景,及品饮僧人珍贵香茗的感受之后写的酬谢诗此诗约作于元和初年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 卢仝日高丈五睡正浓,将军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天子末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王非][1] ,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唯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千卷,四碗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从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注]一天清晨,时任常州刺史的孟简派人给卢仝送来了三百片唐贡山产的贡茶这首诗就是卢仝在品尝了天子及王公大臣才能得享的“阳羡茶”之后,写给孟刺史的致谢诗此诗约作于812或813年春,孟简任常州刺史监修贡茶期间[1]:左王,右为上下三个田 茶山 唐 杜牧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剖符虽俗吏,修贡亦仙才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苔柳村穿窈窕,松径度喧[1] 等级云峰峻,宽平洞府开拂天问笑语,特地见楼台泉嫩黄金涌,芽香紫璧裁拜章期沃日,轻骑若奔雷舞袖岚侵润,歌声谷答回磬声藏叶鸟,云艳照潭梅好是全家到,兼为奉诏来树荫香作帐,花径落成堆景物残三月,登临怆一杯重游难自克,俯首入尘埃。
[注]茶山,在唐湖州长城县(今浙江长兴县)顾渚山地处太湖西岸,盛产紫笋茶,入品陆羽《茶经》,称其为茶中上品据《吴兴县志》载:唐代中期大历五年(770),在顾渚源建草舍三十余间于此造茶至德宗贞元十七年(801),湖州刺史顾词以为院宇隘漏,建寺以东廊三十间为贡茶院,专司造贡茶按唐制每岁春三月采制第一批春茶时,湖、常二州刺史都要奉诏赴茶山督办修贡事宜这首《茶山》诗,即是诗人在湖州刺史任内,作于宣宗大中四年(850)春三月[1]:虺字“虫”换“琢”字右旁 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注 唐 齐已 旗枪冉冉绿丛园,谷前初晴叫杜鹃 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 高人梦惜藏岩里,白[石垂]封题寄火前 应念苦吟耽睡起,不堪无过夕阳天 尝茶 唐 齐已 石屋晚烟生,松窗铁碾声 因留来客试,共说寄僧名 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 春风[上雨下言]川上,忆傍绿竹行 谢中上人寄茶 唐 齐已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临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相劳寄,无来又隔年 谢[左水右邕]湖茶 唐 齐已 邕湖唯上贡,何以惠寻常 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 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 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 [注]作者曾在岳麓山道林寺清修多年。
这首诗是他在远离寺院后,寄怀念之情所作的茶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