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视野中的家国情怀80后的奥运志愿者.docx
60页世界视野中的家国情怀“80后”的奥运志愿者 2008年的8月和9月,北京成为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焦点,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第13届残疾人奥运会先后成功举办,各国体育健儿们的优异表现为我们呈现了两个精彩的奥运会,中国则向世界展示了政府对大型赛事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人民的奥运热情在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赢得了运动员、官员、媒体记者和观众、游客们的交口称赞,这就是由170万人组成的奥运志愿者群体,他们青春的朝气、真诚的微笑、开放的心态、职业的素质和热情的服务令世界惊叹为表达对志愿者贡献的高度肯定,在奥运会、残奥会的闭幕式上,分别安排了新当选奥委会、残奥委会委员为志愿者代表献花的环节,这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举动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由衷地说:“在中国,我遇到了最出色的志愿者”,并在闭幕式致辞中对“优秀的志愿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观看摔跤比赛之后,为志愿者留言表示祝贺在2009年3月5日的中国志愿者日,罗格再次致辞肯定北京的奥运志愿服务工作,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这不仅要感谢取得骄人成绩的各国家和地区的优秀运动员,更要感谢作出巨大贡献和极大支持的数以百万计的志愿者”。
那么,在奥林匹克运动的百年发展史中,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此次北京的奥运志愿服务又体现出什么突出的特色呢?在多达百万的奥运志愿者群体中,占主体地位的“80后”青年表现出什么样的风采,又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收获呢?第一节 奥林匹克运动与志愿服务的“联姻”回顾百余年奥运史或近代体育发展史,志愿者一直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代体育运动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而逐渐兴起的,它率先出现在英美及其他欧洲工业化国家,并伴随殖民者的脚步而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这一过程中,体育爱好者们自发组建各类体育俱乐部,不少国家在俱乐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单项体育组织在这一阶段,体育运动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业余性,不仅个人参与运动是出于兴趣爱好,而且体育组织的发展也都源于业余人士的自愿奉献1894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并决定每四年举办一次奥运会作为近代体育运动和教育的产物,奥运会长期坚持业余体育的原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排斥职业运动员的参与可以说,业余性和自愿性本身就是奥林匹克理念的一部分,它内含着对志愿精神的展望国际奥委会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一个“国际性、非政府、非营利、无期限”的组织,其性质决定了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非营利的公益性事业。
而随着奥运会的发展,规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志愿者的参与也越来越具有突出的意义和价值,引起人们广泛关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奥运志愿者”的概念正式确立;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志愿者的使用显著地节省了主办经费在此背景下,国际奥委会于1999年在洛桑举办了“志愿者、全球社会与奥林匹克运动”研讨会,对奥运会志愿者的概念、动机、价值和管理模式等进行了理论探讨2001年11月,在纽约召开了“世界奥林匹克与体育志愿主义”研讨会,研究和探讨了志愿者对于运动、体育教育、奥运会的举办以及国家、地区和世界运动竞赛的作用,并通过了《纽约宣言》,认为志愿主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础,要促进、发展和巩固志愿文化正如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理查德·庞德所说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以志愿者活动为基础的社会现象[1]一 奥运会与志愿服务志愿者是奥运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发展脉络与奥林匹克运动相随相伴宽泛地说,所有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而自愿贡献劳动、技术和时间的人,都可称为奥运志愿者奥林匹克运动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运动,它是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度的奥运会为主要活动内容,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社会运动。
[2]因此,奥运的内涵超越了体育,指向文化和教育,其成员也超越了竞技场上的运动员,而倡导所有人积极参与志愿精神与奥林匹克主义的高度契合产生了奥运会志愿服务,使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这项赛事中来,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3]在1896~1908年最初4届奥运会的正式报告书中,并没有明确地出现“志愿者”一词,但实际上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举行时就出现了900多名志愿者,他们大多属于松散的个人行为,通过家族关系和私人的友谊而参与其中,主要从事相关的外围工作在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提供志愿服务的童子军和军队第一次出现在正式报告书中此后几届奥运会,童子军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事相对简单但不可或缺的工作,如发送信息、维持安全和秩序、举彩旗、搬运器材等这种志愿者团队格局一直延续到1948年伦敦奥运会在这一时期,志愿者尽管发挥一定作用,但提供的服务是零散而不全面的,也缺乏系统的管理,在奥运会赛事的组织中处于边缘地位,并未引起主办方的足够重视1952年的赫尔辛基奥运会是奥运会志愿服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奥运会的规模急剧扩大,这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但也给举办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
组委会开始动用大量志愿者来承担各种工作,奥运会志愿者由童子军和军队扩展到青年组织、学生等,其服务内容与组织形式也产生了很大变化,自赫尔辛基奥运会之后,志愿者开始承担诸如赛场设施维护、技术咨询、导游、翻译等技术性的工作这届奥运会共使用了2192名志愿者,其中有574名充当引导员的女性,这是奥运会正式报告中首次提到女志愿者由于志愿者服务岗位的扩展,对志愿者的选拔也变得严格起来,并开始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赫尔辛基奥运会首创了对志愿者的培训,为奥运会志愿者事业以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则将志愿者的选拔与培训结合在一起,即对招募来的志愿者进行初步培训,再根据规定的标准对其进行筛选,对于入选的志愿者再作进一步的强化培训在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筹办过程中,主办方采取创新举动,通过在学校中引入相关课程,将奥运会志愿服务与奥林匹克教育结合起来,成为奥运志愿者人力资源开拓的新方式此后,对奥运志愿者的培训逐步走向完善1980年的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从1978年即开始组织培训,并首次引入了岗位培训和实训,将志愿者预先根据技能和经验分配到奥运赛场的各个工作岗位,使之在赛事开始之前就熟悉岗位并进行相应的演练,充分保证了赛事的成功举办。
1984年冬季奥运会举办城市萨拉热窝和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洛杉矶则联合为志愿者安排了一系列的培训课程,尤其在基础培训中引入主办地地理、社会、政治、历史等知识,这是城市文化培训的首次出现在1988年卡尔加利冬奥会的培训中,则形成了包括普通培训、专业培训以及与每个岗位相对应的具体培训三大项目的完整志愿者培训课程体系1980年的普莱西德湖冬奥会是奥运志愿服务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即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支正规的奥运会志愿者团队这支团队包括6703名志愿者,服务领域涉及各个岗位,并开始担当体育官员、竞赛组织等核心岗位此届冬奥会所建立起的志愿服务模式在以后的奥运会上得到传承,它标志着奥运会组委会开始把志愿服务列入议事日程,并纳入组委会的整体规划之中此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成立了专门的志愿者部,使志愿者不仅在组委会中获得一席之地,并且在组织管理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也是在这届奥运会上,志愿者在降低运行成本方面的经济价值得到了重视,据统计,2.8万余名志愿者共为本届奥运会节约经费3000万美元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正式报告中,奥运志愿者的概念第一次得到清晰界定,“奥运志愿者是在举办奥运会过程中,以自己个人的无私参与,尽其所能,通力合作,完成交给自己的任务,而不接受报酬或索取其他任何回报的人”。
此外,这届奥运会首次对志愿者进行完整的形象设计,并制订了正式的激励计划组委会为志愿者设计了独特标志,并专门制作了帽子、T恤衫、标签、扣针、手表等系列产品;奥运会结束后,所有志愿者都得到一个志愿参与奥运会活动的证书和纪念章奥运志愿者招募的主要方式有政府动员、利用民间组织招募和个人自愿报名三种早期的奥运会在西方发达国家举办,主要依托当地已经充分发展的民间组织和志愿力量,使其会员直接转化为奥运志愿者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首次举办的伦敦奥运会,以及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1988年首尔奥运会上,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使政府动员成为核心招募模式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有志愿服务意愿的个人自愿报名成为奥运志愿服务最广泛采用的招募模式,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则综合采用多种招募方式,尤其是很好地利用了学校的力量,招募组织了6000名大学生在赛事期间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志愿者工作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也高度重视志愿者工作,在志愿者项目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并首次出现了“城市志愿者”这届奥运会的志愿者包括两支队伍:一支是由奥组委组织的以服务奥运会为目的的志愿者,人数约45000名,涵盖了除物流以外的各个部门;另一支是由雅典市政府组织的、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为主的志愿者队伍,人数约3000名。
两支队伍服饰不同,分工不同,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雅典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组织模式和成功经验,是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工作的重要借鉴自1896年至今,奥运会志愿服务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从零散、自发的志愿服务到组委会志愿者部的正式成立,从服务外围简单岗位到全面加入奥运运行的各个部门,从不加培训或简单培训到形成完整的志愿者培训体系,奥运会志愿服务经历了一个不断正规化、组织化、专业化的发展过程,志愿者对奥运会的价值和作用也日益显著总的来说,奥运志愿服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节约运行费用奥运会的参与国家和竞赛项目众多,日常运行工作十分繁杂,所需费用也日趋增加合理地减少受薪人员数量,大量使用志愿者可以有效地节省人力成本支出有关资料显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使用6万余名志愿者,节省经费约1.3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使用约4.7万名志愿者,节省经费约9000万美元;2004年雅典奥运会则共有6万多名志愿者,节省经费约1.2亿美元其二,普及奥林匹克理念奥运会不是单纯的体育赛事,而是要通过体育运动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和平《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活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的发展”,并通过在奥林匹克主义及其价值观的指导下开展体育运动教育青年,“为建立美好、和平的世界作贡献”;而奥林匹克精神则体现着“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可见,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与教育普及不能仅靠体育比赛和运动员的榜样作用,而是要在“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的箴言指引下,使全社会尤其是青年全面地参与进来而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的志愿者为协助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工作在奥运赛场的各个角落,这本身就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最好写照,可以有效地传播、普及奥林匹克理念其三,激发民族精神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和1988年的首尔奥运会,都是在国家发展的转折点上举办的,它们的志愿者都采取了政府动员的模式,并成为增强国家团结、激发民族精神的载体如首尔奥组委主席在动员人们参与奥运志愿服务的一次演讲中这样说:“我希望我们的人民能怀着这样的信念参加志愿服务: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志愿者们不仅获得奖励,更为祖国带来荣誉无须多言,首尔奥运会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把这届奥运会成功地举办好,是我们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努力去完成为了通过吸收全国人民的智慧和能量而成功地完成好这项历史使命,让我们作出最大的努力,以使这段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