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作诗文言文翻译李贺作诗译文.docx
4页李贺作诗文言文翻译李贺作诗译文 【--诗歌】 一、李贺作诗原文 版本一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① 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②就③如素构④,自名曰《高轩过》⑤,二人大惊,自是⑥有名 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每旦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⑧,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⑨程课⑩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⑾如此过亦不甚省⑿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⒀心乃已耳!”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辩,然卒亦不就举贺亦早逝,故其诗歌世传者鲜焉 (选自《新唐书·文艺下》) 版本二 李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选自唐·李商隐《樊南文集》) 二、解释 1、皇甫湜:(公元777—835),中国唐代散文家,唐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淳安)人。
2、就:完成 3、提名;命名 4、《高轩过》:题目名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皇二人来访 5、旦;早上 6、自是:从此 7、奚奴:童仆,奴仆 8、程课:定额;定限(固定的格式) 9、是:这 10、闻:听闻 11、信:相信 12、牵合∶牵强符合 13、已:停止 三、李贺作诗译文 版本一 李贺,字长吉,是郑王的后代,七岁就能写文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到还不相信,李贺拜访他们时,(他们)让李贺写诗,李贺提起笔马上就能写好,并且就像早已构思好的一样,他自拟题目为《高轩过》,二人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就出了名 (李贺)长得单薄削瘦,双眉相连,手指很长,能快速写出诗文来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初升时,就骑着一匹瘦弱的马,带着一个小童仆,背着破烂不堪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就写下来投入锦囊中他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就像他人牵强附和旧章法一样等到晚上回来,就整合成一首诗若非大醉时或吊丧的日子他都是这样,过后也不怎么反省(这样做对身体的伤害)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心疼嗔怪道:“这个孩子要呕出了心肝才算完啊!”。
长吉让婢女取出草稿,研好墨,铺好纸,把那些诗稿补成完整的诗,再投入其他袋子中 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终身不得登第,韩愈为他作《讳辩》辩解,但是最后仍然不是举人因为李贺早逝,所以他的诗歌很少有世代传颂的由原上草网提供 .llysc.cN) 版本二 李贺长得纤细削瘦,双眉相连,手指很长,读书很努力,写文章速度很快每天早上出门,与朋友们一同游玩的时候,李贺不会先拟好题目再来作诗,不会像其他人那样牵强附和古人的诗作,也不会被格式所限制常常带着小书童,骑着瘦驴儿,背着一个破破烂烂的书囊就出门了,遇到有灵感了,就马上记下来,放在书囊里,等晚上回去的时候,老夫人让婢女去查看书囊,发现李贺写了很多老夫人就感慨说:"这孩子非得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准备好油灯和食物后,李贺便让婢女拿来书囊里的诗稿,研好墨叠好纸,把诗补充完之后,就放入另一个书囊中 4Word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