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忠县涂井溪的古盐泉看人工井的早期演进重点.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26953408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0.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忠县涂井溪的古盐泉看人工井的早期演进1\1\摘 要:忠县涂井溪是渝东早期人工井一一雏形井较集中的地方雏形井 是早期人工井的代表作,它的形成同样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初始到完善的 发展过程本文介绍的杉木井、江心井、高井、箭尾井、涂井,就各有特色, 分别呈现出初始、深坑、高围、系统、智慧五种形态,可从中看到人工井起步 阶段的演进过程,是对《试论渝东古盐泉向人工井的演进》一文细节上的补 充,可视为它的续篇我在《盐业史研究》2002 • 1期上发表的《试论渝东古盐泉向人工井的演 进》(以下简称前文)一文中,将渝东各种不同形态的古盐井,按其难易程度 和发展顺序分为四种基本形态,即第一,自然盐泉(简称原始井);第二,具 有萌芽状态的小围子井(简称雏形井);第三,在盐泉周围用泥石砌筑的烟囱 井(简称过渡井);第四,人工挖出来的井(简称人工井)通过对各类井的 具体位置和对各种不同地理环境的具体研究得出:盐泉在洪水位以上,不受洪 水影响者,呈原始井状态;盐泉在洪水位以下且接近洪水线,受洪水影响轻微 者,呈雏形井状态;盐泉在洪水位与枯水位之间,受洪水影响不严重者,呈过 渡井状态;盐泉在洪水位以下,接近枯水位,受洪水影响严重者,呈人工井状 态。

      本文将重点介绍忠县涂井溪几个雏形井的具体形态,以进一步了解自然盐 泉是如何起步迈向人工井的,也算是对前文作某些细节上的补充,可视为前文 的续篇忠县的雏形井主要集中在涂井溪涂井溪位于忠县城东北 40公里,汝溪河下游的涂井乡红赤一组和凤山二组,沿溪河两岸不足一公里长的峡谷地段 汝溪河全长只有60公里,源头至涂井仅54公里,流域面积才720平方公 里,多年平均流量不到12立方米/秒加之涂井段河流的落差很大,在 700余 米的地段内,海拔标高由上端的162米,降至下端的140米,落差竟达22米, 所以峡谷全由叠水、冲沟、急流组成大落差形成急流水,致使河床的基岩全 部裸露,河床没有沙石沉积,洪水的涨幅甚微,对盐井产生的影响很小,是这 里呈现雏形井的主要原因在卤水成因相同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峡谷地段因 地表岩层被河水切割,岩石的裂隙容易暴露在河床两岸,卤水从河床两岸顺裂 隙流出,形成露头泉,并成群体分布故渝东地区的盐泉,凡呈群体分布的地 方,大多数都位于这种地表岩层被河水切割的峡谷地段,如开县的温汤井、万 县的长滩井、彭水县的郁山井(此三井均系该处所有盐井的统称)等,都与忠 县涂井溪的河岸条件相似。

      据传涂井溪峡谷内,共有盐井 48 口,现有据可查、记录在案的有17 口本文将要推出的是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杉 木井、江心井、高井、箭尾井、涂井这五口各具特色的雏形井(注:涂井溪的 大小盐井,除涂井和高井为人所知外,其余各井知者甚少故杉木井、江心 井、箭尾井是根据井的位置和形态,与史料记载的井名相对应确定的)前文 已经说过,雏形井其实就是盐泉,它与原始井的区别在于:第一、为便于取 卤,需要在盐泉的露头处挖一个或圆或方的小坑;第二、为隔开淡水,必须在 盐泉的周围加筑小围子前者虽与原始井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人工要素也含在 其中,后者更使它完全从原始井中分离出来,这样,人工井的萌芽状态便出现 于世,成为人工井的雏形,所以称它为雏形井雏形井也有一个由初级到高 级,由简单到完善的过程涂井溪的雏形井,形态十分完备,有初始形态、深 坑形态、高围形态、系统形态、智慧形态,可谓品种齐全,是研究自然盐泉如 何起步迈向人工井的理想场地本文选择的五口井,其形态就体现了五种不同 程度的发展状况初始形态的代表是杉木井杉木井在高井下方,位于峡谷的上端,距高井 约50米紧挨高井的上游现已修筑了一道高 6米的电站水坝,高井正好在坝基 的旁边,说明此段河床较平缓,且有较大的落差可以利用。

      从高井往下,河床 是一段长100余米,宽70余米的平坦基岩,近看则有高低起伏,呈凹凸不平 状再往下是一道5—10米高的台阶,河水至此,形成叠水或瀑布,然后流入 不足一公里长的急流峡谷,现在,因上有水坝拦水,中有水渠引水,下有叠 岩,所以每当河水降至坝顶以下时,这里便河水断流,河床干涸,河床的真实 面目一览无余(见图一)可想而知,筑坝前,这里在枯水季节时,河水是很 浅的,近似于断流时的情况,人是可以在河床上自由行走的为人们利用这里 的盐泉资源,尤其是江心的盐泉资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这不过 7000平方米的平坦基岩上,盐泉从河床两岸乃至江心的多处涌出,但卤水的涌出量都很 小从现场看得出,人们对卤水的米集,有取多少是多少、取一天算一天的心 态,报有顺其自然的态度,所以,井的形态非常简单这就为我们研究人工井 初始阶段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极其可贵的实物依据从井位看,多数井只能维持 季节性的生产,唯有高井和箭尾井的产卤量较高,故井的形态和质量均达到了 坚固、持久、耐用的程度,克服了洪水对盐井的干扰杉木井位于河床中心的 低洼处,四周用杉木块做成小围子,故称杉木井杉木井的形态很简单,是一 个直径只有55厘米的小圆坑,坑底深约20厘米,可以用水瓢在坑里舀卤,周 围用杉木块围成一圈,木块高出水面 12厘米,能阻止淡水的浸入。

      井的结构和 形态虽然简单,材料亦就地拾取,但它已形成了人工井的初始状态(见图 二),标志着自然盐泉已向人工井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常言道:万事开头 难,难就难在开头的第一步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所以,这一步的步幅虽小,却意义重大,为人工井漫长的发展史竖 起了第一个里程碑深坑形态的代表是江心井江心井与高井相处在江面的同一横线上,距高 井25米,正好在江面的中心部位,故名江心井,其井口位于河床中心一块稍高 岩石的斜面上古人先将岩石的斜面凿成一个直径为 87厘米的圆形平面一一即井口面,然后在平面的中间向下开凿成一个直径 43厘米,深50厘米的筒状井 坑(见图三)井口上面没加围子,但其隔离淡水的效果却好于杉木井,因为 杉木井居于河床低洼处,而江心井则位于河床的稍高处,且井壁又是整体岩 石,所以它隔离淡水的效果以及坚固、耐用的程度都好于杉木井从凿井技术 上考证,它只是在岩石上凿开一个孔洞,看似非常简单,形态亦接近初始阶段 的人工井,似乎只迈出了很小的一步,但细考之,这一步却跨越了一个十分漫 长的历史过程原因在于:它的孔洞较深,要在岩石上往下凿井,必须先要弄 清卤源在地表下面的流向及活动规律;其次,要在如此坚硬的岩石上开凿如此 规则的井孔,没有坚硬的工具和先进的技术是难以完成的。

      可见,从人工井的 最初阶段发展到这种程度,其间需要何等漫长的过程,便可想而知那么,为 什么会出现这种形态接近而时间相差甚远的现象呢?这个问题暂且留待后面去 论述总之,江心井较之杉木井,无论井的形态、质量、功能以及凿井技术和 凿井工具等各个方面都优于杉木井,人工要素和技术含量亦大大增加,使人工 井在初始状态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是,由于它的井口没加围子, 不能克服洪水产生的影响,仍然停留在季节性生产的水平上在洪水袭击面 前,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顺其自然,所以,它还是一口功能不完善的雏形井, 需要有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高井就达到了这种完善的程度高围形态的代表是高井,高井因围子最高而得名它所在的位置,也是在 这块平坦河床的基岩上前文所绘高井水位示意图是在高井被河水淹没时按河 床的一般规律绘制的,与河水断流时看到的河床面貌略有出入河床干涸时看 到的高井是在平坦河床右侧,距西岸 10米处的位置上盐泉上面有两层石圈做 成的围子,石圈外径75厘米,内径46厘米,壁厚14—15厘米看上去两层石 圈有较大差异,其结合部的粗细不均匀,有明显的对接痕迹,显然是两个不同 时期的产物下层石圈高80厘米,其中30厘米在水坑下,做工粗糙,外壁的 垂直度也差,上部井口部位有磨损。

      说明在未加上层石圈前,已生产了相当长 的时间上层石圈高75厘米,做工精细,磨损也小,形态完整很显然,两层 石圈不是同时安放的从时间上看,下层较早而上层则较晚,从下层到上层, 中间延续了很长的时间从功能上看,两层石圈也各有侧重,虽然都是隔离淡 水,但作用却不一样第一层石圈只能隔离一般水位的河水,不能阻止洪水的 浸入生产周期虽比杉木井和江心井长,但生产仍然时断时续,只能维持季节 性的生产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卤水的需求量亦不断增加,时断时续 地采卤不能满足生产增长的需要这时,如何克服洪水对生产的影响,以保证 全年不间断生产的问题,必将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于是,人们在取得前期生 产经验的基础上,又在石围子上面加了一道高 75厘米的石圈,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呈现出低围和高围两种井的形态(见图四和图五)第二层 石圈加上后,即便是最高洪水袭来,生产仍可连续进行,这在当地水文条件 下,算是彻底战胜了洪水,并达到了安全、永固的程度至此,人工井的雏形 已完全形成,其形态也由初始形态演变到了高级形态,与开县温泉镇的过渡井 有某些相似之处,成为雏形井到过渡井这个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以上三口井代表并展示了雏形井在发展演进中的全过程,呈现出不同发展 过程中的四种具体形态。

      从初始到完善,从初级到高级雏形井的出现,表明当 地先民已彻底战胜了洪水对盐井的袭击,取得了与洪水争夺卤水之战的决定性 胜利谈到这里,难免有人会提出这样两个问题来:第一、按照一般规律,雏 形井的盐泉露头,应该在洪水位以下,且又接近洪水线的位置上,而这三口雏 形井为什么会出现在河床上面,乃至于江心呢?原因在于这里地形与环境的特 殊由于这里河床平坦,河面开阔,河水流量小,洪水涨幅不大,对生产的影 响极微在枯水期间,人们可以在河床的任何部位上作业,洪水期间,只要在 井口上加筑II[S1米多高的围子便安然无事,就能避开洪水的袭击,确保生产的连续 运行这样特殊的环境,可以说在渝东地区是独一无二的,正是由于环境的特 殊,才使我们在同一地段内看到了雏形井的初始与完善的几种形态:杉木井展 现的是只能维持季节性生产的初始形态;而高井展现的却是能确保常年生产 的、完美的高级形态;江心井虽无围子,但其凿井技术却已进入到了高级阶 段中间状态的雏形井,多分布在数百米长的峡谷两岸,笔者之所以舍大就 小,把主要精力摆在这只有7000平方米的小范围内,就是选中了这里盐井的形 态,因环境特殊而出现的多样性,它的研究价值是峡谷两岸众多盐井所不能取 代的。

      第二、几种不同形态的盐井,为什么会一起出现在这片相同条件的河床 之中,即为什么在同一条件下会出现井围子的高低差别(有的井围子较高,而 有的井围子却很低,有的井甚至没有围子),这个问题显然与井的产卤量及井 的具体位置有关如果井的产卤量很少,人们就没有必要下大功夫地去跟洪水 争这点卤水,就象人们在河边种地一样,水去就种,水来便收,收多少算多 少另外,杉木井和江心井都位于江心,洪水期间到江心采卤和运卤更是难上 加难所以,人们对这类井的希望值并不大,洪水淹没的损失也很小,井的演 进亦受限而高井则不同,从照片上看得很清楚,在井口的石壁上,开凿了一 道朝向西岸的小槽沟,槽沟的用途是引卤,在槽沟与河岸之间架设竹枧或木 槽,卤水便可自流到岸上,说明卤水的静液面能够涌出井口,进而说明高井卤 水的产量是很高的,因其产量高、淹没时的损失就必大,人们就必然要与洪水 相争另外,井的位置也较杉木井和江心井有利它的位置虽然也在河床里 面,但离岸边较近,仅有10米,在洪水淹没时,丝毫也不影响卤水自已流到岸 上,即使卤水不能自流,采卤和运卤也较 容易所以,对高井而言,人们既有 跟洪水争夺卤水的主观愿望 ,又具有实现这一愿望的客观条件。

      主客观促使古 人不断进行改进与完善,直到高级形态井的出现,而杉木井却仍停留在原始形态,两井形成了显明的对照,出现了两级分化的现象这样,两极形态的盐井 在同一地段并存,并延续至今,为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下面将要介绍的是在特殊地理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特殊形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