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语文上册《23隆中对》学案新人教版.doc
8页教学资料参考范本九年级语文上册《23 隆中对》学案 新人教版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一、 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陇(lǒng)亩 颍(yǐng)川 枉(wǎng)驾 诣(yì) 屏(bǐng)人 倾颓(tuí) 度 (duó)德 猖蹶(chāng jué) 沔(miǎn) 吴会(kuài) 殆(dài) 存恤(xù) 胄(zhòu) 夷(yí) (二)知识积累1、课题解说及写作背景“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当时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诸葛亮的对策后来成为指导刘备若干年行动的纲领2、关于作家及作品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zuò),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三国志》叙事从东汉末年开始,主要记述魏、蜀、吴三国时期六十年的历史它只有纪传而无表志,属于纪传体分国史,在断代史上别开生面《三国志》语言简洁,文笔明快,叙事脉络清楚,写人时见传神处二、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活动: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好为《梁父吟》( )( ) 遂诣亮( ) 屏人( ) 倾颓( )( ) 度德量力( ) 信大义( ) 猖獗( )( ) 吴会( ) 殆( ) 存恤( ) 民殷国富( ) 帝室之胄( )诸( ) 戎( ) 箪食壶浆( ) 乐毅( ) 汉沔( )2、《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二、研习课文,整体感知:1、听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通假字的音、形、义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 ”意思是 )自董卓已来,(已,通“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齐读课文三、疏通文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莫之许也( ) (2)先主器之( )(3)此人可就见( ) (4)宜枉驾顾之()(5)凡三往( ) (6)欲信大义于天下( )(7)不可胜数() (8)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9)躬( ) (10)信然()(11)度德量力() (12)殆()2.翻译下列句子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译: (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译: (3)遂用猖獗,至于今日译: (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译: (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译: (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译: 四、理清课文脉络本文根据对之前,对之时,对之后分为三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第一部分:(1---3)记述诸葛亮的 ,并从侧面表现他的 第二部分:(4)诸葛亮在分析军阀割据的基础上 第三部分:(5---6)通过刘备的评价再次赞诸葛亮的 。
五、作业:1、完成课外研讨与练习2 2、完成练习册作业六、课堂检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1)莫之许也 ( ) (2)先主器之( )(3)此人可就见( ) (4)宜枉驾顾之( )(5)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6)欲信大义于天下( )2、翻译下列句子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3、凡三往,乃见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既表现了刘备的______________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4、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主要写诸葛亮的隐居生活,生平抱负和德望才气,作者从正面来表现的B.文中写徐庶荐贤其作用是写诸葛亮的不凡,其写法为衬笔C.徐庶对刘备说: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表现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清高不俗,谨慎持重。
D.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才得见,说明刘备不得到诸葛亮这样有才能的人誓不甘休,表现他善于举贤任能第一课时答案一、1、hào yì bǐng tuí duó shēn chāng jué kuài dài xùyīn zhòu zhū róng dān yì miǎn二、1、信,通“伸”,伸张 以,通“以”三、1.(1)承认、同意 (2) 器重、重视(3) 接近、趋向 (4) 拜访(5) 总共(6) 通“伸”,伸张(7)尽 (8) 亲自 (9) 亲自 (10) 确实这样 (11)衡量 (12)大概2.( 1)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2 )这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筹划得当3 )就因此失败,弄到成为今天这个局面4 )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5 )百姓们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 6)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四、一、出身志向 才华和清高 二、提出对策 三、才华六、课堂检测1、(1)承认、同意(2)器重、重视(3)接近、趋向(4)拜访(5)亲自(6)通“伸”,伸张2、我没有正确估价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但是我的智谋有限,所以一再失败,直至现在。
3.三顾茅庐 求贤若渴 自尊自重,谨慎持重4、A第二课时一、练习: 一词多义:1、谓 谓为信然( ) 谓先主日( )2、已 然志犹未已( ) 自董卓已来( ) 已历三世( )3、信 谓为信然( ) 信义著于四海( ) 欲信大义于天下( )4、然 谓为信然( ) 然志犹未已( ) 5、用 遂用猖獗( ) 贤能为之用( ) 此用武之国( )二、再读课文三、研习课文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2、 诸葛亮为什么认为刘备能够实现隆中对的战略思想? 3、 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4、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四、拓展探究1、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 。












